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大學生挫折感問題的經濟學思考
佚名
摘 要 深入剖析了大學生挫折感形成的原因,從社會、學校和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及措施,對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和身心健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及現實意義。
關鍵詞 挫折感 挫折教育 對策
1 引言
挫折感是個體在從事有目標的活動過程中,因客觀或主觀原因受到阻礙或干擾,致使其目標不能實現,需要不能滿足時所產生的一種緊張心態和情緒反應。大學生遭遇挫折后是否產生挫折感,與他們是否能運用正確的應對策略密切相關。筆者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輔導員的工作,從工作經驗出發,對引起大學生挫折感產生的深層次原因進行了剖析,旨在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心理教育工作者、輔導員等有關人員,尋求戰勝大學生挫折感的有效教育和管理措施,培養和訓練大學生堅強的意志力和耐挫折能力,以穩定高校的教學秩序,提高大學生的學習效率、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水平,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2 大學生挫折感成因探析
大學生挫折感產生的原因盡管是多方面的,但總的說來,挫折不外乎來自于兩個因素,即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外在因素包括自然環境因素和社會環境因素。自然環境如自然災害及由于自然因素影響而引起的疾病、事故等,這些都是人們不可抗拒的因素。社會環境包括學校環境、專業設置及家庭的影響,教育者素質及教育方式,人際關系等。內在因素包括個體生理條件的限制與心理動機沖突。如自身生理條件、理想與現實的沖突、自身的知識能力、生活的創造、適應能力等。這些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造成大學生生活和學習中的種種困境,引發挫折感。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困境。學習是大學生的首要任務和主要活動方式,也是大學生活的主旋律,學習方面的問題成為大學生產生挫折的首要因素并不意外,因而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發展有很大影響。從中學升入大學后,學習環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等發生了很大變化,面對大學課程多、難度大、要求高、特別是知識經濟對大學生創造素質的較高要求,一些大學生產生了適應性不良的反應。這在大學一年級新生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另外,大學學習的競爭日趨激烈,而大學生自信、好強、富于挑戰的心理特征,使許多大學生對強手如林的大學環境,產生嚴重的危機感和恐懼感,精神壓力很大。另外,大學生作為社會的特殊群體,是一個高智商、高素質的群體,社會對這個群體的期待值很高,這對大學生來說既是一種前進的動力,也是一種無形的壓力。社會期待值越高,這個群體在遇到挫折后的挫折感受也會更強。
(2)人際交往困境。美國心理學家弗洛姆認為,現代人最大的挫折是感到孤獨無力與被疏遠。絕大多數人都希望擁有知心朋友,被人理解和接納,有與人交往的需要。當人際交往和諧、有效時,它給人以愉快、滿足、成功、光明;而當人際交往失調、挫折時,它給人以煩惱、失望、痛苦、陰影。雖然大學生活為同學們創造了一個可以讓其充分展現自我個性和風采的小社會環境,但是不少同學由于缺乏人際交往的經驗,缺乏在公共場合表達自己的能力和勇氣,面對豐富多彩的活動,充滿了興趣,渴望交往,但又擔心失敗,久而久之,開始回避參與,既封閉了自己的心扉,又常常被人誤解,甚至導致心理障礙。有時同學之間又存在多方面的競爭,因此,同學之間不易吐露真情、交換思想,自然產生一種孤獨的感覺,產生難以排解的內心沖突,久而久之,很容易在心理上產生挫折感。
(3)就業困境。就業問題是每一位大學生從入校就開始必須考慮的問題。當前,“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大學生就業機制的實施,一方面給大學生更多的參與社會競爭的機會,另一方面又給大學生以極大的壓力。目前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結構不合理,教育體制、方法、內容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不適應,而由于近年來的連續“擴招”,許多高校在“量”與“質”之間的搖擺,進一步加劇了這種不適應。此外,由于大學生對社會了解不夠,不能正確認識自己,認識社會,職業理想沒有建立在正確的自我評價基礎之上,所以不能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擇業目標,導致個人職業理想的實現困難重重,挫折感的產生也就無法避免了。
(4)生活困境。由于生活長期完全依賴家庭,加上現在很多大學生是獨生子女,生活適應能力較差,因此,面對一切完全需要自理的大學生活,許多大學生無法適應,從而產生心理壓力。
在經濟方面,高校并軌招生以后收取的費用和在校的必要開支,又成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的心理壓力來源。伴隨著全國高校大規模“擴招”和收費并軌制實施的步伐,大學校園里已涌現出越來越多因高昂的教育費用而使整個家庭背上沉重負擔的貧困生,他們自身也因為經濟原因而存在心理上的巨大落差。目前,我國高校貧困生約占學生總數的10%~20%,在某些西部院校和民族院校,貧困生比例可能更高,雖然學校對這些貧困生采取了“獎、貸、勤、免、補”等各種措施,以解決困難學生的就學問題,但大學生們又為還貸能力和自卑心理所困擾,產生很重的心理負擔。
(5)心理困境。挫折是不可避免的,關鍵在于如何去消解這種挫折感。而如果個體不能通過自身去消解挫折感,就應借助于外力來解決。學校作為育人的重要陣地,為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不僅要發揮“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功能,而且應該承擔起提高學生忍受挫折的能力、優化心理素質的責任。目前我們的高校教育體制雖進行了較大的調整和完善,但高等學校的教育功能仍然較多地表現為讓學生“一心只讀圣賢書”。學生聽到老師課堂說教多,接觸實際生活少;被動接受東西多,主動思考問題少,缺乏現實生活磨練,心理發展不健全。
此外,由于大學教育認識上的偏頗,而忽視了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高等學校組織結構中針對大學生挫折感的消除機制遠遠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特別是近年來,隨著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學校的生源質量、數量都發生了顯著變化,而目前的教育體制又不能為他們提供完滿的教育和訓練,部分學生在理想和現實的撞擊中難免產生種種心理失落,甚至失衡,產生心理障礙。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在我國高校至今還未真正建立和形成心理咨詢與教育服務的完整體系。高校的心理咨詢工作,無論是在專業隊伍建設、理論建設方面,還是在實踐經驗的積累和科學研究方面,都與實際需求存在很大差距,隨著高校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加,這種差距還在逐漸拉大。
3 消除大學生挫折感的對策
3.1 改善社會宏觀環境
制度安排及國家政策導向等應成為大學生挫折感必要的、有效的消解途徑。社會環境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理想信念、道德品質、學習動機、職業選擇以及身心健康都會產生深刻的影響。社會環境中的各種因素,無論是政治的、經濟的還是文化的因素,對大學生既有正面的影響,同樣也會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從社會的角度考慮,我們應努力營造有利于大學生成長成才的良好氛圍,從而減輕大學生的挫折感。政府要在招生體制、就業體制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努力培養寬口徑、厚基礎的高素質人才。在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上,要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和競爭秩序,促進形成健康合理的人才消費觀念和體制,引入公平的競爭機制,使真正有實力的高素質大學生能夠走上更加重要的工作崗位,減少在競爭中的挫折感。
3.2 加快大學教育體制改革
改革我國現行的高等教育體制,實行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彈性教育體制,創造一種有利于調動學生能動性、有利于發展個性、有利于養成創造性的良好成長氛圍,是消解大學生挫折感的關鍵。
(1)要改變現行的辦學思想,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優化課程設置、構建相互交叉滲透的學科、改造學年制為學分制、改革教師的教學手段及教學方法,突出教育的多樣化、個性化、彈性化,要為學生德、智、體的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的物質環境與精神環境,為學生的成才創造良好的客觀條件。
(2)要改變學校傳統的教育管理模式。有效的管理能減少矛盾,也容易解決學生的挫折,反之就會激化矛盾,也很難解決學生的挫折感。因此,學校各層次組織的管理者要善于分析學生產生挫折感的主客觀因素,采取有效措施,以增加學生受挫折后的建設性行為,消除其破壞性行為。
(3)要建立健全消除大學生挫折感的有關機構和相應制度,緩解學生壓力,提高學生耐受挫折的能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要創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的學科體系,使之成為大學生必修的一門課程,納入高等教學計劃,規定心理教育與咨詢的宗旨、內容、方法、測評等具體問題。通過心理知識教育、心理咨詢與訓練,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
3.3 加強大學生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指教育者運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幫助受教育者正確對待挫折,并且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主能力。挫折教育涉及到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面的教育工作,高等學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須從以下幾方面做出積極努力。
(1)教育大學生正確認識人生挫折。開展挫折客觀性教育,使大學生對挫折客觀存在性形成深刻認識和充分準備。教育學生認識挫折的不可避免性,把個人遭遇挫折與理想、愛國、奉獻聯系在一起看待,挫折也就不再可怕。要認識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難并不都是壞事,挫折會給人以打擊,給人帶來損失和痛苦,但也能促使人思考、奮起、成熟,變得更堅強,關鍵要對挫折和痛苦有一個正確的觀點。
(2)加強社會實踐教育。當今大學生因為缺乏實踐鍛煉和切身體驗,理想化色彩較為濃厚,適應社會和抵御挫折的能力較弱。通過組織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讓廣大學生投身于社會大課堂,使大學生進一步了解社會、認識自我,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增強社會適應性,為將來踏入社會擔任角色做好準備。提高大學生對自身能力、社會角色以及與周圍事物關系的正確認識,減少大學生由于對客觀環境認識上的偏差帶來的挫折。
(3)引導大學生正確評價自己,有選擇地彌補差距。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自我認識是一個人身心健康的必要條件,培養自我認識能力是保持積極的心態和情緒、自我維護心理健康的基礎。這里的自我認識,是指個體對自己的各方面的觀察和評價,是自我體驗的基礎和自我調控的前提,制約著自我的意識。自我評價是對自己本身的思想、能力、水平、個性等方面所作的判斷和評估,是自我控制的前提。自我評價的結果及對待評價結果的態度直接影響著自我接納與否,決定著自我揚棄的內容,制約著主體的自我形象,內心情緒體驗。只有保持對自己的客觀觀察,才能產生符合實際的評價,明白自我揚棄的方面,并確立自我發展的方向。
我們應該認識到,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大學生之間的比較是全方位的,在生活自理能力、學習成績、研究能力、藝術修養、社交能力、體育競技、人格品質、個人風度等方面,一個人不可能樣樣都優于別人或樣樣都次于他人。因此,我們既不要驕傲自滿,也不要自卑失望;既要看到自己的客觀優勢,樹立自信,又要看到自身客觀存在的局限性,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與缺陷,避免盲目自大。
(4)大力加強大學生行為指導。為了減少挫折的產生,高校教育工作者應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引導學生樹立清晰的人生目標,明確自己的歷史使命,增強社會責任感。應幫助學生并指導他們的行為,使大學生在行為過程中一方面確定最佳目標,選擇最佳行為方式,減少挫折發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挫折產生后,提高對挫折的容忍力,減少或消除挫折中的消極行為。行為指導的內容包括:生活指導、學習指導、人際關系指導、就業指導等。
1 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李志.當代大學生挫折承受能力及培養模式[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1)
3 劉龍洲.大學生挫折心理分析及教育對策[J].大學教育科學,2004(1)
4 胡凱.學生心理素質健康發展[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5 沈繼英.面向21世紀的人才素質[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