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社會文化對校園文化及學生人文素養影響的對比淺析及互動因素
葉坤妮
摘要:本文以社會文化、校園文化和學生人文素養之間的關系為視角,分析社會文化對校園文化以及學生人文素養的影響,重點分析社會文化對校園文化影響的特點和表現,以社會常識和傳統文化為切入點分析社會文化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影響,并對社會文化、校園文化和學生人文素養進行互動因素分析。
關鍵詞:社會文化 校園文化 學生人文素養 影響 互動因素
一、 對社會文化、校園文化和人文素養的概念界定
所謂社會文化,“廣義上指人類在社會歷史過程中共同創造享有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基礎。狹義上指人類文化的象征物,如文化遺跡、文物、各種藝術形式等。”[2]筆者認為,社會文化是具有社會普遍性的文化,它的特征在于文化的社會屬性,是文化在人類共同社會生活中的體現,包括哲學、宗教、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社會成員積累的習慣。
對于校園文化的定義,學術上有很大的爭議。有學者認為“校園文化是以校園為主要空間范圍,以學生為主體,以校園內部的環境和活動為主要內容的一種群體文化?!?[3]但另有學者認為,“校園文化是學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它包括校園建筑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等物質形態的內容,也包括學校的傳統、校風、學風、人際關系和集體輿論等。”[[4]筆者認為,后者所定義的包括學校傳統、校風等一系列在學校自身發展過程中由所有教師和學生創造沉淀的辦學思想、校風、行為規范等應屬學校文化。而校園文化應當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學校、團體的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它包括學生的文化觀念以及學生特有的積極思維方式和行為特征,還包括學生在課余生活中開展的各種社團、群體活動。
而人文素養,并不僅僅是學生在學校里學習科學知識和掌握的人文學科知識,只有將人文知識上升到自身的品格,才形成了一種素養。所以,人文素養是通過人文學科知識的學習和積累或環境的熏陶,使之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而成為人的相對穩定的內在品格。
二、社會文化對校園文化的影響
任何校園都客觀地存在于某一社會環境,校園文化也存在于相應的社會文化大環境中,同時無時無刻不受社會文化的影響。由哲學、宗教、藝術、道德風俗等內容構成的社會文化,以各種形式和不同方面影響著校園文化的發展。
(一)社會文化對校園文化影響的特點
1.廣泛性。在社會文化對校園文化的影響中,占主導地位的社會文化內容繁多,涉及哲學、宗教、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社會成員積累而成的習慣。另一方面,校園文化的內容也極為廣泛,包括學生思維方式、行為特征以及開展的各種群體活動。因此,社會文化對校園文化的影響在內容上具有廣泛性。
2.雙面性。社會文化的內容繁多,不僅有優秀的文化,也有低俗的、落后的甚至是反動的文化。因此,社會文化對校園文化的影響具有雙面性。良好的社會文化可以促進校園文化更好的發展,而社會文化中的不良因素將導致校園文化的低俗化,甚至危害校園文化的正常建設。
3.民族性。作為社會文化組成部分之一的民族文化,其某些特色必然影響其校園文化,并且反映在校園文化中,形成不同校園文化的民族特色。例如我國四川黃龍溪古鎮的學校創建校園火龍燈舞文化,不僅是對火龍燈舞這種民間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便于學校教育的實施和校園文化建設。[5]又如德國校園文化受德意志民族文化的影響, 形成“為國為民, 服務國家之精神為己責”的民族特色。
(二)社會文化對校園文化影響的表現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存在于社會中,其產生、發展、性質與功能等不同程度地受到作為大環境的社會文化的制約和影響。校園文化受社會文化影響的內容如下:
1.社會文化影響著校園文化的產生和發展。首先,校園文化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隨著校園的產生,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才能產生的。校園文化依賴于社會文化這片土壤而產生。其次,校園文化與社會文化發展基本上是同步發展的。校園文化依賴社會文化而產生,但在發展過程中卻與社會文化發展同步。如社會經濟結構轉軌引起社會文化變化,從而波及到校園文化,出現“第二職業”、“競選”、“雙代會”等現象。
2.社會文化影響校園文化教育的目的。校園文化具有與社會文化不同的教育性,因為校園文化自產生那天起, 便擔負著教育校園主體的職能。而培養符合什么標準的人才, 校園文化需要反映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需求和社會文化的導向與制約,其教育性的發揮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文化的影響。因此,社會文化不僅影響著校園文化培養什么性質的人才,還影響著培養何種水平、多少數量的人才。
3.社會文化對校園文化的影響更多的表現在對校園文化功能的影響。首先,校園是傳播精神文明的場所, 其文化層次比其他場所都要高,校園文化勢必要將這種高層次的文化進行傳播。而作為大環境的社會文化并不是被動地接受校園文化的輻射, 對不符合社會文化發展要求的輻射內容, 社會文化會進行抵制、與之相沖突、 甚至封殺。因此, 社會文化影響和制約著校園文化輻射的內容和形式。其次,校園文化具有一定的創造功能,校園文化是在對歷史的和現實社會文化的揚棄后創造出來的一種新的文化。
三、社會文化對學生人文素養形成的影響
社會文化包括哲學、宗教、道德、社會常識和傳統文化等,而人文素養是科學常識、人文知識升華成的一種內在品格。所以,社會文化中對人文素養影響較大的應為社會常識和傳統文化。陳丹青先生在《常識與記憶》一文中提出近年來全國大談人文并不是件好事情,“正相反,它說明人文狀況出現了大問題。面對這樣的問題,以我的看法,先別奢談所謂的人文,我們要緊的是先恢復常識和記憶”。可見作為社會文化組成部分的社會常識和傳統文化對人文素養形成影響之普遍與基本。
首先,作為社會文化組成部分的社會常識和人文學科知識,同時也是人文素養的構成基礎。而只有掌握了充足的人文學科知識,并將其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才能上升為人文素養。
其次,我國社會文化中極具特色的傳統文化是根植于中華大地的、以儒家思想為主干的中國文化精粹,正確引導大學生汲取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才能提高其人文素養,養成其高尚的精神品格。第一,中國傳統文化所蘊含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社會責任感。從愛國詩人屈原、陸游到精忠報國的岳飛、文天祥,這種信念經過一代代人的充實提高。到了后代則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名言對之做了精辟總結。表達了中華兒女以天下為己任,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的豪情壯志和浩然正氣。第二,以儒家文化為主流的傳統文化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真誠、寬恕的良好品質。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忠孝仁義這種價值取向對大學生擺脫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等消極思想,緩和日益淡漠的人際關系,樹立集體主義精神、高揚奉獻精神大有裨益。
因此,加強人文學科知識和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即使對自身素質的提高,也是對中華文化的傳承,更加強了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
四、社會文化、校園文化、學生人文素養的互動因素分析
(一)社會文化環境越好,市場對校園文化、學生人文素養的要求越高
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文化環境也不斷的發展成熟。在逐步完善的社會文化環境下,對校園文化和學生人文素養的要求也不斷提升。校園文化雖依賴于社會文化產生,但在發展上卻具有同步性。而學生人文素養在發展過程中也無時無刻不吸收著社會文化的養分。所以社會文化環境越好,必然對校園文化和學生人文素養的要求越高,同時也能更加促進其發展。
(二)提高學生人文素養是提升校園文化層次的重要切入點
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就是以學生為主體進行的各項團體活動,只有提高學生自身人文素養才能進一步提升校園文化的層次。一方面學生在課堂上學習人文科學知識,并在課外通過藝術節、辯論賽、技能競賽、文學欣賞等形式,來超越狹隘的課堂接受的知識,主動構建具有較寬基礎的更加合理的知識結構,學會思考、學會欣賞真善美,從而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養,另一方面又將人文素養注入到了校園文化中,從而提升校園文化的層次。
(三)學生人文素養是在校園文化的影響下培養出來的,是社會進步、社會文化提高的表現
學生人文素養很大程度上受校園文化的影響,在學校組織的各種形式的文化藝術節、辯論賽等活動中形成,同時又以各種團體活動表現出來。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無疑可以提高校園文化的品味,因而也提高社會文化的表現層次,從而進一步促進社會進步。
綜上所述,學生人文素養在校園文化和社會文化中產生發展,校園文化受社會文化和學生人文素養影響同時又是學生人文素養和社會文化程度的表現,社會文化是學生人文素養和校園文化產生發展的肥沃土壤,同時又是學生人文素養和校園文化的最終成果。因此,學生人文素養、校園文化和社會文化三者相輔相成,相互影響著共同發展。
注釋及
[1]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十五”立項課題(XJK08CJB001)“當代社會文化對校園文化及學生人文素養影響研究”成果之一
[2] 中國百科大辭典編委會 編;袁世全,馮濤 主編.中國百科大辭典.北京:華廈出版社.1990.第271頁
[3] 臧動.文化與學校文化[N].中國教育報,2005年
[4]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306122220947.html中國雅虎知識堂
[5] 舒云久.旅游文化特色學校創建探析———以黃龍溪學校創建校園火龍燈舞文化為例[N].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7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