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課堂 情境幫忙——以《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一課為例
陳云波
摘要:情境的創設在現代學科教學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在抽象、枯燥的歷史教學中,情境創設在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能力、提高教學質量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文以一節歷史課為例,論述了情境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歷史教學;情境;興趣;能力
《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級下冊中比較特殊的一課。課程標準中是這樣要求的:“了解宋代的社會生活”,在教學活動建議中這樣描述:“觀察《清明上河圖》,圍繞宋代城市社會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風俗習慣等,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討論,比較古今異同”。歷史比較遙遠,怎樣拉近這種距離,讓學生走進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考慮再三,筆者決定從情境創設入手,讓抽象、枯燥的歷史變得鮮活和具體起來。
這些知識學生感覺既遙遠又陌生,有所了解也大都僅限影視、通俗小說等等,怎樣在課堂上與學生一起穿越歷史時空,對宋代的社會風貌形成整體的認識呢?通過這節課的教學,筆者有許多體會和感悟,也對初中歷史教學有了新的思考和理解。
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本節課由超級足球明星貝克漢姆的圖片引出足球和宋代蹴鞠圖,這樣導入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學生興趣盎然,探究欲倍增。在宋朝衣著的第一個特點上,也是由學生比較熟悉的影視作品入手,《老鼠愛上貓》發生在宋朝初年,《射雕英雄傳》發生在宋朝后期。從劇照中劉德華、張柏芝的造型到周迅、李亞鵬的造型,輕易地找到學生的興奮點,而且輕易地就可以印象深刻地記住服飾特點是從黑白的崇尚簡樸到色彩斑斕的盛行奢侈。
這樣的設計,很多平時上課昏昏欲睡的學生都瞪大了眼睛,筆者充分看到了找到孩子興奮點的成效。審視傳統教學,學生普遍缺少自主性和愉悅感,在教師“要我學”的威嚴之下被動而且麻木地接受知識,這樣的課堂有高效性可言嗎?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我們需要快樂課堂,需要從學生的興趣點去著手。
愛因斯坦說過:“只有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因為愛歷史而去主動學歷史一直是筆者追求的目標。看過百家講壇,可能有噱頭,可能會被人認為是“快餐文化”,但是在全民很饑餓的情況下,大眾需要的是一頓飽飯,根本不是色香味俱全的滿漢全席,所以才會有那么多的觀眾吧?“史上最牛歷史老師”袁騰飛,可能他的講課中有痞子文化,可是學生愛聽到瘋狂的程度,還有那么多的學生因為愛上他的歷史課堂而選擇了讀歷史專業,這也是一種成功吧?
二、快樂是一種能力,歷史不是枯燥的背誦
在教學中,不斷有同學對筆者說:“老師,我背不住。”這樣的回答刺痛了筆者的心,如果學生因為背不過歷史而討厭歷史,如果學生離開初中關于歷史課堂的所有記憶只是背誦而已,那么筆者是不是成為了一個“劊子手”,扼殺了學生學習的快樂,進而謀殺了自己為人師的激情、熱情和教育的快樂呢? 在本節課中,筆者用了一種全新的形式。筆者設計了一個東京一日游的活動,在這種游覽的過程中,筆者不斷設計出不同的情境,讓學生始終處于探索和解決問題的快樂之中。例如在食的環節:由淺入深,先是說如果讓同學們到宋朝的南方去開個餐館,做什么食物會生意火爆,請大家出謀劃策。其實這就是需要學生動腦筋考慮,宋朝這個社會南北方飲食習慣是有差別的,但是也有一些共性,例如飲茶和八寶粥。結果學生自己都找到了答案,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情境功不可沒。
學生掌握了所有的飲食習慣以后,筆者又設計了一個發散性思維情境:如果在宋代,老師家里來了客人怎么招待?學生非常聰明,分別說:如果客人來自北方,要吃面食、可以涮羊肉,但是也可以嘗試一下南方的水煮魚等新鮮的口味。如果來自南方,可以吃米飯、吃魚。飯后可以一起喝茶,并且可以隨身帶點八寶粥,作為午后茶或者路上餓了吃。
著名教育理論專家葉瀾教授在她的《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一文中提出:“課堂教學蘊含著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師生的生命活力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發揮,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養和教師的成長,課堂才有真正的生機。”按照葉教授的觀點,我們不妨這樣說:“快樂課堂”其實就是師生雙方共同煥發出生命活力的場所,在情境中讓學生真正掌握了歷史知識,才能利用這些歷史知識去解決問題,這是不是歷史學習的終極目的呢?
三、歷史教學不為彼岸為了海
聽過許多學生問筆者:“老師,我學習了那么多的條約、那么多的朝代、背會了那么多的意義、影響,考試分數也不低,但是為什么我對歷史還是不懂?”這樣的對話讓筆者有了深深的思考,我們歷史教學需要的是什么,需要學生記住時間、人物、時間、背景、結果、意義、影響這些東西就夠了嗎?
在本節課的設計上,衣、食、住、行、娛樂和習俗都是片斷,筆者要用大量的情境讓學生認識真正的宋朝,宋朝社會的氣象萬千才是筆者真正想要帶給學生的,這些情境都是為了認識氣象萬千服務的,可能學生記住了衣食住行的特點會考試拿到分數。但是用這些鮮活的情境讓他們在走向社會以后,和別人談起宋朝的時候可以說出自己的理解,這難道不比考試分數高一些更讓我們興奮嗎?就如游泳,有時候只是為了享受與浪花搏擊的快樂,享受游泳的愜意,真的是為了游到對岸嗎?那樣是不是也失去了游泳的快樂了呢?
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積極情緒中成長,讓他們認識真正的歷史。在不為彼岸只為海的過程中,筆者和學生都在快樂中成長,這應是我們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