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論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反思及構建
廖四華 張業清
摘要:社會主義價值觀是對社會主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最根本觀點,起著統率社會價值理念、社會價值尺度的核心和靈魂的作用。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科學命題。大學生是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他們的健康成長不僅關系到和諧社會的構建,更關系到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充分調動社會資源,又是發揮高校教育主陣地的作用,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大學生,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堅定他們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信心、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努力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核心價值觀 大學生
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追求。”這是時代發展的迫切要求,也是當今我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當代大學生在價值取向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能否正確把握住主流意識形態,牢固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已成為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工作,關系到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涵義
核心價值觀是一個社會中居統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一個社會必須長期遵循的基本價值準則,具有相對穩定的特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是指那些在社會主義價值體系中居統治地位、起指導作用,從深層次科學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占據核心地位的價值理念。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科學命題,,指出“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共同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這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相互貫通、有機統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大廈的基石,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僅是實現文化自身和諧的關鍵,也是促進整個社會和諧的中心環節,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進步的“生命線”。
二、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現狀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全球化、信息網絡化、價值觀念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人們的思想觀念、精神追求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價值取向上呈現出多樣化和復雜化。多種價值觀的沖擊使大學生在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傳統價值與西方價值的對立統一中俳徊,在多元的價值觀選擇中游弋。這種多元的社會思潮和復雜的社會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對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造成了很大的消極影響。
1、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被動搖。
隨著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入,世界各國不但在經濟上、政治上、軍事上等方面加強了對話與合作,而且在文化領域尤其是在社會思潮方面的相互影響也越來越深刻。大量的西方社會思潮諸如意識形態淡化論、意識形態終結論、后現代主義、實用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涌入國門,給我國的思想理論界造成了一定的困惑和不良影響,如:有人鼓吹福山的馬克思主義過時論和終結論,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主張意識形態的多元化;有人利用我黨在社會主義事業建設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攻擊黨的領導地位,轉而宣揚西方的多黨輪流執政。這些思潮在校園廣泛傳播,青年大學生因為心智不成熟、對歷史不了解和缺乏判斷力等原因,致使其理想信念淡薄,嚴重地影響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性地位。
2、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遭懷疑。
建國以來,中國社會一直處于前進的狀態。尤其是實行改革開放以后的30 年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飛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飛速提升,國家呈現出欣欣向榮、繁榮昌盛的氣象。廣大人民群眾分享了改革開放帶來的成果,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對于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道路、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充滿信心。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出現了比較多的問題,如貧富分化、貪污腐敗、分配失衡、城鄉差異等。這些現象原本是任何類型國家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現的個別問題,由于大學生自身生活經驗和閱歷的不足,加之缺乏有效的影響,進而混淆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否定共產的領導,否定社會主義制度,陷入迷茫。
3、愛國主義精神被消解。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偉大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復興的精神動力。但隨著國內外環境發生的重大變化,時代主題也發生了重大變化,隨之給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形成了挑戰。
“全球主義”“地球村”等概念的提出,超國界的全球經濟一體化,使得部分學生認為整個世界已經實現資源共享,國家和民族利益已不復存在。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傳播,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亂,消解和弱化了人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個別別有用心的西方國家利用國內的民族關系中的問題挑唆和制造民族矛盾,極力煽動民族分離,鼓吹西藏獨立。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國家的領土完整和主權安全,影響著大生的愛國情感。
4、集體主義和創新意識被淡化。
在個人主義、利己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影響下,部分學生價值主體重個人的自我價值,輕個人的社會價值,只重視和強調對自我需要和利益的尊重,不重視個人對集體、對社會應盡的責任、義務和貢獻。許多人從個人本位主義出發,盲目追求自身發展、損人利己,只求索取,不講奉獻,無視他人存在,無視集體的存在,導致了同學關系冷漠,集體參與意識不強,團隊精神缺失。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尤其是事關大學生切身利益的就業問題也進一步弱化了對社會平公正的堅信,表現出消極厭世、憤世嫉俗。一些學生缺少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在及時享樂主義的影響下,得過且過,不思進取。 5、道德榮辱觀念被混淆和遺棄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由于信仰建設和倫理道德教育出現一定程度的缺失,功利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利己主義乘虛而入,占據人們頭腦,知道人們行為,導致社會風氣不良,物欲膨脹,享樂至上,盲目崇拜。青年大學生區分不清楚堅持什么、反對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對是非、善惡、美丑的標準判斷不清,誠信缺失,文明淪落,榮辱觀念被混淆甚至被遺棄。
三、構建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路徑探討
(一)發揮高校思想政治課的主陣地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課是每一個大學生的必修課,它在高校思想理論教育中起主渠道的作用,所以高校應當加大實施新課程的力度。1、內容轉換上創新。首先是重點突出,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煉其精髓,將核心內容貫穿于各個教學環節,潛移默化入學生心中;其次是內容具有時代性,要敢于突破教材,以生動鮮活的社會生活為例,吸引學生主動投入到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學習中去;最后是內容上具有針對性,針對學生所關心的問題,尤其是與之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比如說學生成長成才、就業問題,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分析,找到適合其自己的道路,使廣大學生體會到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的理論魅力。2、在教學方法上得創新。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當課堂的主人,變被動為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可以采用組織學生觀看最新事例的視頻,尤其是優秀事例的視頻,如“感動中國”、“改革開放30 周年”等。
(二)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很好發揮大學生思想活躍和綜合素質強的特點,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開展各種健康有益的文體競賽,使學生在寓教于樂中受到熏陶,使無形的價值理念得以具體化、直觀化。才能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系,形成正確的理想信念、團隊精神與人際關系,提高綜合素質和能力。具體為:一是重視學校歷史傳統對學生的影響作用,利用校園網絡,廣播等媒體加強宣傳力度,讓每一個學生都了解歷史傳統,使其受到教育。二是加強校風、學風建設。制定嚴格的校規校紀,規范制約學生的行為,如有違反者,嚴格按規定處理,絕不留情。這就能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三是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融入其中,使校園文化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業余生活,而且受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只有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才能使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更有效。
(三)充分發揮社會實踐的作用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實踐教育中,充分發揮社會生活的導向作用。價值觀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價值認知能力和價值判斷能力,使其形成正確的高尚的價值觀念和行為。只有選擇適合社會發展需要,又適合自身特點的價值目標,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將社會的要求內化為個體內在的需要實現社會化,提高對社會的適應能力,提升道德境界,在此基礎上促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因此,高校應該重視社會實踐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中的作用,大力開展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如大學生社區服務、志愿者服務、“紅色旅游”、生產實踐等等。讓學生充分了解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悠久歷史,優良的革命傳統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就,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艱苦奮斗精神和創新精神。引導他們把所學知識應用于社會實踐,促使他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早日形成。
[1] 陸巖 姜國玉.社會思潮對高校師生核心價值觀形成的影響[J].《思想政治研究》20011,(2).
[2] 蔣篤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J].《思想政治教育》2011,(7).
[3] 陳宮漾.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J].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09,(5).
[4] 周勇 郭根榮. 當代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途徑[J].《管理》2009,(5)
[5] 溫成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對加強大學生價值觀建設的思考[J].《高等農業教育》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