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當代文學與影視的文化闡釋
汪堅強
四、文化多元與產業鏈(1999~2010):影視暫得先機推動文學發展 20世紀90年代以后文化產業的多元化、市場化使文學的中心位置淡化,影視藝術在商業化和數字技術支撐下,帶動“讀圖”成為時尚。1999年到2009年,我國國民圖書閱讀率從60.4%下降到50.1%,①而影視產量卻逐年提升,電影產量位居世界第三,電視劇成為世界第一。如此巨大的產能,影視在題材選擇方面擺脫了對文學名著的依賴,多元渠道和原創并駕齊驅。原創影視獲得成功之后,同名文學作品被推出并成為暢銷書,成為一道特色菜。如2003年的“賀歲片”《手機》(劉震云)就是中國電影商業化運作的成果范例。片中出現的軟廣告和同名小說在觀影后被熱銷,已成一種商業運作模式。文學與影視在市場化背景中的反差,促使“作家觸電”,一方面提高了影視劇的編劇質量,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作家在商品經濟時代所作出的選擇。 1999年為紀念新中國成立50周年,由電視劇《紅巖》開始,到第二年推出電視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掀起了一個長達10年之久而不衰的“紅色經典”改編熱潮,翻拍經典更是如火如荼,出現了影視劇叫座和原著熱銷的局面,這正是主流意識形態與商業資本合謀的見證。2000年,網絡文學步入了正統文化系列,其標志是痞子蔡的《第一次親密接觸》拍成電影。這是最早“觸電”的網絡小說。此后,網絡文學很快成為影視素材的富礦。《杜拉拉升職記》(李可)的書商王勇說:“‘杜拉拉’提供了一種由圖書作起點、建立跨越多種媒體的文化產業鏈的范例。”[5]2010年的商業大片馮小剛《唐山大地震》(張翎)和張藝謀《山楂樹之戀》(艾米)的成功,都可以說明網絡文學對影視的介入并發揮著重要作用。
1999年對于瓊瑤來說是繼往開來的一年,電視劇《還珠格格》(1998年)“戲說”歷史獲得成功之后,又分別推出了《還珠格格Ⅱ》(1999年)和《還珠格格Ⅲ》(2003年)。這不光創造了中國電視劇的輝煌,同時也帶來了《還珠格格》系列圖書發行的盛況,并帶動了文化產業的繁榮。同樣,“海巖劇”的成功,不光是把“海巖劇”打造成了一種電視劇類型,更重要的是,它還包含了影視編劇與投資、影藝人才發掘與經紀、文學寫作與出版,形成了一條文化產業鏈,被稱為“海巖現象”。 五、結語:文學與影視可以相互作用,卻不可替代 中國當代文學與影視關系經過以上梳理,可以看出:新中國成立以后,文學占有絕對的主動;“文革”結束后影視追隨文學思潮而動;1988年后,商業化使文學與影視出現“雙贏”;新世紀以來,文學與影視很難說誰對誰有絕對的支配作用,在文化多元中形成產業鏈,具有“互動”效應。不同時代的文化因素,促成這種既相互作用又時有變異的特點。特別是“新時期以來文人的啟蒙心態向世俗心態逐步嬗變的過程”[6]中出現過影視對文學的疏離,但不可否認的是從新世紀以來大動作的影視活動,對文學的依賴仍很突出。如持續10年的“紅色經典”改編、超大型電視劇“四大名著”的改編、馮小剛為代表的“賀歲片”、張藝謀電影對文學的情有獨鐘,等等,都說明影視需要文學。另一方面,文學的發展也需要影視。文學可以從影視領會大眾心理、語言和手法,可以借助“讀圖”擴大影響而熱銷,并產生影視文體,等等。因此,文學與影視各有優長,盡管在不同時期出現過關系的依存和逆轉,但它們卻是相互不可替代的兩種藝術。 注釋: ① 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見各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