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議民國初期女子教育的嬗變特點及對當代女性教育的啟示
李春英
[論文摘要]學者們已從各個方面對近代中國女子教育進行了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文章通過分析歸納民國初期女子教育的特點,得出了民國初期女子教育對當今女性教育的啟示。
[論文關鍵詞]民國初期 女子教育 嬗變特點 一、民國初期女子教育的特點
(一)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使得女子教育在曲折中求發展 1.政治經濟的限制。民國初期女子教育是在清政府的教育基礎上進行改造的。因此,清朝末期的教育必然影響民國初期女子教育的發展。清末女子教育是在進步人士輿論壓力下展開的,而且從清政府著手進行女子教育工作開始,就對女子教育在課程設置、修業年限、教育權利等諸多方面進行了限制,給女子教育的發展設置了重重障礙。經濟上,教育經費不足成為困擾女子教育發展的主要障礙。這可從清末杭州貞文女學堂校長因經費短缺難以維持而自殺的事件反映出來。由于資金缺乏,規模小、設施簡陋,師資不合格和師資短缺成為限制民國初期女子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 2.觀念的束縛。中國封建女性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一方面,一些民眾由于受觀念的限制,又因為苛捐雜稅的沉重而搗毀學堂,以致時人感慨清末毀學竟成“風氣”,這加重了興學的困難。另一方面,女性自主意識不強。由于多數女性具有嚴重的依賴心理,不愿或不敢爭取自己應有的權利,導致女性不樂于進入女學堂學習。因此,女性主體意識不強在較長時間內,成為困擾民國初期女子教育發展的主要障礙。此外,女性求學目的不純及缺乏信心也是女子教育曲折發展的主要原因。有些受過教育的所謂“新女性”,整日在消費上講究,有些更以出嫁為職業,則女子求學便是女子“求夫”的準備或手段了。她們之所以受教育乃是為了婚姻而受的。 3.女子就業困難。民國初期的女子教育,無論在觀念上還是在方法上都落后于西方國家。女性不出閨門的封建觀念束縛,致使女性不愿跨入社會,而社會對于女性的工作能力長期持有懷疑態度,女性求學后很難在社會上立足,成為困擾女子教育發展的深層原因。民國初期,女子就業基本無機會可言,直至1925年后,才有所改觀,一些女性開始進入政府從事公職。實際上女子從事公職的既不多且職位又低。根據當時統計,在各機關工作的職員總數為7481人,女性僅有206人,而她們的等級多為委任以下的職位,而特任則無一人。雖然女子教育發展在當時受到層層阻撓,但無論從人數上還是規模上,從清末的寥寥無幾到民國初期女子學堂數和人數都較前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是清末女子學堂數和人數的數倍,甚至數十倍。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清末女子教育發展來自政府和民間的阻力很大。而民國成立后,男女平等的思想影響廣泛,政府和民間對女子教育的認識較清末深刻。女子教育不僅關系到女性自身的進步,而且關系到整個社會的進步和民族的振興。社會各界對女子教育開始持一種比較寬容的態度。
(二)受外界影響,女子教育的政治傾向性十分明顯 1.民國前期女子教育的產生是外界影響的產物。晚清女子教育的產生是清政府迫于外界壓力不得已而為之的產物,所以在女子教育的課程設置、修業年限、培養目標等方面做了諸多限制。其教育目的是培養“賢妻良母”,鞏固傳統的政治秩序。學部屢次通令全國,不準女子登臺演講,排隊游行,對一切“放縱自由之說”,要“嚴且屏除”,強調“國女德,歷代崇重,今教育兒女,首當注重于此??偲诓汇V袊仓Y教,不染末俗放縱之陋習”。使女子教育難以脫離清政府腐朽的政治制度。 2.資產階級女學是革命的需要。1912年資產階級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統治,開啟了女子教育的新時期。但由于資產階級發展女子教育帶有濃厚的革命色彩,因此,女子教育在發展的過程中始終不能擺脫明顯的政治化傾向。資產階級倡辦女子教育是為了培養革命的女性,激發女子的政治熱情。革命派還主張把女校造成一個女子革命的制造廠和女子革命的速成所。因此,資產階級提倡女子教育不僅帶有社會革命的色彩,而且也打上了政治革命的烙印。 3.教會辦女學目的是為了征服中國。教會在中國辦學的目的是對學生進行智力的、道德的與宗教的教育,不僅使他們皈依上帝,而且使他們在信仰上帝后能夠成為上帝手中捍衛和促進“真理”事業的有效力量。教會興辦女學實質是把中國婦女從中國封建傳統的束縛里轉移到西方宗教的控制中。
(三)女子高等教育從無到有 中國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程度低于西方國家,而女性的自我覺醒意識則恰恰是發展女子高等教育的關鍵。中國女子高等教育的產生經歷了一條從無到有的曲折的發展道路。辛亥革命時期女子教育的發展引發了社會對女子教育的廣泛關注。1912年,女子高等教育問題被教育界首次明確提出。國民政府頒布《壬子癸卯學制》使女子教育第一次列入學制系統。雖經民國政府法律的認可,但長期內僅流于文本形式,未被貫徹實施。五四時期,新舊思想尖銳沖突,社會環境新舊交錯、變動劇烈,北京大學首招女生,帶動南京高師等其他高等學府收招女生,女子高等教育終于破土而出。至此,高等教育在性別構成上的缺憾終于得以彌補,女子在爭取自身權利方面又向前邁出了一大步,成為此后婦女解放運動發展的有效推動力。女子高等教育從無到有,不僅使女性受到更高層次的教育,而且男女教育的絕對平等在實踐中得以實現,這不僅僅是女性教育的進步,也是整個教育體制的進步,更是社會的進步。由于女子接受了更深層次的文化教育,她們在思想和行動上都具有自主權。高等教育機構培養了大批的女子高等知識分子,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做了女性人才方面的準備。
二、我國女子教育的發展現狀
(一)女性的入學數量和受教育層次仍都低于男性 “教育一個男孩,只培養一個人;而教育一個女孩,則關系到一個民族?!?女性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關系到下一代的培養。但由于傳統的社會分工使男性在政治經濟上長期占統治地位,男強女弱,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文化仍然存在,我國女性的入學機會仍然比男性少。特別是上20世紀80年代末期,我國每年約有200萬適齡兒童失學,其中2/3是女性。教育層次越高,差異越明顯。所以女性教育水平低,擁有同男性一樣受教育的權利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就業形勢嚴峻,女性職業呈現“低技能、低待遇、低轉崗能力”的特點,且區域差異顯著 在科學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在中國傳統性別觀念的影響下,女性從業者分布的產業、職業結構尚不協調、女性素質與社會要求不相適應,大多數從事低技能、低待遇的工作且轉崗能力差。由于我國的城鄉、區域各方面發展不平衡,導致女性職業的發展帶有明顯的區域差異,貧困地區的女性就業形勢更是不容樂觀。 (三)高校擴招帶來機遇的同時伴隨著高等教育質量的下降,女性就業雪上加霜 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教育系統改革以及結構的調整,使得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模式向大眾化教育模式轉變,這種轉變為更多的女子接受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機。隨著高等教育的改革,女子進入大學的機會越來越多,在不同形式的高等教育中占學生總數的比例逐年上升,普通高等教育的女子比例上升最快。但是高校擴招本身就給教育帶來很多問題,盡管數量提升了,但質量每況愈下,就業更加困難,這種結果勢必打擊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積極性,影響兩性的和諧發展。
三、民國初期女子教育對當今女性教育的啟示
(一)保障女子初等教育,發展高等階段的女子教育 九年制義務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或高等女子教育的基礎,其發展的狀態如何直接關系到女性教育的現在和未來。因此,想要保證女子教育的層次和數量,就應該有力保證九年義務教育的切實推行,盡量做到“一個也不能少”。 此外,女子高等教育水平是衡量國家文明程度、社會和諧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所以,保障女子初等教育,發展高等階段的女子教育是構建和諧社會,實現社會公平的前提和重要影響因素。 (二)克服性別偏見、性別歧視及傳統的性別觀念,實現社會公平 “實現社會公平”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永恒主題,而社會對于男女性別的歧視與偏見嚴重阻礙了社會公平的實現。一些招聘單位公開打出“只招男性”或者“男士優先”的招聘要求,然而“只招女性”或“女性優先”的招聘單位卻寥寥無幾。這種就業上的差異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個體有著傳統的性別角色觀念,學校乃至整個社會對女性的角色期待都深深影響著女性學科專業的選擇。但主要是由于社會的偏見,使待業女性就業難,就業女性升遷難。所以,克服傳統性別觀念,加大宣傳和教育影響的力度,建立起基于兩性和諧基礎之上的教育制度,使女性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平等。 (三)加強女子職業技能教育及培訓,提高其競爭力及社會適應能力 從女性發展的實際需要及市場需求出發,充分發揮女性的性別優勢,針對其思維、行為、情感、人格及生理方面的特點,開設一些適合女性特點的專業,大力開展下崗女性再就業培訓、轉崗培訓等培訓工作,建立以教育中心為指導,網絡與信息教育為現代化手段的社會培訓體系,并根據女性的發展需要及市場變化,在保證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做到培訓課程的實用性和實效性,提高女性參加培訓的積極性,提高其競爭力及社會適應能力。 (四)擴大女子高等教育規模,解決女子高等教育經費問題 教育經費是國家發展教育事業的物質基礎和保障。教育經費的投入和落實關系到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水平。所以擴大女子高等教育規模,解決女子高等教育經費問題是我國高等教育急需解決的問題。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和《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優先發展教育,加大教育投入,保證財政性教育經費的增長幅度明顯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逐步使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達到4%。以重慶市為例,重慶近年來不斷加大投入,優先發展教育。自2005年以來,以市財政為主,投入250多億元用于發展高等教育,使在校大學生人數由直轄市初期的16萬增長到現在的71萬,大學毛入學率由1997年的8%上升到2010年的30%,高等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重慶市委、市政府的認識是教育無論怎樣支持,無論怎樣投入都不為過。所以加大教育經費的投入,加大對農村教育經費投入的比重,統籌城鄉教育建設,縮小城鄉差距,特別是農村女性同城市女性在受教育水平方面的差距,關乎我國女性教育事業的發展水平,關乎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