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當代版畫藝術思維和藝術語言上值得思考的問題
劉懿
自1931年魯迅先生倡導新興木刻以來,中國的創作版畫已經走過了80多年的歲月。這80年中國版畫的材質語言和思維觀念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和改革開放的步伐發生了顯而易見的變化。這些變化體現了版畫創作者們對版畫藝術語言不斷探索拓展的自覺性,同時也折射出藝術家在創作思維上蛻變的過程。版畫藝術作品是以藝術思維為精神內核的版畫藝術語言的視覺呈現:藝術思維是版畫藝術語言的精神靈魂;藝術語言是藝術思維和觀念的視覺載體。兩者在版畫家的內心實現同構和撞擊,創造了中國現代版畫藝術作品的視覺盛宴,同時也沁潤著藝術家的人生體悟。
(一)、版畫藝術語言
語言是版畫無法回避的問題。藝術語言是藝術家的第二語言,就像文字和音樂一樣,版畫家用印痕訴說著對思想世界的認知;用形象和色彩表達他們對社會生活和文化的態度。
語言從廣義上來說是“表達觀念的符號系統”。1“藝術語言是作家、畫家、作曲家的第二語言”。2版畫藝術語言一般是指:以特殊物質材料和媒介,通過制作、轉印的間接性的印痕藝術,形成的區別于其它藝術的獨特繪畫語言,以及使用這種語言的方式。3它也被稱為版畫作品的外在形式。正是由于版畫是“以特殊物質材料和媒介,通過制作、轉印的間接性的印痕藝術,”使版畫具有很強的物性特征,使版畫的藝術語言在很大程度上更著重對版畫材質語言的把握和表現。
新時期的版畫在材質語言上實現了巨大突破,人們在各種“版”上做很多物理、化學實驗,使版畫的版種由單一的木版拓展到石版、銅版、絲網版等。版畫材質語言的豐富對版畫藝術語言的拓展是把雙刃劍:一方面材質語言的豐富為藝術語言的創新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對材質語言的迷戀容易忽視對作品思想層次的深入挖掘,對材質技藝的把玩束縛了藝術觀念的表達。因此,在中國當代版畫藝術思維和藝術語言上產生了諸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二)、藝術思維的特質
美術創作是一種思維活動:是一種審美直覺;是一種精神指向。
黑格爾說:“知性不能掌握美”。藝術思維的重心是個人觸覺、個人體驗。哪怕是一朵微不足道的小花或小人物,在充滿生活閱歷的藝術家筆下也會被注入一種人人心中都有的人生感動。正是這種感動觸動了藝術家創作的沖動;也正是這種感動使藝術品和鑒賞者之間產生了五味雜陳的情感共鳴,使藝術家、藝術品、鑒賞者和美融為一體。正如柏格森所說:“只有直覺,才能與美溶成一體。”
藝術家的眼光遠遠超過了其作品所呈現的內容。在藝術家的眼里,其所表現的形象是個人主觀、個性的暗示和象征,其所強調的是通過特定形象所表達的觀念和內在精神世界。這些觀念和內在的精神世界是藝術家真正要表達的精神指向。
(三)、中國當代版畫藝術思維和藝術語言上值得思考的問題
中國現階段進行精神、文化、娛樂交流的媒介正在發生著多元異質的變化,各種思想和藝術形式在人們頭腦中碰撞和融合,而版畫如何以視覺的方式進入大眾的精神世界?如何賦予版畫藝術語言與時俱進的時代氣息?如何使版畫的精神指向與當下大眾的討論話題重獲話語權并產生共鳴?是當代版畫重獲時代話語權的核心問題。
1、 視覺創新——藝術語言的當代性轉換
近20年的中國當代版畫藝術作品在題材和形式上摒棄雷同,多元與超越成為中國當代版畫最具有代表性的語匯。作品在形式和審美內涵上呈現的多元性和新奇性,不僅是對版畫傳統的超越,更是對個性和自身的超越。
中國當代版畫在傳統優勢的主導下,向多維度、多層面方向發展。內容與題材上傳統的、現代的、輕松的、實驗的;形式語言上具象的、抽象的、唯美的、觀念的都有自己生存的空間。向裝置藝術與行為藝術傾斜的版畫家也為版畫的發展拓展了新的空間。如馮夢波的作品把各種印痕制成片斷,然后在繩網上懸掛起來,具有明顯的波譜化傾向。
這些作品在藝術觀念與創作手法都相當自由,模糊了藝術種類之間的界限,刷新了版畫的視覺面貌,給人比較輕松的感覺。作品中凸顯出的游戲性和隨意性,也賦予了版畫新的時代氣息,刷新了版畫的審美要求。康寧的《少女和羊》在布局結構上打破三維而追求時空錯位;打破和諧而追求失衡;打破重心而追求失控;顛覆秩序而追求零亂;打破黑白而追求灰調。這些作品實現了版畫藝術語言的當代性轉換,使版畫具有了時代性的視覺沖擊力,為版畫的發展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2、參與話題——與時俱進的精神指向
任何語言的交流必然是在相對的語境下進行的。因為任何語言的交流都是在不同程度和角度上討論當時社會生活中人們所關注的問題,而正是眾多語言的討論形成了對某個話題的關注才構成了一個時代的語境。如果藝術語言脫離這個語境,不但無法實現溝通與交流,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語言必將會被人遺忘。黑白木刻之所以能夠成為民族解放和獨立的斗爭武器,正是以其藝術語言在精神內核上與當時百姓的心是緊緊相連的。正是這種深刻體察了大眾的心聲才賦予了版畫藝術語言的時代干預性。黑白木刻在革命時期深刻的反映了中國人民的疾苦生活和革命熱情;在革命取得勝利后又反映了中國人民內心的喜悅和希望。版畫的創作者們就是普通大眾中的一員,與普通大眾同呼吸共命運,共同關注社會變化,共同討論社會話題。
3、內外兼修——語言與思維同構
當下版畫藝術語言已經精練到無以復加的程度,但版畫在藝術市場上的尷尬處境卻是無法回避的問題。如果是版畫語言走不進當代,徐冰、方力鈞卻以版畫的語言成功了!
藝術語言的選擇取決于思想、精神的內在要求;什么樣的語言可以將藝術家的思想、觀念、精神物化為最恰當的視覺形象,就是最好的語言。語言、思維兩者休戚相關,藝術家通過對語言的“陌生化”,尋找語言能指和所指的張力形成穩定、完整、獨特、個性的語言,作為觀念最完美的視覺呈現,語言與精神形成同構。
結論
藝術始終以人們觀念的轉變為導向,時代性是藝術作品的生命力,同時也是衡量藝術價值的重要標準之一。中國人民有著自己的審美和思維要求,也在時代的變革中重塑著民族的審美和思維要求,這就決定了中國版畫藝術只有根植于時代變化、根植于本民族文化才會有發展的可能和存在的必要。
注解:
① [瑞]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高名凱譯.商務印書館.北京.1980年版.第37頁
② [美]弗雷德里克?R?卡爾.《現代與現代主義——藝術家的主權1885-1925》.陳永國等譯.北京.人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頁
③ 段健.《論當代藝術語境下中國現代版畫藝術語言的轉換》.2005年11月.第24頁
[1] 沈語冰:《20世紀藝術批評》,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3年版。
[2] 四方工作室:《轉型期的中國藝術研討會》,1998年版。
[3] 四川美術學院版畫系編:《中國首屆高等美術院校版畫研究年會論文集——中國當代版畫語言研究》,重慶,1992年版。
[4] 王岳川:《中國鏡像——90年代文化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版。
[5] 周憲:《20世紀西方美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6] 朱青生:《沒有人是藝術家,也沒有人不是藝術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