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孟子的惻隱之心看當代社會精神危機
馬榮
摘要:“小悅悅事件”被媒體曝光之后,輿情一片嘩然。路人與肇事司機的冷漠無情引發了公眾的再次檢反思。我們可以將該事件視為道德滑坡與淪喪,同時也體現了當代社會存在的精神危機。本文從哲學角度來反觀此社會熱點問題,從孟子的惻隱之心來反觀當代社會所存在的良知缺失。 關鍵詞:社會轉型; 惻隱之心;良知 ; 道德 ; 救贖 2011年10月13日,2歲的小悅悅(本名王悅)在佛山南海黃岐廣佛五金城相繼被兩車碾壓,7分鐘內,18名路人路過但都視而不見,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陳賢妹上前施以援手,引發網友廣泛熱議。2011年10月21日,小悅悅經醫院全力搶救無效,在零時32分離世。2011年10月23日,廣東佛山280名市民聚集在事發地點悼念"小悅悅" ,宣誓“不做冷漠佛山人”。2011年10月29日,沒有追悼會和告別儀式,小悅悅遺體在廣州市殯儀館火化,其骨灰將被帶回山東老家。 整個事件就像當初的“犀利哥”事件一樣,通過現在媒體的廣泛傳播作用,又一次的在網絡上掀起了軒然大波,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而在這個問題背后,隱藏的卻是更深層的問題,而往往現象背后的事實本身,卻是人們最容易忽視的問題。惻隱之心作為人生而有的善端,實質上是我們內心道德的體現。 那些“路人”該如何救贖 縱觀整個事件,我們可以看到面對一個弱小生命被蹂躪,那些“路人”采取的都是各種不同的態度,而在整個事件被曝光之后,在場路過的人又出來面對鏡頭懺悔道歉,可以想象,在當時那種情況下,每個過路人的內心活動應該是怎樣的,而這樣對生命如此的漠視,又該如何來救贖? 整個事件中,司機的道德淪喪以及路人的漠視,透視出的是巨大的社會不信任感,其實在這些“路人”中,有很大一部分人的初衷是想去救人的,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最后還是選擇了離開。造成人這種最先在的惻隱之心泯滅的罪魁禍首,媒體是難逃其責的,現在社會媒體已經脫離了自己的原本職責,即將人民最根本的社會事實反映出來,代表的應該是最廣大人民群眾最需要改善或者最真實的狀況,而現在的媒體由于利益熏心,一味的追求娛樂效果,一味的追求新聞價值,而忽略了人性的東西,“犀利哥”事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通過媒體的報道,使得原本逍遙自在的犀利哥一下子成為公眾的焦點,同時讓他連原本安身的場所都失去了,因為媒體的報道,使得更多人對他進行關注,一時間跟他合照的,對他采取幫助的,一下子攪亂了他原本的生活,使得他開始退縮,甚至害怕,恐懼,當然不能忽視的是通過媒體的報道也使得政府對此事件進行關注,從而使得他獲得幫助,最終回到自己的家中。而在“小悅悅”事件中,為什么那些“路人”最終沒有選擇伸出援助之手,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來自于害怕,擔心。因為媒體對一些現象的大肆報道,使得人們內心樹立一種“救人就會被訛錢”的錯誤觀念,致使最終大家都產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觀念,致使慘劇的發生。 惻隱之心與良知 在社會急劇轉型的今天,帶來的后果就是畸形扭曲了人的惻隱之心,切斷了人與社會的聯系,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考量成了首位,而社會公共道德的淪喪、責任感的分散,都造成了此次慘劇的發生,每個人都本能的在等待他人來救援,這種“圍觀反應”是一種畸形的責任泛化反應,認為別人一定會去救援,而自己沒必要去做。從這點可以看出,如果是一個人單獨出現在當下,實施救援的幾率會比幾個人一起在場要高的多。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人于打,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孫丑》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在德性上來說,人皆有此心。對惻隱之心的有無問題已經無可爭論,人,至于是作為一個人來講,就肯定是有惻隱之心的,但是惻隱之心存在一個“隱顯”的問題,有隱顯,就是表現不表現的問題,表現則顯,不表現則隱,隱不代表無。而對于惻隱之心的表現與不表現,是靠經驗教育的引發,而外在的經驗條件,就來自于我們所生活的外在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