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河南三先生文集敘考
王樹林
【內容提要】 元代河南籍詩文作家群星燦爛,最著名者為許衡、王惲、姚燧、馬祖常、許有壬、孛術魯翀等六家。茲以許衡、孛術魯翀、馬祖常三先生及其文集為研究對象,分別敘其行實,評其價值,考鏡其版本源流,以解決些三家的基礎研究問題。
【關鍵詞】 元/許衡/孛術魯翀/馬祖常/別集
元代河南籍詩文作家群星燦爛,最著名者為許衡、王惲、姚燧、馬祖常、許有壬、孛術魯翀等。明成化七年(1471),姑蘇劉昌提學河南,輯六家文為《中州名賢文表》。劉昌序云,六家之文于元代“如河洛淮濟之行地,無有御之”①。 就有元一代詩文觀之,許衡為理學宗師,姚燧為古文宗匠,王惲上繼元好問,亦堪稱蒙元之初一文學巨擘;馬祖常、許有壬、孛術魯氏繼起,孛術魯翀以古文稱;馬、許為同年進士,其詩文縱轡并行,雄視天下,成為元中期北方文派之大家;謂“無有御之”,并非虛語。劉昌編纂此集時,孛術魯翀之《菊潭集》已佚,其他諸家之集雖存世,尋覓已很費周折。今見六家別集,王、姚、許三家集,高文大冊,傳世甚豐,筆者將專文論及,本文以許衡、孛術魯翀、馬祖常之三先生及其文集為論考對象,分別敘其行實,評其價值,考鏡其版本源流,為進一步研究做些基礎工作。
一、許衡《魯齋遺書》
許衡(1209—1281),字仲平,號魯齋,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蒙古太宗十年(1238)應試中選,得入儒戶籍。與姚樞、竇默推闡程朱之學,講道輝縣蘇門山,門徒甚眾,為北方理學大宗。憲宗四年(1254)應忽必烈召,任京兆提學,興辦學校。忽必烈即位,授國子祭酒,以病歸。至元初,受命議事中書,上《時務五事》疏,提出行漢法,重農桑,興學校。病還。六年(1269),召與徐世隆共立朝儀,與劉秉忠議定官制。七年,授中書左丞,劾阿合馬,辭歸。八年,改授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創國子學,親自講授。十三年,與郭守敬等新制儀象圭表,日測晷景,編定《授時歷》。十七年致仕,次年卒,謚文正。皇慶二年(1313)從祀孔廟。除著作總集有《魯齋遺書》外,另單行有《小學大義》、《讀易私言》、《孟子標題》、《四箴說》、《中庸說》、《語錄》、《心法》等。生平事跡具歐陽玄《圭齋文集》卷九《許文正公神道碑》、蘇天爵《元名臣事略》、《元史》卷一五八本傳等。 許衡號稱蒙元開國大儒,本不借文章名世。但身接金宋季世,明薛瑄《讀書錄》說他:“其質粹,其識高,其學純,其行篤,其教人有序,其條理精密,其規模廣大,其胸次灑落,其志量弘毅,又不為浮靡無益之言,而有厭文弊、從先進之意。朱子之后一人而已。”② 其文之為時所稱者,是議事中書省時所上奏疏,條達明暢,洋洋萬言,大抵本之儒道。其中有云:“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漢法可以長久。”③ 為保存延續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鞏固現行政權,貢獻甚大。 《四庫全書總目》謂:“其文章無意修詞,而自然明白醇正。諸體詩亦具有風格,尤講學家所難得也。”④ 今集中雜著和《與竇先生》諸書及不多之詩詞,質樸峻潔,情摯辭切,代表了元初北方儒者的文風特色。 許衡文集的最早編刊為元大德九年(1305)楊學文輯刊之《魯齋遺書》六卷本。前有楊學文序及大德元年(1297)贈謚詔、內翰王文秉贊。卷一奏議,卷二、三無總目,自《讀易私言》至《答丞相問大學明明德》凡五篇,皆論學之文;卷四雜著,卷五書簡,卷六詩章、樂府、《編年歌括》。后附歐陽玄撰《神道碑》文一篇。楊序云:“既以先生《大學撮要》鋟梓,暇日復出《遺稿》,為天下公器,將廣其傳,使寰海內之民,欣睹圣朝文物之盛。”蘇天爵《滋溪文稿》卷二十八《題魯齋先生遺書后》云“幸有遺書六卷者在”,由此知有元一代,其集以六卷本流行。考之明代,明成化十年(1474)倪颙刻本(今存國家圖書館)即祖此本,倪颙序云: 先生有《遺書》六卷梓傳于世,其板在陜西學宮,邇來不復印行,想多脫落。成化辛卯(1471),颙承乏來守是郡(懷慶府),即拜謁于先生祠下。既而訪求遺書,先生六世孫邑庠生綸出示是書寫本,而字多訛舛。又訪于西安府同知河內王君濟安,購得其刻本。適鳳翔府學致仕教授修武韓君俊在家,遂托其校正,俾寫刻二本,參互考訂于其間,書頗可觀。又幸遇巡檢都堂楊公、提學憲副陳公作興中州文教,颥遂謀諸同寅,命工鋟梓,以廣其傳焉。 其后明嘉靖九年(1530)許泰和刻本(今存國家圖書館)及三十九年(1560)重修本(存北京大學圖書館)、清黃丞烈校張元濟抄補并跋本(存國家圖書館)及清唐翰題跋之三省堂抄本(存國家圖書館)等,皆祖此本。元刊本于明清間曾為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所收藏,瞿良士《鐵琴銅劍樓藏書題跋集錄》卷四就元刊本《魯齋遺書》六卷跋云:“右《許魯齋遺書》,(明)正德八年癸酉七月廿四日收,時寓云林山居。嘉靖己丑八月朔日至樂齋重整。(清)康熙戊寅六月頓丘觀妙齋收藏。⑤ 清彭元瑞等《天祿琳瑯書目后編》卷十一對此本亦有著錄⑥。 明至清流布較廣、又有別于元刊六卷的為明正德十三年(1518)河內知縣高杰刊《魯齋全書》七卷本(今存國家圖書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初,正德間河內知縣平涼高杰屬許衡七世孫婿四川按察司副使郝綰字亞卿者輯其遺文,未竟而卒。又屬縣儒學教諭宰廷俊續之,成《魯齋全書》七卷,何瑭為之校正并序,由高杰刊于正德十三年。何瑭序云: 魯齋許文正公,元大儒也。其道德功業,天下固已景仰而佩服之矣,獨其遺書散落,久未萃其全。正德丙子,欽差巡撫河南地方右副都御史蜀梧山李公檄下有司,令表彰先賢。戊寅,欽差總制軍務太子少保關中幸庵彭公致仕,過河南而慕之,因以搜集《魯齋全書》相托,巡撫公乃以命河內縣尹平涼高侯杰,始屬魯齋七世孫婿四川按察司副使郝先生亞卿。未竟而亞卿卒,乃屬縣儒學教諭宰先生廷俊。既成書,乃屬瑭校正。謹為序其顛末,以見《魯齋全書》之集出于二公之意云。 后署時間為正德戊寅(十三年,1518)八月六日。書題有“四川按察司副使郝綰編集,翰林院編修何瑭校正,河內知縣高杰刊行”字樣。由何序可知,此七卷本編纂時并未見元刊六卷本,較原刊為另出。 嘉靖四年(1525)山陰蕭鳴鳳據正德刊《魯齋全書》七卷本重新編輯為八卷附錄二卷,改書名為《魯齋遺書》,校刊于汴。蕭鳴鳳《題識》云: 鳴鳳方校是書,適應內翰元宗(應良字元宗)奉使過汴,謂舊本(指正德刊《魯齋全書》七卷本)次第似有未當,乃重編如左,續得《內法》及《大學》、《中庸直解》,俱以次增入。舊本名《魯齋全書》,竊謂先生之書尚多散佚,未敢謂之全也,故更名《遺書》。 知此本為應良在正德刊《魯齋全書》七卷本的基礎上重編而成,蕭鳴鳳更名而重刊。此本首二卷為語錄,第三卷為《小學大義直說》、《大學要略》、《大學直解》;第四卷分上下,上為《中庸直解》,下為《讀易私言》、《讀文獻公揲蓍說》及《陰陽消長》各一篇;第五卷為奏疏;第六卷亦分上下,上為雜著、下為書狀;第七、第八卷為詩、樂府。附錄二卷,則像贊、誥勅之類,及后人題識之文。清乾隆間,《四庫全書》館臣據以收入《四庫全書》。此本所錄巨細不遺,頗為冗碎。 另,國家圖書館藏有《魯齋遺書》十四卷本,乃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懷慶府怡愉、江學詩刊本。此本國內不少圖書館有藏,卷首有河南布政使司分守河北道張泰征、懷慶知府江學詩、懷慶府推官怡愉萬歷二十四年《重刻許魯齋先生文集》三序,懷慶府同知鄭道興跋。卷一、二為語錄;卷三《小學大義》、《大學要略》、《小大學或問》、《論明明德》四種;卷四《大學直解》;卷五《中庸直解》;卷六《讀易私言》、《陰陽消長》、《揲蓍說》三種;卷七《時務五事》、《對御》;卷八雜著,收文十一篇;卷九書狀,收狀二篇、書三十四篇;卷十編年歌括三十首;卷十一詩詞;卷十二為附錄前編,包括像贊、塋祠、族譜、譜傳;卷十三為附錄后編,包括勅辭、神道碑、行實、《元史》本傳、《通鑒》、《中統書》、《至元書》、《考歲略》、《國學事跡》有關許衡事跡;卷十四為先儒議論十一則,古今題詠三十一種。1988年書目文獻出版社據以影印,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91冊。此本較以上諸本搜集稍全,今編《全元文》即以此為底本,集外又輯得佚文8篇。
二、孛術魯翀《菊潭集》
孛術魯翀(1279—1338)(孛術魯,一作富珠哩),始名思溫,字伯和,后更名翀,字子翚,或以魯為姓,鄧州順陽(今河南淅川東南)人。女真族。大德十一年(1307),以薦授襄陽儒學教諭,升汴梁路學正,以姚燧薦預修《世皇實錄》。至大四年(1311)授翰林院編修。延祐二年(1315)為河東道廉訪司經歷,轉陜西行臺御史。入京為翰林修撰,改左司都事,升右司員外郎。泰定元年(1324),充會試考官,遷國子司業,除河南行省左右司郎中。三年,擢燕南河北道廉訪使。至順元年(1330)同知禮部貢舉,轉漢中道廉訪使。歷集賢直學士兼國子祭酒,升禮部尚書。元統二年(1334),為江浙行省參知政事,以葬親歸。后至元四年(1338)卒,年六十。追封南陽郡公,謚文靖。《元史》卷一八三有傳,蘇天爵《滋溪文稿》卷八有《孛術魯公神道碑銘》。 孛術魯翀是元中期著名學者、儒學教育家、古文家。此人狀貌魁梧,不妄言笑。為學一本于性命道德,而記問宏博。少從鄉先生李貞隱學詩賦,稍長游學江西,拜名儒蕭克翁為師。復走京兆,拜陜西大儒蕭□名下,攻苦食淡,夜以繼晝,人不能堪,翀從容自處。歸,復游漢上,從姚燧學古文。燧大奇之,以書抵蕭□曰:“子翚談論鋒出,其踐履一以仁義為準。文章不待師傳而能,后進無是倫比。”⑦于是蕭□以女妻之。其為學務博而約,自六經諸史傳注下,至天文、地理、聲音、歷律、水利、算數,皆考其說,學識卓異,不隨流俗。聽其言論,滾滾不窮,故聲聞大振。年二十余,即號稱巨儒。自官汴梁路學正,文士從學者日眾;及任國子監司業,與鄧文原、虞集、謝端為同時,教人不倦,發明經旨,援引訓說,累數百言,極于至當而后已,吳澄嘗謂“富珠哩公學博而正,獨立無朋”⑧ 時人以為知言。 其古文上繼姚燧,典重質實,不為浮靡,其詞悉本諸經,如米粟布帛,皆有補于世教。《元史》本傳說他:“文章簡奧典雅,深合古法。用是天下學者仰為表儀。其居國學者久,論者謂自許衡之后,能以師道自任者,惟耶律有尚及翀而已。”⑨ 清顧嗣立《元詩選》認為其古文可與姚燧并稱。 蘇天爵《孛術魯公神道碑銘》及《元史》本傳謂孛術魯翀有《菊潭集》六十卷。此書明初《文淵閣書目》已不見著錄,約元明之際已佚。明成化間劉昌編《中州名賢文表》,收《富珠哩文靖公文》二卷,僅據《元文類》及散見金石碑板輯得碑銘文11篇,序2篇,詩頌2篇。今見重輯本《菊潭集》四卷,乃光緒二十一年(1895)繆荃孫在《中州名賢文表》的基礎上又輯得遺文四篇、詩七首重編而成,光緒二十二年至宣統二年(1910)刊入《藕香零拾》叢書。1999年2月, 中華書局又據原刊本縮印出版。卷一為詩七首,卷二文十二篇,卷三文八篇,卷四乃收孛術魯翀生平資料,分別為《元史》本傳、蘇天爵撰《神道碑銘》、虞集撰《畫像贊》。編后有繆氏輯本自跋,跋云:“《訪碑錄》載有《襄城學記》、《大興尹提名記》、《重修香城院記》,均未見錄。”可見,限于文獻資料,此書漏輯尚多。 集外經見孛術魯翀文尚有元同恕《榘庵集》附錄《元故太子左贊善贈翰林直學士亞中大夫同文貞公神道碑銘并序》、《魯齋書院禮請司業同公先生主領師席疏》文兩篇⑩。另外,從一些方志中也可找到孛術魯氏的遺文線索,現將所見排列于下: (一)明董斯張《吳興備志》卷二十四:“湖州路安定書院夫子燕居堂碑銘,富珠哩翀撰。” (二)《畿輔通志》卷五十四:“尊經堂,在藁城縣西管鎮,元安熙建,以儲六經,翰林承旨富珠哩翀有記。”按,繆氏輯本中收有《安氏尊經堂銘》而無《記》。 (三)《河南通志》卷六十四:“蕭景鳳,鄧州人。初嘗出仕,已而辭職,養母以終其身。富珠哩翀高其行,遂效韓昌黎董生行,為作蕭卿行以紀其實。” (四)《河南通志》卷六十四:“陳介,鄧州人。力學強記,博通經史。汴省以文學辟主師席,不就。性至孝,親終,廬墓盡哀,鄉人化之。富珠哩翀為撰墓碣,備述其行。” (五)《山西通志》卷五十七:“元《李謙亨墓志銘》,南二里,富珠哩翀撰文。” (六)《山西通志》卷六十:“元《云中郡公謚襄茂忽神公墓碑銘》,在東鎮,學士富珠哩翀撰文。”又,卷一百七十四陵墓三:“元云中郡襄公瑪呼墓,在東鎮,峨眉山下,學士富珠哩翀撰碑。” (七)《山西通志》卷六十:“元《大都路總管兼大興府尹姚天福墓表》,在路村,富珠哩翀撰,虞集書。” 其他方志及金石文獻記載待考。此集俟后賢重輯。
三、馬祖常《石田先生文集》
馬祖常(1279—1338),字伯庸,號石田,先世乃西域雍古部族基督教徒,占籍光州(今屬河南信陽)。七歲知學,曾受業名儒張須之門。延佑初行科舉,鄉貢會試皆中第一,廷試第二,授應奉翰林文字,拜監察御史,薦賢拔滯,知無不言。因劾權相特們德爾,黜為開平縣尹,避禍退居光州。起翰林待制。泰定元年(1324)升典寶少監、太子左贊善,尋兼翰林直學士,除禮部尚書。丁祖母憂,起為右贊善,復除禮部尚書,辭歸。天歷元年(1328)召為燕王內尉,仍入禮部,兩知貢舉,一為讀卷官,時稱得人。升參議中書省事,拜江南行臺中丞。元統元年(1333)召議新政,歷同知徽政院事,拜御史中丞。以疾辭。復除江南行臺中丞,又遷陜西行臺中丞,皆以疾不赴。至元四年(1338)卒,年六十,謚文貞。生平事跡詳《元史》卷一四三本傳、許有壬《至正集》卷四十六《馬文貞公神道碑銘》、蘇天爵《滋溪文稿》卷九《馬文貞公墓志銘》。陳垣《元西域人華化考》卷二對其家世有詳盡考證。 馬祖常是元中期名臣,也是一位影響頗大的詩文作家。他延祐初進入大都上層文壇主流,先后與袁桷、王士熙、虞集、王結、許有壬、貢奎、歐陽玄等更迭倡和,如金石相宣,主持風會達20余年,蔚為元代詩文的盛世氣象,被后人譽為一時巨擘。究其成因,除其漢學家學淵源和所受儒家教育外,他早年的壯游經歷及延祐、天歷間文壇整體風氣的培養對他獨特風格的形成和創作傾向的確立至關重要。馬祖常詩文繼姚燧、元明善,上宗秦漢,以古為美。祖常年輕時宗韓之風正盛,王惲、姚燧等皆由宋返唐,以韓為法,馬氏則由唐入漢。許有壬撰《神道碑銘》說他“為文精核,務去陳言,師先秦兩漢”,懷念他的詩有“當年筆陣掃千軍,要繼先秦兩漢文”之句(11)。他力圖用一種“渾噩弗雕”、質樸“雄渾”的文風,矯“澆漓浮薄”之習(《陳剛中文集序》)。馬祖常詩文的另一大特征是崇質尚實,不薄文采。他把“質實”作為詩文創作追求的一種境界(《楊玄翁文稿序》),但又認為“華之大艷者必不實,器之過實者必不良”,只有“賦天地中和之氣而又充之以圣賢之學,大順至仁,浹洽而化,然后英華之著見于外者”才是自然之理(《臥雪齋文集序》)。后人評價他的文章“如彝器陳于宗廟,無甚華飾而質雅可觀”(12)。中和雅正,簡潔精核是其詩文的又一特征。他反對文章澆漓浮薄,更反對“乖戾邪僻忿懥淫哇之辭”(《臥雪齋文集序》),主張應賦予文章以“天地中和之氣”,體貌上追求中和平正、淳龐雅大,而章法上要求簡潔精核,務去陳言。王守誠序其集,把他的詩文比作“篆鐘編磬,淡乎其韻;瑞珧蕩琫,票然其光”。“簡而有法,麗而有章”,“質古而文亦奇”。王結說,“伯庸之文章,簡潔精密,足以鳴一世而服群彥”(13)。虞集贊揚他為文“用意深刻,思致高逸,亦自成一家”(14)。他們都從一個側面指出了馬祖常的這一特點。《四庫全書簡明目錄》謂:“大德、延祐以后,為元文之極盛。祖常才力富健,以博瞻鴻麗之文倡導于內,南宋猥瑣庸沓之習殆盡湔除,蘇天爵序稱,后生效慕,文體為之一變,蓋不虛矣。”特別是他作為一位西域雍古部民族的漢文學家,在中國文學史上更是難得。 《石田先生文集》15卷,乃馬祖常去世后,蘇天爵于后至元五年(1339)編輯整理,并呈請朝廷,經批準,由憲司委員校勘無誤,發至揚州儒學刊行。此元刊本大版心,半頁十行,行十八字,黑口,左右雙欄。刻印非常精美,在元刻中為最上乘。前有王守誠序、蘇天爵序、陳旅序。其前當還應有后至元五年牒文,今存本已失。收藏印章有:“元本”、“汪文深印”、“士鐘”、“閬源”、“駿昌”、“雅庭”、“平陽汪氏藏書印”、“郁松年印”(回文)、“泰峰”、“姑蘇城外人家”、“安貧樂道”、“麗文”、“大梁邦氏”等。卷二、三、十四、十五乃抄配,今存國家圖書館。其編纂刊刻始末,蘇天爵序云:“公既沒,其從弟察院易朔出公詩文若干篇,合天爵所藏共若干卷,請于中臺,刊諸揚州郡學。”陳旅序云:“淮東憲使趙郡蘇伯修甫匯公文稿若干卷,將鋟梓以行于世。適旅至廣陵,乃使綴一言于篇端。”1986年,中華書局曾據此本影印發行。 又有明弘治六年熊翀重刊本。《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謂,此書半頁十行行二十一字,大黑口,四周雙欄,前有后至元五年牒文,鈐有“翰林院印”四大字,卷中夾簽刪改甚多,主要是一些重譯人名地名,即《四庫全書》所用底本。此本為寫刻,字體圓潤秀美,尚存元刊遺矩。清以來藏書家往往誤以為元刊。海虞瞿氏鐵琴銅劍樓、劉氏嘉興堂、鄧氏群碧樓、盧氏抱經樓諸所藏號為元刊本者,皆為此本。此本卷首加李東陽序,卷尾有張頤、熊翀二跋文。民國十一年上海古書流通處影印收入《元四家集》。 1991年3月,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有李叔毅、傅瑛點校本,收入《中州名家集》叢書。點校本以元刊為底本參以明弘治本、清《四庫全書》本和《元四家集》本校勘而成,此本卷首有李叔毅所撰《前言》,王、蘇、陳三序外增李東陽序和至元五年九月皇帝圣旨牒文,目錄及十五卷詩文與元、明刊本同。后增附錄四類。附錄一為輯佚詩文七篇,附錄二為新編《馬祖常年譜》,附錄三傳志碑銘十一篇,附錄四輯后人評論。惜用簡體排印,訛誤字甚多。
注釋: ① 明·劉昌《中州名賢文表》卷首(清康熙四十五年宋葷刊本)。 ② 明·薛瑄《讀書錄》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711冊)。 ③元·許衡《魯齋遺書》卷七《時務五事》之第一《立國規摹》(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版,《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叢刊》第91冊第382頁)。 ④ 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六六(中華書局1965 年影印本下冊第1430頁中)。 ⑤ 瞿良士《鐵琴銅劍樓藏書題跋集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82頁。 ⑥ 《清人書目題跋叢刊》十(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366頁。 ⑦元·蘇天爵《滋溪文稿》卷八《元故中奉大夫江浙行中書省參知政事追封南陽郡公謚文靖孛術魯公神道碑銘》(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123頁)。 ⑧ 同上,第127頁。 ⑨ 明·宋濂等《元史》第一八三(中華書局排印本第14冊第4222頁)。 ⑩元·同恕《榘庵集》附錄(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06冊。 (11)元·許有壬《至正集》卷十九《天臨索錄事出伯庸詩求和伯庸薨三年矣》(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11冊)。 (12) 明·葉盛《水東日記》卷二三(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31頁)。 (13)元·王結《文忠集》四《書松廳事稿略》(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06冊)。 (14)元·傅若金《傅與礪詩文集》卷首虞集《傅與礪詩集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1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