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節日文化對我國當代大學生的消極影響及對策淺析
胡慶林
摘要:本文針對西方節日文化給大學生帶來的消極影響,提出做好我國當代大學生教育和引導的做法及設想,以使大學生走出對西方節日文化認識的誤區,更好地結合弘揚傳統節日文化和吸收西方節日文化中的精華,創建和諧校園。 關鍵字:節日文化;西方節日;學校教育;傳統文化 西方節日在我國的盛行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入,西方節日文化不可避免涌入我國。在這種背景下,西方節日文化給我國當今的傳統節日文化、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影響。特別是在中國當代大學生中影響更為廣泛。 一、節日文化概述 節日文化是一種歷史文化,是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民族文化,也是一種民族風俗和民族習慣。有深刻的寓意,有的是為了紀念某一重要歷史人物,或紀念某一重要歷史事件,或是慶祝某一時節的到來等等。節日是文化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文化現象的節日有著特定的含義:節日是一年當中由種種傳承路線形成的固定的或者不完全固定的活動時間,以開展有特定主題的約定俗成的社會活動日。節日根植于文化系統之中,以特定的儀式傳播文化,對文化系統的運行起著不替代的作用。每個國家、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節日,它不僅是展示民族社會生活狀況的窗口,同時也是"人類傳遞并擴展生存知識和生存態度"的一種手段,"是象征和意義的體系" ①。節日是民族歷史和文明的產物和象征,它以獨特的內涵融匯成民族之魂和民族精神,并化為集體意識滲入民族血液之中,潛移默化的規范著人們的心理和行為。 二、西方節日文化 西方節日作為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很大程度的體現了西方國家、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淵源,而且每一個民族的節日文化和風俗習慣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點。一般而言,西方國家和民族的傳統節日具有生產性、生活性和宗教性三大特征,但是由于社會經濟形態產生了巨大的歷史變遷,前兩種類型的傳統文化日益淡化,或逐漸消亡,或讓位于宗教性節日;此外,由于西方文化的多元性,使得傳統的生產性節日僅僅具有地域性特征。敬奉土地和祈求豐收是古代從事農業生產的各民族的共同特點和傳統習俗,在農業生產力尚不發達的自然經濟社會時代尤其如此。在進入工業社會后的西方國家,失去了特定經濟生存形態基礎的敬土祈年習俗逐漸為人們所淡忘消亡,僅僅遺存于極少數一些仍然保留著傳統生產與生活方式的地區。 與生產性和生活性節日的衰微相對照,西方國家節日的宗教性特征在現實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三、西方節日文化對當代中國大學生的消極影響 (一)不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現代大學生消費逐漸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其中節日消費是大學生校園消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節日消費主要是指大學生為過節而支出的費用,一般包括節日期間的餐飲費、活動費以及互贈禮物的費用。在這些熱衷于過西方節日的學生中,往往要用一筆錢和朋友聚餐,購置節日物品,參加節日活動和互贈禮物。其中餐飲費和購置禮品的費用加起來花費不少,對于幾乎沒有經濟收入的大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筆額外的負擔。大學生在過西方節日時的消費虛榮心理以及由此導致的高消費行為的確在校園中存在。雖然消費觀是由個人的思想品德,興趣愛好以及消費常識等因素綜合決定,但是西方節日客觀上為大學生的高消費行為提供了一個平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消費觀。 (二)不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 西方節日在校園的流行的確給大學生節日觀帶來了一定的沖擊。西方節日有其深刻的文化內涵和生存的土壤。西方節日受歷史宗教文化的影響,大都帶有明顯的宗教色彩,如萬圣節、感恩節、圣誕節等。現在很多人在不信仰基督教乃至對其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渾然不覺地加整理入到狂歡行列。這是無形中把一種外來文化與異質宗教人為種植異國他鄉,好比無源之水。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是民族大眾認同、溝通、交流、凝聚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也是民族大眾共同娛樂、游戲的重要方式。每個節日都有歷史根源,通過神話故事、民間傳說、歷史人文、民族色彩來展示民族的人情世故、忠奸善惡、民族倫理、民族風格及強烈的民族意識。青年學生在吸收外來文化養分的同時,更應該重視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 (三)大學生過度的迷戀西方節日,將影響中國的文化安全 "現在的國際競爭和國家較量不是攻城掠地,而在于信息和文化的競爭和爭奪"。大學生盛行過西方節日,在傳統文化上陷入集體無意識是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沉淪的表現。對于這種現象如果任其發展,將會危及我國的文化安全。我們如果沒有了包括春節在內的節日文化,就意味著在文化發展中被淘汰。西方國家,一向認為自己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模式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在與中國進行政治、經濟交往的同時,也在極力地吹噓推進他們的文化。"在美國的全球安全戰略中,已赫然將維護和推動其文化價值觀的全球性統治作為國家安全戰略的三大支柱之一"②。節日作為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體現部分,必然會成為西方文化沖擊的首要目標。我國大學生應該珍惜自己的文化傳統,在現代化的建設中,不要被別人"化"掉。西方文明有它的魅力,我們當然可以接受,但是,我們更應該堅守我們的文化傳統和文化尊嚴。 四、西方節日文化對大學生消極影響的對策分析 西方節日在我國社會尤其是大學生群體中日趨流行已是不爭的事實。對于西方節日文化給大學生帶來的消極影響方面,我們應該端正態度,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大學及教育工作者應該充分發揮作用 1、首先,教育者應引導學生用正確的方法分析問題對待西方節日的正確態度,應該是堅持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原則:運用腦髓,放出眼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自己來拿。西方節日受歷史宗教文化的影響,大都帶有明顯的宗教色彩,如萬圣節、感恩節、圣誕節等。盡管宗教大都是勸人向善的,但畢竟在我們這個國度里崇尚宗教信仰自由,因此應該揚長避短。對于那些帶有一定的西方生活情趣的節日如情人節、愚人節等,則完全可以隨興所至,"悉聽尊便",畢竟它可以給我們生活帶來一定的生活情趣,注入一絲活力。而對于那些既帶有西方濃郁的浪漫情調又符合我們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傳統美德的節目如母親節、父親節等,則可以大力提倡,努力推廣,以不斷提高民族素質,加快社會文明進程。 2、利用學校教育的優勢,大力宣傳中國傳統節日所蘊涵的民族精神與文化,促進大學生的文化自覺運用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優秀傳統,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必然要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必然要求。要運用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優秀傳統,首先要引導大學生了解節日及節日文化的深刻背景。其次,弘揚節日文化,要引導大學生過個有意義的傳統節日。再次,學校要把傳統節日教育納入學校日常科研活動之中,深入開展傳統節日的研究和保護工作。 3、學校教育要通過創新傳統節日文化的內容和形式,使之更加合乎大學生的群體特征,慶祝活動的形式應當多種多樣,避免單一化,樣本化。除晚會外,還可以采取知識競賽,義務宣傳,影片欣賞,熱點座談等形式,對重點宣傳對象,應該深挖掘,給予大范圍,高密度的曝光率。可以把慶祝活動分解細化。在大型活動的同時應該以學院、專業、班級甚至寢室為單位舉行一系列喜聞樂見的活動,可以把工作落實到實處,有利于調動同學參與的積極性。可以組織一些青年志愿者活動,走出校園,走向社會,要與社會融為一體,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提高認識,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