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簡論功利化社會之于當代大學生之功利思想
樊天羲
論文摘要:“功利”已在無形中成為近年來社會對當代大學生批判和關注的落腳點。文章基于市場經濟基本面,從市場經濟對社會的功利化影響來剖析當代大學生功利思想流行的深層次社會原因,從而客觀評價大學生功利思想的兩面性,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功利主義,以明確追求功利時正義與非正義的界點。
論文關鍵詞:市場經濟;功利主義;高校教育
“功利”已在無形中成為近年來社會對當代大學生批判和關注的落腳點。諸多社會學者和高校教育工作者在研究了市場經濟與功利主義的關系后,得出了“功利主義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當代大學生功利思想的形成與市場經濟的關聯性等理論成果。筆者認為對待大學生的功利思想不能單純地批判或反對,要全面客觀地看待問題。在繼承總結前人理論的基礎上,文章剖析了當代大學生功利思想流行的深層次社會原因,立足于市場經濟基本面,從市場經濟對社會的功利化影響來客觀評價大學生的功利思想,進而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功利主義,科學引導大學生功利思想健康發展。
一、客觀看待社會功利化對大學生功利思想產生的影響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從這個簡單的道理出發,就不難理解大學生功利思想產生的根源。當代大學生不再是“一心只讀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開放的社會以開放之勢對大學生進行著全方位的影響,而大學生也以包羅萬象的心態接受著社會文化的洗禮,功利主義無疑是社會文化中的最強音。
功利主義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既然市場經濟是人類社會,也是中國社會主義發展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那么功利主義作為與之相應的觀念形態,當然也是這個階段人們社會意識的必然內容和表現。以功利主義為文化特征的市場經濟及市場經濟效應,在改革開放30年后的今天,已對社會政治、文化、思想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巨大影響,功利主義以市場經濟和市場經濟機制為載體和手段,以勢不可擋之勢對社會政治、文化、思想等各個方面進行了價值觀念的滲透和更新,即價值觀念由過去搞計劃經濟時的過分重精神性價值,轉變為對功利性價值的重視。盡管中國堅持實行了30年的計劃經濟,但市場經濟規律及其機制即便在那個年代也總是以這樣或那樣的必然性的形式誘導著人們,并使整個社會在多次經驗教訓的反復比較中普遍接受了這個符合社會共同利益的經濟運行方式,即市場經濟最能滿足人們對利益的追求和生存發展的各方面需要,最能激發社會的經濟活力。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價值觀念功利主義的最大特征是把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追求作為一種自覺意識確定下來,并以此激勵和規定人們的行動。追求利益是人的天性、本性。人的任何活動一旦有其目的并達到了目的,便產生了功利性,人的任何行為都存在著某種功利因果關系,也就是說人是具有功利性的,沒有功利性的人是不存在的或者說是不真實的。“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既然追求功利是人性的規定,那么功利性價值觀念以其對人性的肯定和回歸自然會被社會廣泛接受和推崇。
被社會廣泛接受和推崇的功利主義和功利性價值觀念實際上已經實現了社會的功利化。功利化社會不是新事物。其實,社會倫理、道德,以至于文化、法律、政治,自在人世間的確立之時,其動機就是功利的,自然科學以及哲學上的發展使我們確信,它們的產生跟上帝沒有關系,它們自確立至今都奉行功利主義,它們的共同目標是功利主義所追求的“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鼓勵一切有利于社會和他人的個人利益的追求。遺憾的是,我們曾經一度由于歷史的原因,無視、否定、批判功利主義,直到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功利主義才重新喚醒人們的自我意識,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功利主義在人們的自我意識中逐漸得到強化,功利在社會各領域也被空前重視起來。市場經濟沒有創造功利化社會,但市場經濟喚醒了人們對功利化社會的認知,強化了社會的功利性,功利化社會是當代大學生不可歸避的社會現實。大學生即便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經濟人,他們卻從來沒有擺脫社會人的身份,即便大學生由于尚未真正投身市場經濟大潮,不熟悉市場經濟的功利原則,但成長于功利化社會,他們不可能不接觸功利主義和功利性價值觀念,在當今的信息化社會,受功利性的大眾傳媒的影響,他們也不可能不被功利文化包圍。甚至大學生所接受的高校教育也有功利性的烙印。改革初期,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熱潮,是國家民族主義功利性色彩作用的必然結果。現如今,由于大學擴招,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眾化,高校辦學的企業化、市場化趨向日漸突出,高校教育要兼顧政治功利性和經濟功利性。為社會輸送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替黨負責,替國家分憂,替政府解困,充分就業、高標準就業是高校一切工作的落腳點,也是高校的政治功利性所在。同時,置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校與社會上其他部門必然要發生經濟聯系,這就產生了高校的經濟功利性要求。高校的經濟利益、經濟運行的通暢,是高校政治功利性實現的保障。因此,不能不說高校教育的功利性催生了大學生的功利思想。
可見,功利化社會環境是大學生功利思想產生的客觀前提,評判大學生的功利思想不能無視以功利性市場經濟為基礎的功利化社會對大學生功利思想的滋生和醞釀作用。
二、客觀看待大學生功利思想的兩面性
大學生中流行的功利思想、功利性價值觀念是對功利性市場經濟和功利化社會等客觀現實的最直接的觀念反映,是與社會現實相適應的觀念形態。在功利化社會環境的包圍下,應該承認當代大學生政治思想主流穩定健康,廣大大學生“認同社會主義道德標準,肯定集體利益;積極主動擇業,取向協調;注重生活質量,精神需求增加”。與此同時,部分大學生從純粹的理想主義走向務實,重物質輕精神,淡化社會追求和人格追求,也是不爭的事實。
理想狀態下,社會學所劃分的三大職能部門包括:公共權力組織、市場組織、民間組織。它們各有各的規則,一個組織內的規則不能應用于其他組織,如市場組織的等價交換原則和利益最大化原則不能應用于民間組織和公共權力組織。但是,這只是理想狀態,實際上人們在市場經濟中所信奉的講效益、求增值、重實效等功利性價值觀念在市場經濟實現對社會功利性強化的同時已成為社會生活中人們注重物質利益與實際效果的文化心理定勢。因此,實際生活中“權錢交易”、“權力尋租”等社會“潛規則”現象十分常見,而且由于制度或者管理等方面的漏洞,這些現象可能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這些不能不對大學生功利思想的定位發生影響。另外,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在踐行功利主義的同時,發生前提性錯誤,即沒有正確理解功利主義概念,將功利主義狹隘化,片面認為“功利”就是追求眼前的物質利益。受上述因素制約,部分大學生的功利行為表現為:在政治上,他們積極要求入黨,但卻對黨的認識不夠深刻,入黨動機不夠純正,狹隘地把入黨作為求取和營造錦繡前程的資本;在人際關系上,由集體本位價值觀轉向重視個人的價值和利益,在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發生沖突時,缺乏犧牲和服從精神,強調有償和等價交換原則;在職業取向上,部分學生不結合個人實際,一味選擇大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不愿去條件艱苦的地區和農村,要求工作環境好、待遇高、有較高的職業地位;甚至出現極端的個人主義,以“我”為中心,以“我”為出發點,以“我”的利益為最大利益等等。鑒于此,部分社會學者甚至很多高校教育工作者批判當代大學生是精神迷茫、價值觀缺失的一代。 固然,大學生的上述行為是功利思想的負價值表現,但我們不能一葉障目否定大學生功利思想的正價值。首先,既然功利主義是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觀念形態,那么作為反映功利化社會存在的大學生功利思想也必然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正如馬克思所說“功利論至少有一個優點,即表現了社會的一切現存關系和經濟基礎間的關系”。另外,正如功利主義被社會廣泛接受和推崇是由于功利主義對人性的回歸和肯定,大學生追求功利也體現了人性中所具有的進取取向。弗洛伊德認為人有一種天生的向上的潛力,人有生死兩種本能,生的本能就代表人類的進取精神,它表現為生存的、發展的和愛欲的一種本能力量,代表著人類潛伏在生命自身中的一種進取性、建設性和創造性的活力。大學生追求功利恰好是這種活力得以釋放的最好形式。實際上,大學生已將這種進取性內化,并功利性地體現在人際關系上,雖然大學生由集體本位價值觀轉向重視個人價值和利益,但他們堅持人與人之間應在平等基礎上彼此依賴,在互惠互利基礎上相互理解和關愛,同時,他們善于運用市場經濟中的利益原則和效率原則,推崇契約和制度意識,遵從秩序和規則,逐漸打破親情和人情意識,這無疑使他們在無形中具備了弄潮于市場經濟、承擔起建立健全法制社會的歷史使命的基本素質;體現在職業取向上,大學生們認同個人理想只有符合時代和社會的要求才有意義,服從國家需要、到國家需要的地方去固然重要,但應將個人理想和價值與其融合。故而,從人性的進取性來看,追求功利體現了當代大學生奮發向上的精神,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對大學生的功利思想應給予正面評價。
三、科學引導大學生功利思想健康發展
人們對大學生功利思想的批判一部分原因是源自后計劃經濟時代的慣性思維。在計劃經濟形式下,生產的目的是為了自己消費而不是交換,產品只有使用價值而無交換價值,不交換就談不上對利潤的追求,人們之間通過互助的方式來彌補消費品的不足,因此,在人們的思想意識中自然而然形成了重義輕利的觀念。盡管計劃經濟時代已經結束,我國實行市場經濟30年來社會面貌已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決定了后計劃經濟時代對功利主義的排斥和否定的社會意識并不會隨著計劃經濟時代的結束而退出一部分人們的思維,重義輕利在一定時期內仍是一部分人對大學生的道德要求。大學生應對這一社會歷史背景有客觀的理解,調整自我認識,對歷史給予尊重。
需要指出的是社會上另一部分人對大學生功利思想的批判是由于對功利主義的誤讀,將功利主義概念狹隘化,片面認為追求功利就是急功近利,功利思想必將導致利己主義和拜金主義,評價大學生功利思想時也往往戴著世俗的有色眼鏡。而對功利主義的誤讀往往也是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通病,這也正是一部分大學生有錢就圖、有利就想等功利行為的思想根源。因此,高校教育有必要給大學生補功利主義的課,使大學生科學認識功利主義,以科學的功利主義指導自身的功利性行為。而功利主義本身“恐怕是人類所能創造的最為深邃復雜、曲折模糊、枝節橫生的理論了”。不論是邊沁、穆勒,還是西季威克、威格摩爾,抑或是其他功利主義思想家對功利主義表述上的缺憾,使得長久以來功利主義論者把功利主義標準與“最大利益凈余額”等同起來,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引發了人們對功利主義必導致非正義的詰難。實際上,功利主義標準并不僅僅是最大利益凈余額,而是一種道德標準體系,最大利益凈余額只適用于人們利益沖突時,利益不沖突時就不適用,將它適用于利益不沖突領域才必然導致非正義,而在利益沖突領域它卻是唯一正義的、道德的標準。大學生只有明確這一點,才能明確追求功利時正義與非正義的界點,才能把握自我,把握人生。
此外,如前所述,大學生功利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深受功利性市場經濟乃至功利化社會的影響,這是不可規避的社會現實,而與時俱進、順應時代潮流是高校教育的必然選擇,高校的政治功利性規定高校有義務向社會輸送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這個合格的評判標準當然也包括大學生需具備理性的功利主義價值觀,即大學生需有健康的功利性人格。要知道功利思想是一把雙刃劍,正義的功利性選擇有助于大學生將來立足于市場經濟和社會,被人尊重和認同;非正義的功利性選擇則可能導致極端利己主義和拜金主義,缺乏人文關懷,忽視精神和社會價值,從而難以得到尊重和認同。而人是物質性和精神性的統一體,被尊重和認同是每個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性需求,鑒于此,筆者認為高校應在學校教育的政治功利性上強調精神功利性,要把精神功利性上升到教育的道德和學術層面。精神功利性發展的終極目標是塑造人的靈魂,教育的精神功利性要求高校教育不僅要考慮學校的經濟、物質得失,更要追求教育的善和愛、真和美。教育的善和愛就是教育的道德層面,教育的真和美就是教育的學術層面,善待學生,用愛心澆灌學生,真誠對待每一名學生,讓學生從教育之美中領悟功利主義的真諦。對大學生來說,高校教育即便不是人生教育的最后一站,但絕對是人生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環,在把大學生輸送到社會以前,對大學生進行功利主義教育,高校教育工作者應該有緊迫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