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西方藝術影響下的中國當代藝術
羅仕福
當代藝術是觀念性的、自由與創新的、具有批判性的藝術。受西方藝術的影響,中國當代藝術很大一部分作品是在形式上對美國等西方藝術的模仿或美其名曰“挪用”顯得極其相似,缺失中國自身當代藝術應有的創新性。
西方藝術史大致由古典藝術、現代藝術、當代藝術三大部分構成,在美術史上習慣于把1860年法國庫爾貝舉辦的“庫爾貝落選作品展”視為西方現代藝術的開端,至1960年前后波譜藝術的出現宣告現代藝術的降溫,同時也是當代藝術起始。
阿納森在《西方現代藝術史》中,將西方美術史分為兩條線,一條是現代藝術史,一條是前衛藝術史。現代藝術是包括從塞尚、立體主義、構成主義到波洛克等等;前衛藝術則是指杜尚、博伊斯、安迪.沃霍爾等等。由前衛藝術發展而產生了當代藝術。現代藝術是關注藝術語言的實驗,離現實社會特別是具體到社會問題上是相對較遠的;而當代藝術最明顯的特征就是介入社會。現代藝術的特征是表現人的主觀精神,主張個性張揚與個性解放。而當代藝術是對文化價值進行重組,其特征體現在對生活的介入,以直接的方式去影響社會精神、文化、體制與消費。當代藝術有最大的創作空間,是自由的,但是作品必須是創新的,即是當代藝術的語境一定是前所未有的,不能重復別人的語境(作品),更不能回歸傳統,但可以用一切傳統手法來重組和實現自己全新的藝術觀念。
一、當代藝術的特點
1.當代藝術更加注重對觀念的表達
當代藝術作品更加直接面對生活,更加創新,在作品中反映對人類生存與環境的關注和思考等人文關懷。當代藝術更加注重對觀念的表達,作品的觀念性更強。如徐冰的作品《9.11灰塵》、《種樹》、《煙》、《天書》文字系列作品等都是對人類生存與環境問題、人類文化的關注與思考。
2.當代藝術是更加的自由
當代藝術對美的范疇的大大拓寬,特別是生活中現成品進入藝術作品或是成為藝術作品,改變了人們慣常的思維方式。人人可以成為藝術家,生活即是藝術,當代藝術提出更多的促使人們思考的問題。
3.當代藝術的批判性
當代藝術家具有超前的敏銳視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發掘社會問題,作品具有時代性批判性。如稱為當代藝術的先鋒羅中立的油畫作品《父親》,通過對農民貧困生活狀況的描繪,來對落后的社會經濟體制進行批判,呼喚社會改革。張曉剛的作品《大家庭系列》《同志系列》都反映了一個時代人的生存狀態,批判文革帶給這代人生存與心理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說當代藝術作品必定會與當下社會產生共鳴,同時對未來生活有啟示和精神的指引。
4.當代藝術必須在觀念、技法、思想和語境上都是全新的。
二、中國當代藝術是一個沒有大師的時代
大師的稱謂在古今中外都沒有具體的固定的標準,所謂大師,在中國古代有幾種含義:大軍的意思;學者之尊稱;佛教徒對佛的尊稱;對和尚的尊稱;古代樂官名。在藝術上,大師是一個時代的產物,具有革新精神與藝術的創新、代表性的、承前啟后的藝術家。當代中國藝術是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多元化格局,是一個極度個性化的時代。如從技法上看有(照相)寫實、超現實主義、寫意、表現、抽象等等;從藝術現象上看有政治波譜、行為藝術、裝置藝術、影象、卡通藝術、艷俗藝術等等。徐悲鴻、吳冠中等也不能稱為大師,徐悲鴻是一位美術教育家與畫家,其長于國畫,擅長油畫,精于素描,為中國畫的改良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提出“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中西古今結合的改革思想。雖然被主張傳統的潘天授所反對,可是至今中國的美術教育仍然使用他的中國畫的教學方法與招生方式。吳冠中的油畫作品在中西藝術的結合上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其作品的形式十分優美,可以說是表現美的畫家,但是其作品過分的注重形式又成了他作品的缺點,“形式”甚至是阻礙了其真實情感的表達。
三、受西方藝術的影響,中國當代藝術很大一部分作品是在形式上對美國等西方藝術的模仿或美其名曰“挪用”,顯得極其相似,缺失中國自身當代藝術應有的創新性
中國當代藝術受西方繪畫、影象、裝置、行為、波譜等的影響后,材料、手法等都更加自由多元,不拘一格,形成了多元化的局面。如油畫,從傳入中國至今已一個世紀有余,在技法上與風格上很快走完了西方油畫幾百年的發展歷程。對西方油畫是模仿或說學習,但更多的是抄襲,批評家美其名曰“挪用”。
西方的藝術的樣式風格對中國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國藝術家在思想認識與藝術方式上與西方都顯得很相似。衡量當代藝術作品質量的優劣的方法是:學術上是否有創新,藝術作品是否美。當代藝術作為觀念性藝術,沒有框框,唯一的要求是不能模仿和剽竊別人的創意,否則當代藝術就不會存活。如“政治波譜藝術”王廣義的作品《大批判》《打格子的毛澤東》等,是對美國藝術安迪沃霍爾的政治波譜藝術的翻版。中國當代藝術一產生就帶有西方的影子,似乎是同一個爹娘,藝術家要盡早擺脫這種酷似的局面,形成中國面貌。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人類進入信息化時代,伴隨商品經濟消費時代的到來,帶給人們的是目不暇接的商品與圖片,符號與圖式可以促使藝術家的作品更加直接快速有效的傳播。在創作中,沒有個人的語言符號不行,但是一味的追求作品語言符號導致作品簡單的圖式化或程式化,就沒有創新的意義和價值了。
藝術作品是不需要語言與文字的闡釋的,當代藝術作品也是如此。一件作品面世后,作品本身帶給觀者的感受和傳遞的信息與藝術家沒有關系。也就是說,藝術作品的意義是觀者賦予的。藝術作品是唯一一種不需要語言翻譯就能在世界范圍廣泛傳播的“世界語言”,這是藝術的特性。語言在藝術作品面前顯得多余而蒼白,甚至導致誤讀。不同文化、身份、經歷、國籍等等觀者,對藝術作品會有不同的認識與理解。如杜尚在1917年的《泉》(小便池),本是一個惡作劇,意圖在用這種十分荒誕的方式來嘲笑藝術的陳舊與人類的狹隘與刻板,然而觀者對作品的闡釋和作品產生的意義卻非同尋常。
當代藝術不僅要創新,作品也要美。雖然當代批評家更多的認同審丑是審美的更高境界,但是這個理論很容易被很多人所誤讀,繼而對當代藝術產生了誤解,當代藝術的自由被認為越怪越好,或是作品一定是政治的,行為藝術就是脫衣服或裸體,甚至部分作品以丑來反美。美在當代藝術作品中已長久的缺失,一些作品讓觀者看了惡心,會做噩夢,凡此種種都違背了(當代)藝術的本質,這是當代藝術家應當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