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社會主義的歷史與中國當代文學批評觀的變遷1
佚名
注釋:
3 《審美之維》The Aesthetic Dimension1978年由波士頓燈塔出版社出版,堪稱其美學思想的最后定論(馬爾庫塞1979年逝世)。《審美之維》中文有三個譯本,本文使用的是李小兵先生的譯本。李小兵先生的譯本收入他本人編譯的馬爾庫塞美學文集《審美之維》(北京:三聯書店1989年8月一版,頁203-257)。上引文見三聯版《審美之維》文集,頁203。由于本文所引馬爾庫塞皆出自該文集該論文,為節省篇幅,下引文將不再一一注明頁碼。 4 以為導致罪惡的禁忌一旦去除,人性便會保證美好到來,是八十年代很多論述和氛圍共同擁有的假設。這一假設及與這一假設相通的心情,使得后文革開始后相當一段時間內,文學藝術上產生了不少感人至深的作品,雖然這些作品距深刻要求均有相當距離。 5從歷史和現實經驗上看,雖然人道主義等大多情況下無助于人們去面對、分析和解決復雜的歷史和現實問題,但由于其對暴力和不公正等在心理上的不安感,卻往往是糾正在這些方面出了明顯問題的理論和實踐的直接、間接的心理動力來源。 6八十年代這一知識界基本氛圍的形成,在我看來,既和當時大家仍然對政治壓制,國家全面掌控資源,及物質生活匱乏、精神生活創傷的記憶猶新這一特定歷史狀況有關;也和知識界缺乏對西方主流現代性開展諸多方面的了解和研究這一當時特定的知識狀況有關;還和知識界一些人認為對西方的單純憧憬氣氛,方便于建立本土批判這一策略性的心態意識有關。 7把如此眾多、內部差別又極大的文學、藝術、美學、哲學、心理學思潮都一攬子歸入“現代主義”名下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因為即使在西方,除背離諸流派指稱互有差異的十九世紀傳統,試圖找到一種回應其認為不同于過去的、但諸流派指稱又各不相同的新境遇、新經驗外,似乎很難概括出它們終究有多少共通的品質,因為它們中間一些流派就是對另一潮流的反思與批判而起。另外一些流派間雖然沒有直接的嬗替關系,但細繹之,卻可看到它們的觀念與方向上其實是非常不同乃至對立的。即使在被歸入同一潮流的各個作家間,差異也經常是很大的。顯然,沒有深入到現代主義內部進行的細致研究做基礎,對西方現代主義想要有全面、準確的把握和理解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且此一過程同時也是厘清、糾正八十年代對現代主義籠統、淺嘗甚至謬誤之理解的過程。 但除此以外,學界還有另外一種應該做的工作,即通過比較八十年代中國是如何異于他民族學界來劃定現代主義的范圍,如何界定和概述現代主義的共通性質特點及其每一潮流的性質特點,并觀察其在若何歷史位置和方向上為現代主義辯護并運用現代主義資源,其運用邏輯和策略若何,等等。因為,這樣一種工作不僅對準確理解和把握八十年代不可或缺,而且對理解九十年代和今天的我們都會有著極大的幫助。這么說,不僅因為我們今天很多方面和八十年代間都有著傳承和流衍關系,更重要的是,設置自覺且方法得當的歷史研究,常常會幫助我們發現,即使在許多看起來已經做了充分理論清算的地方,我們仍然以某種方式承續著歷史,而且這些承續中往往包含著最該被清除的部分。無疑,這樣一種歷史研究會給我們提供關于我們自己與我們所處之現時代的洞見,而這是理論方式所無法提供的。 8 啟蒙思潮和諸現代主義思潮間的復雜關系,無疑是一個富于歷史認知和理論認知雙重價值的學術課題,我希望將來專門來討論此一課題。 9 說“組合”,而不說“整合”,是因為當時文學界對這些理論和批評潮流的把握還未達到充分消化的程度。 但說“組合”并不意味著評價偏低,恰恰許多有意思的創造正和把握的不充分、甚至誤讀密切有關。 10后者對八十年代中期以來的學院學術影響深遠。比如,在改變了九十年代學院感覺的學術規范討論中,由于這一討論暗含把知識和思想相對立的前提,和對何謂知識的狹隘理解,于是出現了自覺不自覺地把實證歷史知識和社會科學知識建構為典型的知識這樣一種結果。而文學學術界相當多人為回應這樣一種對文學學科不利的評價方式時,便把原本立足于內部研究、外部研究劃分的文本“細讀”能力和方法,確立為和歷史、人類學等其它學科相區別,標識文學研究和文學批評學科專業特色所在的標志物。當然,如此特色的“細讀”被推尊到這樣一種位置,必將對整個文學學科都產生后果有待分析的影響。 11而且八十年代中后期那樣一種特定的創造力觀念,使得被此一創造力觀念束縛的作家們甚至不能后退一步,成為對已有的文體和語言風格進行更精美的鍛造工作的自愿工作者。這樣,它也就甚且不能為讀者提供成功的審美愉悅出來。 12分析一下“人文精神”討論中,和主要由順承八十年代精神文學批評家構成的持“人文精神”一方對壘的,在九十年代甚為活躍的文學批評家的攻防策略是非常有意思的。因為一方面他們因強調反壓抑、消解專制,強調在觀念上自我的首要位置,從而得以搶占了八十年代主流邏輯的立腳點;另一方面他們又通過把反壓抑、追求自我絕對化,也即把八十年代中后期主流邏輯極端化,通過反精英壓抑、反大論述壓抑等,再把直接承續八十年代精神的人置于道義上可虞的地位。而這一攻防策略的有效性,也一方面集中向我們呈示了當時人文精神批評觀的不足,另一方面也清楚表露了這些人自我道義辯護邏輯的歷史虛假性。 13文化研究還有一問題是其經典課題都是在西方特定的歷史和現實語境中形成的,很多中國獨有的問題還沒有有效地進入文化研究的視野,更談不上重構中國文化研究者的問題意識、問題感覺了。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經過“文化研究中國自主化”過程。 14轉引自錢永祥先生《馬克思主義的原始動力與現代課題》一文,文載臺北《當代》雜志1987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