宋代史
論宋代詩學中的“格卑”觀念
一引言:何謂“格卑”在宋代詩學中,“格卑”是一個相當流行的觀念,主要體現了宋人對晚唐五代詩某些審美特征的批判。它常在一種輕松、隨性的語境中被表達出來,有時觀點鮮明、例證具體,有時又顯得武斷、空泛,比如韓駒徑謂“唐末人詩”為“格致卑淺”(韓駒、范季隨《陵陽先生室中語》)。目前學界批評晚唐五代詩,就喜空泛地借鑒“格卑”觀念,比如《唐代文學史》評鄭谷詩云:“可惜常常失之松淺,體骨較弱,格調也不夠高。”① 這顯然是沿用了歐陽修《六一詩話》的說法:“(鄭谷)其格不甚高。”這種斷語可以作為鑒賞之小結,卻難以揭明病灶;如果強作解人,就容易以實釋虛,滑向審美范疇之外。比如臧清云:“前人評價鄭谷的詩,多說‘其格不甚高’(歐陽修《六一詩話》)、‘氣格如此之卑’(葉夢得《石林詩話》)……這是過于嚴格的要求。處于大崩潰前夜的唐季,已經不可能再激蕩著奮發踔厲的盛唐朝氣了,十哲也難脫時代的暮氣。”② 這一論述揭示了“格卑”的社會根源和精神背景,卻不能說明造成“格卑”的具體審美因素。此外,周裕鍇(《宋代詩學通論》辟專節討論宋代詩學中的“格”,由于立足點也是“詩人的人格乃至整個時代的
淺析中國古典美學思想與宋代山水畫的藝術意境
從歷史的發展來看,宋代分為北宋和南宋。從畫風而言,北宋的山水畫壇,名家眾多,主要有關同、李成、范寬等,畫風各異。主要表現為關同的峭拔,李成的曠遠和范寬的雄杰。南宋主要的畫家有馬遠,他的畫給人一種含蓄之美。北宋和南宋的山水畫在構圖風格上截然不同,北宋是全景式的構圖,而南宋創造了一種新奇的構圖方式,棄渾雄之大,取輕巧之小,同時也滿足了不同的審美要求,畫境幽遠、淡泊、給人一種清新、空曠之意境,遐想無限。但從整體上看,宋代山水畫在差異中又有統一,在個性中又見共性,他們代表了宋代山水畫的藝術風格。 北宋是以中原畫派和院體山水畫為主流,在藝術語言上,北宋山水畫經常采用全景式構圖,或山巒重迭,或樹木繁雜,或者境地寬遠、視野開闊,或鋪天蓋地、豐滿錯綜,或一望無際。筆墨繁而含蓄,爽利而凝重。這種基本塞滿畫面的、客觀的全景整體性描繪自然,使北宋山水畫富有深厚的內容感,給予我們以豐滿而不確定的感受。[1] 宗白華先生在《論中國意境之誕生》一文中指出:“意境”是化實景為虛景,是藝術形象或情景中呈現出的情景交融,能夠蘊含和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及宇宙意識的至高境界,它是主體情感與客觀形象的有機統
為愛言情——淺議宋代七夕詞
摘 要:宋代都城汴京富庶繁榮,各種普天同慶的節日,如寒食節、清明節、七夕節、中秋節等都對宋詞的創作產生了的深刻的影響,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節序詞。節序詞創作的繁榮也為我們今天了解盛極一時的宋代民俗文化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其中,七夕作為古代表達愛情的一個重要節日,在宋詞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為宋代詞壇抹上了含情脈脈的一筆。關鍵詞:節序詞 七夕 乞巧 七夕詞王國維曾經說過:“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文,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后世莫能繼焉者也”。詞的創作在宋代大興,成為“一代之文學”,被宋代文士們認為是任情山水,流連光景,傳情達意,懷古詠物的一種主要途徑。作為一種抒情文學樣式,宋詞很適合表達歲時歡慶的場景。在宋詞中,抒發節日的喜怒哀樂成為必不可少的主題之一,于是逐漸形成了以歲時節令為題材的重要類別——節序詞。所謂節序詞就是以時令節日、民俗風景為表現對象的一類詞作,或抒情、或感懷、或睹物思人、或寄托遙深。《全宋詞》中的節序詞數量眾多,可見節日在宋人的生活中顯得尤為重要。而這其中,以表現愛情為主題的七夕詞更為引人注
關于論宋代的版權保護
關鍵詞: 宋代 版權 印刷業 盜版 保護內容提要: “翻版有例禁始于宋人”,即中國的版權保護“盜版”是自宋代開始。宋代經濟的發展為版權保護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印刷業的繁榮是版權保護的技術前提;宋代版權保護出現的直接誘因;宋代版權保護主體已涉及作者,宋代版權保護所涉客體廣泛,宋代政府版權保護力度也很強,規定了出版審查制度對印刷品的管理制定了行業標準:宋代缺乏以私權為核心的對版權進行保護的民事法律制度、不注重作者權益的保護、無關王朝政治利益的書籍很難向官府及公眾提出版權主張或者直接尋求權力機關的保護;同時也給了我們許多啟示。 一、引言 自2010年4月1日起施行的我國新修正的《著作權法》第57條明確規定:“本法所稱的著作權即版權”,也就是說在現有的法律框架下,著作權與版權是同一術語。探究宋代的版權保護對研究現今的著作權保護有著現實的意義。對宋代版權保護問題的學術關注,始于清末著名版本學家葉德輝(1864—1927年)在其《書林清話》卷二“翻版有例禁始于宋人”的文獻記載。1910年的《大清著作權律》,被認為是我國保護作者權益的第一部版權法,該法主要以日、美等版權法為藍本
孫子兵法全球行:香港學子宋代兵學論文獲博士學位
圖為香港嶺南大學持續進修學院學務主任邱逸博士 韓勝寶 攝中新網蘇州2月20日電 題:香港學子宋代兵學論文獲博士學位記者 韓勝寶“宋代兵書的數量遠遠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朝代”、 “宋朝兵書著者身份呈現多樣性”、“宋代兵書的種類繁多”……這是邱逸在香港大學中文系碩士研究《宋代的孫子兵法研究》中的論點。此文使他破格升為博士研究,成為港大首位沒有碩士學位的博士生,也是香港為數不多的兵學論文獲博士學位的學者。邱逸考證,“杯酒釋兵權”的宋太祖趙匡胤曾采取一系列“崇文抑武”政策。到了仁宗趙禎在位時,著述兵書的情形有了翻天覆地的轉變,不僅“士大夫人人言兵”,仁宗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親撰兵書的皇帝,其《攻守圖術》三卷、《神武秘略》十卷、《行軍環珠》及《四路獸守約束》一卷等四部兵書雖已佚失,但他下令編修大型軍事類書《武經總要》作為將帥的教授書,這更是前朝所無之舉。此外,始立于仁宗天圣七年的武舉常選制度,在英宗趙曙朝終成定制,武舉考試形式仿照文試的明經科,英宗更開創先河,在武試題中引入古兵書的內容,以古兵書作為考試的范疇,其時宋廷對兵書
淺議宋代河洛地區的農業生產
摘要:河洛地區地處中原,經過唐末五代的戰亂,農業生產遭到了巨大的破壞,到了宋代,由于統治者采取的一些有利于農業發展的措施,農業生產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得到了廣泛的種植,同時其他一些作物如粟、菽、芝麻等也有了較大的發展。人口的增長和耕地面積的擴大是當地農業獲得發展的主要原因,這與政府的政策是分不開的。 關鍵詞:農業生產;河洛地區;宋代引言 農業作為立國之本,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有關宋代河南地區的農業研究有很多,但是具體到河洛地區的研究卻很少。其中程民生的《河南經濟發展簡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填補了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對該地區經濟通史研究的空白。該書以時間為軸對河南地區的經濟做了整體的研究,有關宋朝時期的河南經濟一章中涉及到了河洛地區。孔輝的《試論北宋時期河南地區的農業發展》(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6月碩士學位論文)從地理環境、農業發展的波動以及河南地區農業發展的特點及原因三個方面對河南地區的農業發展做了整體性的研究。作者從一個地區的農業發展著手關注北宋的經濟發展以期望對北宋時期經濟發展狀況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的認識。在學界已
淺議從《妾薄命》詩看宋代妾室的家庭關系
摘要:宋代女性作者的詩詞,往往可以作為觀察宋代女性生活的窗口。王氏所作《妾薄命》長詩,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宋代妾室的家庭關系問題。關鍵詞:《妾薄命》;宋代;妾室;家庭關系 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宋代女性作者所作諸多詩詞,是極為重要的文學瑰寶。她們的詩詞,風格清麗婉約,極富美感。更重要的是,女性詩人的詩詞,反映了宋代女性在男權社會中所遭受的苦難,體現了女性看待世界的獨特視角。一般而言,人們比較熟悉李清照、朱淑真等著名女詩人作品,但對一些不知名的女詩人的詩詞卻缺乏了解。這里,我們特意節選了一位宋代女詩人的長詩,作為解讀宋代妾室家庭關系的途徑。一、王氏《妾薄命》詩的作者及主要內容宋代巨鹿王氏,自幼美麗聰慧,富才藝。成年后,因家貧,嫁給同郡凌生為妾,遭主母妒忌,趁凌生外出,主母使婢女捆縛王氏,投之山谷中。王氏大難不死,自傷身世,遂作《妾薄命》長詩。此詩長達千言,風格樸實清麗,表達了王氏女所遭受的苦難和作為妾室的家庭生活的困擾。今錄其部分節選:①中年罹家禍,眾口生嫌疑。主君不及察,逐妾江之崎。昔嘗致幽調,酣歡頗見奇。今忽厲顏色
宋代城市世俗音樂發展的探析
【摘 要】宋代是我國歷史發展中傳承盛唐繁榮文化的重要時期,也是城市世俗音樂從興起走向頂峰的重要時期。本文將結合當時的社會環境和背景,通過對北宋汴梁地區的世俗音樂狀況及南宋臨安的宮廷音樂機構和城市音樂的繁榮等方面進行系統分析,論述宋代世俗音樂的發展狀況。 【關鍵詞】宋代 世俗音樂 發展 一、宋代城市世俗音樂發展的特征 1.宮廷轉向世俗 公元960年,后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代周而起,建都汴京(也就是后來所說的汴梁),結束了唐代以來長期混亂的局面。在北宋統治的160多年間,雖然邊境戰事不息,但國內相對承平,生產迅速恢復,經濟得到發展,工商業空前繁榮,城市隨之而興盛。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市民階層形成一股強大的社會力量。音樂文化的重心,從隋唐的宮廷音樂轉向了世俗的民間的市民音樂。 教坊——本是唐朝宮廷最重要的音樂機構。在宋初的時候繼續沿用了這一制度。北宋時期,宮廷把南方的優秀樂工集中到汴京,使教坊成為音樂人才薈萃之地,藝人云集。與唐代不同的是,北宋的教坊隸屬于宣徽院,由教紡使管轄。教紡使以下,還設有副使,判官,都色長,色長,高班及都知等。教坊樂工的主要職責,是在宮廷宴
關于從《妾薄命》詩看宋代妾室的家庭關系
摘要:宋代女性作者的詩詞,往往可以作為觀察宋代女性生活的窗口。王氏所作《妾薄命》長詩,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宋代妾室的家庭關系問題。關鍵詞:《妾薄命》;宋代;妾室;家庭關系 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宋代女性作者所作諸多詩詞,是極為重要的文學瑰寶。她們的詩詞,風格清麗婉約,極富美感。更重要的是,女性詩人的詩詞,反映了宋代女性在男權社會中所遭受的苦難,體現了女性看待世界的獨特視角。一般而言,人們比較熟悉李清照、朱淑真等著名女詩人作品,但對一些不知名的女詩人的詩詞卻缺乏了解。這里,我們特意節選了一位宋代女詩人的長詩,作為解讀宋代妾室家庭關系的途徑。一、王氏《妾薄命》詩的作者及主要內容 宋代巨鹿王氏,自幼美麗聰慧,富才藝。成年后,因家貧,嫁給同郡凌生為妾,遭主母妒忌,趁凌生外出,主母使婢女捆縛王氏,投之山谷中。王氏大難不死,自傷身世,遂作《妾薄命》長詩。此詩長達千言,風格樸實清麗,表達了王氏女所遭受的苦難和作為妾室的家庭生活的困擾。今錄其部分節選:① 中年罹家禍,眾口生嫌疑。主君不及察,逐妾江之崎。昔嘗致幽調,酣歡頗見奇。今忽厲
試析宋代河洛地區的農業生產
摘要:河洛地區地處中原,經過唐末五代的戰亂,農業生產遭到了巨大的破壞,到了宋代,由于統治者采取的一些有利于農業發展的措施,農業生產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得到了廣泛的種植,同時其他一些作物如粟、菽、芝麻等也有了較大的發展。人口的增長和耕地面積的擴大是當地農業獲得發展的主要原因,這與政府的政策是分不開的。 關鍵詞:農業生產;河洛地區;宋代引言 農業作為立國之本,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有關宋代河南地區的農業研究有很多,但是具體到河洛地區的研究卻很少。其中程民生的《河南經濟發展簡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填補了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對該地區經濟通史研究的空白。該書以時間為軸對河南地區的經濟做了整體的研究,有關宋朝時期的河南經濟一章中涉及到了河洛地區。孔輝的《試論北宋時期河南地區的農業發展》(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6月碩士學位論文)從地理環境、農業發展的波動以及河南地區農業發展的特點及原因三個方面對河南地區的農業發展做了整體性的研究。作者從一個地區的農業發展著手關注北宋的經濟發展以期望對北宋時期經濟發展狀況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的認識。在學界已有
宋代書法尚意抒情淺談
論文提要 宋代是中國文化史上最為輝煌燦爛的年代,詩詞、散文、繪畫、哲學、書法群峰并峙,各領千秋。宋代書法藝術在書法史上,又是一個變革創新的時代。宋代一改唐代以嚴格的法度作為書法評價標準的風尚,將尚意抒情作為時代書法的主流。這一時期,大家輩出,佳作紛呈,創造了書法藝術的又一個高峰。本文旨在通過對宋代書法尚意抒情作一簡單的梳理和解讀,以期更為深入的領悟宋代書法尚意抒情的真諦。 本文擬分作六個部分論述。第一部分對尚意抒情主張的提出進行闡述。第二部分探討宋代書法尚意抒情的形成原因。第三部分列舉宋代尚意抒情的幾位代表書家。第四部分則闡述宋代書法尚意抒情的具體體現。第五部分對宋代尚意抒情書法和晉、唐書法進行比較。第六部分闡述宋代尚意抒情書法對后世的影響。關鍵詞:尚意抒情;蘇軾;無意于佳;意趣;一、宋代書法尚意抒情主張的提出 從唐末經過五代十國到宋初,“尚法”書風一直沿襲下來。有法可依固然使得書法有了規矩和標準。但是,書法畢竟是人類精神的產品、藝術的創造,過于嚴謹的法度必然會限制人的創造性。宋初的書壇,缺乏引領時代風氣的書法大家。歐陽修認為:“書之盛莫盛于唐,書之廢
試論宋代史家的憂患意識
論文關鍵詞:宋代史家憂患意識儒家文化論文摘要:憂患意識是中國知識階層的一種優良的傳統意識。這種意識既是對歷史的沉思,更是對現實的感受,它主要表現為知識階層對國家、民族、人民的命運和前途的關注。具體到史家身上,憂患意識主要表現為對于朝代、國家的興亡盛衰的關注,以及對于社會治亂安穩、民生生存的終極關懷。兩宋重用文士的國策和內憂外患的國勢,大大強化了士大夫和史家自任以天下之重的憂患意識,使其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前所未有的張揚。“憂患”作為一種思想意識,是指人們面臨自然、社會與人生所遭遇的患難而產生的憂慮與思索。它既是一種亢奮、悲憫的心理情緒,更是一種執著追求的價值選擇,其發展的極致就是關心國家前途、關注民族命運以及形成強烈的愛國情感。自從有了人類,也就有了人類的憂患意識。憂患意識作為人們直面自然、社會、人生的經驗而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歷史和現實中發揮著積極作用。可以說,沒有憂患,就沒有危機感,就沒有追求,就沒有前進的動力。中華民族之所以具有生生不息的強勁生命力,就在于其憂患意識源遠流長。它
快樂課堂 情境幫忙——以《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一課為例
摘要:情境的創設在現代學科教學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在抽象、枯燥的歷史教學中,情境創設在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能力、提高教學質量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文以一節歷史課為例,論述了情境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關鍵詞:歷史教學;情境;興趣;能力《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級下冊中比較特殊的一課。課程標準中是這樣要求的:“了解宋代的社會生活”,在教學活動建議中這樣描述:“觀察《清明上河圖》,圍繞宋代城市社會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風俗習慣等,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討論,比較古今異同”。歷史比較遙遠,怎樣拉近這種距離,讓學生走進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考慮再三,筆者決定從情境創設入手,讓抽象、枯燥的歷史變得鮮活和具體起來。這些知識學生感覺既遙遠又陌生,有所了解也大都僅限影視、通俗小說等等,怎樣在課堂上與學生一起穿越歷史時空,對宋代的社會風貌形成整體的認識呢?通過這節課的教學,筆者有許多體會和感悟,也對初中歷史教學有了新的思考和理解。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節課由超級足球明星貝克漢姆的圖片引出足球和宋代蹴鞠圖,這樣導入與學生的
淺談宋代散文的人格
內容摘要:文學史上欣賞宋代散文,常常以散文的體裁知識為突破口.把“形散神聚”作為入門鑰匙,其實,若從審美角度對宋代不同體裁的散文做縱深的剖析,會發現它主要具有詩歌的人格美、 哲理美和意境美的藝術特征,但人格美的探究又往往容易被人們忽視,本文就人格美加以論述。 關鍵詞:宋代散文 審美 人格 文學史上欣賞宋代散文,常常以散文的體裁知識為突破口。把“形散神聚”作為入門鑰匙,來步入散文這座藝術殿堂飽覽其中的奇珍異寶。其實,若從審美角度對宋代不同體裁的散文做縱深的剖析,會發現它具有詩歌的人性美、哲理美和意境美的藝術特質。 但人格美的探究又往往容易被人們忽視,本文再次就對宋代散文的人格美加以論述。 宋代古文運動中涌現出大批的優秀散文,它遠承先秦,近師唐代,往往熔記敘、描寫、.抒情和議論于一爐,在模山范水,敘事寓情,詠物述懷,貫穿哲理思辯道德追求等方面,閃爍著人格美的異彩. 先秦諸子中,《莊子》《?孟子》尤富文采,這首先取決于它們的哲學基礎。儒道兩家一主有為,一主無為,一主用也,一主出也,其哲學思想是對立的。然而對于崇高人格、理想道德的追求和培養,卻是殊途同歸。孔孟主張從倫理關系中來培養理想
略論宋代“詩史”說的闡釋學本質
論文關鍵詞:詩史 歷史屬性 政治屬性論文摘要:杜甫反映社會現實的詩歌在唐代被稱為“詩史”。宋人接受“詩史”說并加以深化,主要從詩歌的歷史屬性政治屬性兩方面進行了闡釋,且付諸于文學研究與創作中,使“詩史”概念的內涵擴大與轉型,對后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晚唐孟柴《本事詩》云杜甫的詩在當時號為“詩史”,但它僅指杜甫那些反映安史之亂前后的歷史事件的詩歌。因而有學者贊嘆“杜甫以詩歌的形式表現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后歷史的真實面貌,給我們留下了形象的歷史畫面,因而享有‘詩史’的崇高名號。這本是杜詩極光彩奪目的地方,本是應當充分肯定的。”宋人接受“詩史”說并進一步深化,對后人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在明代出現了“詩非史”的論調,到清代則演變為“詩史互證”。宋代文人主要是從詩歌的歷史屬性與政治屬性兩面理解探討與闡釋“詩史”的。他們重視詩歌的政治屬性就在于其通過科舉進入仕途,與政治的關系較之唐代更為直接密切,并形成了一個以士大夫為主體的掌握政治權利的龐大的官僚地主階層。這恰如柳詒徵先生所說:“蓋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政治之純出于士大夫之手者,惟宋為然。”這種社會地位
從《宋史刑法志》看宋代的司法制度
【摘要】學術界在傳統文化的研究中,司法制度是一個薄弱環節。宋代時期的司法制度,在前代的基礎上有著相當的發展,近年來關于宋代司法制度的研究,雖發表了一些有見解的文章,作了某些專題的探討,但卻未成體系,難窺全貌。本文通過《宋史?刑法志》中對宋代強化中央集權的立法思想的闡述,詳細記述了宋代的司法制度,反映出宋代的司法特色,給我們當今的法治建設帶來了很大啟示。【關鍵詞】宋史;刑法志;宋代;司法制度【正文】一、《宋史·刑法志》的寫作背景及內容概述《宋史》撰修于元朝末年,全書有本紀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傳二百五十五卷,共計四百九十六卷,約五百萬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早在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詔修宋史,因體例未定而未能成書。元順帝至正三年(1343)三月,下令修遼、金、宋三史,到五年十月,歷時僅兩年半,即修成《宋史》。元末修撰的這部宋史,是元人利用舊有宋朝國史編撰而成,基本上保存了宋朝國史的原貌。[1]《宋史·刑法志》是《宋史》中有關宋朝法律制度、刑事立法及司法活動描述最為詳細的一部分。
宋代司法檢驗制度淺析
內容摘要:我國古代司法鑒定活動歷史久遠。先進的鑒定技術背后一定有相對成熟的鑒定制度作為保障。研究歷史上司法鑒定制度,有助于我們認清現狀,更好地為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服務。 本文以宋代為切入點, 著重探討古代司法鑒定的核心即法醫檢驗制度,并從宋代司法檢驗制度發達的原因、《洗冤集錄》、檢驗制度的運用及其制度化以及司法檢驗的法律制度保障等四個方面對我國古代檢驗制度作初步探討。關鍵詞:檢驗;《洗冤集錄》;運用;制度化;保障今天的司法鑒定概念是指在訴訟活動中 ,偵查、檢察、審判機關依法委托國家鑒定機構或指聘具備鑒定人資格的專業人員 ,對案件中的有關專門性問題所作的認定或判斷。司法鑒定制度是指與司法鑒定有關的各種法律規定及實際操作規范體系的總和。主要包括司法鑒定決定機關、鑒定的程序、鑒定結論的效力以及鑒定活動在訴訟活動中的地位等內容。我國古代司法鑒定活動歷史久遠,司法鑒定活動最早出現在西周,秦朝開始運用指紋,東漢時形成簡單的法醫檢驗方法,一直到宋代達到頂峰。 [1]中國古代司法鑒定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以法醫檢驗為核心,故本文著重討論檢驗制度。所謂司法檢驗是指司法人員對各
略論宋代市易法
摘要:宋代王安石變法中實施市易法的初衷是平物價、抑兼并,并通過贏利增加國家財政收入。但是,在具體推行中封建政府壟斷使市場配置資源的能力喪失,權力尋租應運而生,高成本運作使市易務虧本經營,最終將成本積累轉嫁到普通消費者頭上,損害了廣大民眾的利益。關鍵詞: 宋代市易法;王安石變法;權力尋租對于王安石變法中的市易法,學術界歷來褒貶不一。宋神宗時期,隨著大商人勢力的發展,他們在本行業實行壟斷經營,囤積居奇,操縱物價,欺凌壓榨外來商人,盤剝勒索本地行鋪稗販。正如熙寧五年(1072年)三月二十六日詔令所說:“天下商旅物貨至京,多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閱失業,至于行鋪稗販,亦為較固取利,致多窮窘。”在此背景下,自稱“草澤”之士的魏繼宗上書建立市易司以抑制兼并、平定物價。他建議:“京師百貨所居,市無常價,貴賤相傾,或倍本數。富人大姓皆得乘伺緩急,擅開闔斂散之權。當其商旅并至,而物來于非時,則明抑其價,使極賤而后爭出私蓄以收之;及舟車不繼而京師物少,民有所必取,則往往閉塞其蓄藏,待其價昂貴而后售,至取數倍之息。以此,外之商旅無所牟利,而不愿行于途;內之小民日愈朘削,而不
當陽峪窯,宋代北方民窯的集大成者
【摘 要】當陽峪窯位于河南省修武縣西村鄉當陽峪村,又稱為修武窯,是我國宋代瓷窯中風格變化最多、造型與裝飾品種最為豐富、做工特別精細的大規模窯場。當陽峪窯遺址東西長約2000米,南北寬約1000米。2003年10月至2004年5月,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對當陽峪窯址進行了首次考古發掘,揭開了當陽峪窯的神秘面紗。【關鍵詞】當陽峪窯 瓷窯一、當陽峪窯群(或當陽峪窯系)隨著對當陽峪窯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我們感到對它的認識決不能僅僅停留在當陽峪村這個中心窯場上。根據實地調查研究,在焦作市所轄之豫西北太行山南麓,自修武縣往西,經焦作市區北部、博愛、沁陽兩縣,直至濟源,并與山西晉城古瓷窯緊密相連,星羅棋布著一個寵大的古陶瓷窯群,目前已發現具有相同風格的窯口60余處。我們可以說:當陽峪窯是當陽峪窯群的中心窯場,我們常說的當陽峪窯即是指此窯場,但它并不能囊括這個窯群的全部。二、當陽峪窯的技術水平“德應侯百靈翁之廟記”碑文是現存研究當陽峪窯的重要文獻之一。認真研讀其重要內容,對于了解當陽峪窯精湛的制瓷技術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當陽峪窯神碑給
從宋代的官僚體系看組織管理
輝煌與衰微北宋自馬上皇帝趙匡胤開國之后,在經濟和文化上迅速地達到了一個輝煌的時期,一般的史學家都認為這是古代中國社會的最高潮。在科技方面,中國的拱橋、建筑用的腳手架,造船用的艙壁,不透水的船艙,航海用的指南針,踏水輪的船艦,三弓床的弩,占儀,水鐘,深度鉆地的技術,煉鋼爐和水力紡織機都出現于宋代。宋代的文化更是令人神往,宋詞與唐詩同樣在歷史上占據著最重要的文學地位。至今杭州也到處都是宋代的人文歷史遺跡,無論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西湖抑或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的城郭。以杭州為代表的南宋經濟也曾給馬可波羅這位威尼斯商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在宋亡后32年抵達當日的臨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宋代人稱“行在”,馬可·波羅則翻譯為Quinsai)。他筆下的杭州――“雄威壯麗的京師”――的“莊嚴和秀麗,堪為世界其他城市之冠。”(注:遠方出版社2003年3月版《馬可·波羅游記》第169頁)在南宋,杭州的人口就已經達到100萬以上,而當日歐洲最大的城市,人口也僅有幾萬。即便看北宋末年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當日汴京商業經濟之發達,也令人嘆為觀
淺析宋代城市世俗音樂的發展
【摘 要】宋代是我國歷史發展中傳承盛唐繁榮文化的重要時期,也是城市世俗音樂從興起走向頂峰的重要時期。本文將結合當時的社會環境和背景,通過對北宋汴梁地區的世俗音樂狀況及南宋臨安的宮廷音樂機構和城市音樂的繁榮等方面進行系統分析,論述宋代世俗音樂的發展狀況。【關鍵詞】宋代 世俗音樂 發展一、宋代城市世俗音樂發展的特征1.宮廷轉向世俗公元960年,后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代周而起,建都汴京(也就是后來所說的汴梁),結束了唐代以來長期混亂的局面。在北宋統治的160多年間,雖然邊境戰事不息,但國內相對承平,生產迅速恢復,經濟得到發展,工商業空前繁榮,城市隨之而興盛。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市民階層形成一股強大的社會力量。音樂文化的重心,從隋唐的宮廷音樂轉向了世俗的民間的市民音樂。教坊——本是唐朝宮廷最重要的音樂機構。在宋初的時候繼續沿用了這一制度。北宋時期,宮廷把南方的優秀樂工集中到汴京,使教坊成為音樂人才薈萃之地,藝人云集。與唐代不同的是,北宋的教坊隸屬于宣徽院,由教紡使管轄。教紡使以下,還設有副使,判官
宋代祠堂的經營管理
摘要:祭祀祖先實際上是一種宗教儀式,祠堂作為祭祀祖先的場所,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然而,在宋代之前,祠堂與家族祭祀并不存在直接的關聯,在宋代士大夫的推動引導之下,祠堂逐漸成為家族祭祀的場所,承擔起家族祭祀的任務。在此基礎上,族人對祠堂進行有效的管理,創造收入,以供祭祀祖先、接濟族人、興辦學校等等用途。關鍵詞:祠堂;宋代;朱熹早在戰國時期,祠堂一詞就出現在歷史文獻中。《楚辭章句》中寫到,屈原流放之時,看到“楚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1]。到了漢代,有關祠堂的記載就多了起來。漢代流行墓祭,不少公卿、貴族在墓所旁建祠堂,以紀念先人。唐朝流行家廟,祭祖活動多在家廟中進行,祠堂承擔的多為紀念先賢、消災祈福之功能。一、宋代新型祠堂的出現宋代出現了新型的祠堂。北宋前期,人們祭祀祖先的形式主要是寢祭。與此同時,人們根據自己家族的實際情況創造適合自己的祭祀祖先的方式和場所。《河南穆公集》記載,任中正的母親去世后,他為了祭祀先人,“治其第之側隅起作新堂者,敞三室而闘五位,前后左右皆有宇,以引掖之華以丹刻之飾。”這新堂之上“其嚴慈之尊,長幼之序,煌煌
宋代刑事訴訟制度考
內容摘要:作為唐代以后封建法制發展最為輝煌的宋代,其法制的發展除了借鑒了唐律外還結合自身的特點,在很多方面表現出很有個性的“自立一王之法”。本文試圖在現代刑事訴訟制度的體系框架下建構一個完整的宋代刑事訴訟制度體系。關 鍵 字: 審判機構 追捕 起訴 制勘 復審 死刑復奏一 宋代刑事訴訟制度概述宋代在中國封建發展史上,處于承前啟后、新舊交替的歷史轉折時期,宋代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引起了熱中關系的激劇變化;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錯綜復雜,帶來了各來矛盾沖突的激烈發展;科學技術的提高,文化教育的興盛,思想觀念的不斷更新,使宋代的封建文明在眾多方面“居于當時世界文明最前列” 。宋代的特定的歷史條件使得其法制在很多方面表現出很有自己個性的。雖然在我國法制史理論界,普遍的將唐代作為我國古代法制發展甚至是中華法系發展過程的全盛時期,而學術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對宋代法律制度的考察 ,輕視了宋代法律制度在我國古代法律發展過程中的不可忽略的地位。事實上宋代是我國古代唐以后在法制上最為輝煌的時代,本文將詳細考察宋代 法律制度中有關刑事訴訟的部分,并對一些制度與唐
宋代醫學詔令及其對宋代醫學的影響
【摘要】 醫學詔令是中國古代皇帝發布的關于醫學政策和醫學活動的最高命令與行遣文書,具有最高權威性、命令性和強制執行性的特點。由于醫學一直被古代中國當作“仁政”來看待,所以醫學的興衰與皇帝和政府對醫學的關注與重視緊密相關。宋代,醫學詔令出現了重大的變化:一是數量眾多;二是內容豐富且發生顯著變化;三是部分詔令成為國家補充的法律。從這些詔令中可以看到:與國家統治關系密切的醫學,在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關鍵詞】 宋代 皇帝 詔令 醫學醫學詔令是中國古代皇帝發布的關于醫學政策和醫學活動的最高命令與行遣文書,具有最高權威性、命令性和強制執行性的特點。由于醫學一直被古代中國當作“仁政”來看待,所以醫學的興衰與皇帝和政府對醫學的關注與重視緊密相關。宋代醫學詔令不僅是體現宋代政府“仁政”思想和權威統治的命令與行遣文書,也具有強力執行、越級指揮和實行人治的特點,是研究宋代國家與醫學關系的有效途徑。宋代醫學詔令,不論是其性質、運作與影響,還是它所反映的醫學問題,均值得重新加以研究和評價。學術界很早就注意到宋代醫學詔令的研究。唐志炯《唐宋的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