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人的全面自由發展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陳世潤 彭燕
論文關鍵詞: 全面自由發展 馬克思主義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論文摘要: 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是人的解放的最高境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和終極目的。在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以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理論為指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育人水平。
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是貫穿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主線,正確認識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努力培養社會主義的“四有”新人,是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如何理解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怎樣以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理論來指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從而促進大學生全面和諧發展。本文將進一步探討。
一、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思想
馬克思所說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歸根結底是指全社會每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在他看來,以往所有社會始終存在著“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1]單個個人無法得到全面自由發展,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每個人才能獲得充分體現自己特長的、深刻挖掘自己潛能的、完全符合自己心愿的最全面、最豐富的發展。“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2]離群狀態下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人”。所以,我們在強調每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時,也要重視社會的全面自由發展。只有把兩者結合起來,才真正理解了“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理論的全部要義。
馬克思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未來社會的價值取向,是針對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處于異化狀態,人是片面發展這一事實提出來的。舊的社會分工把人的活動限制在某一活動范圍內,使人長期固守某一職業,不得不“靠犧牲整個勞動能力使非常片面的專長發展成技藝”,[3]使得人的發展片面化、畸形化。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內涵大致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體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發展。其次,個人的社會關系的高度豐富和健康發展。再其次,人的個性充分自由的發展。
馬克思在講到人的全面發展時,常常把它與人的自由發展聯系在一起。所謂“自由發展”,有兩層含義:第一,指每個人的發展不屈從于外在目的,不屈從于強加給他的任何活動和條件,例如不屈從于他被迫從事的某種活動等。第二,指人的發展能為個人所駕馭,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地從事多方面的活動和發展多方面的能力。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社會是“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夠完全自由地發展和發揮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4]“個人的獨創的和自由的發展不再是一句空話的惟一的社會”。[5]在人的發展的現實進程中,客觀世界及實踐的復雜性、無限性決定了人對必然性的認識永遠是進行時。所以,自由也只是一定范圍內的自由,而絕不是隨心所欲。
二、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聯系
1.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和終極目的。
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理論確立了人的價值和人的主體地位,是馬克思主義關于未來社會人的發展狀態的一種最高價值追求,也是造就和培育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一代新人的理論。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教育人、培養人的實踐活動,它以人為對象,雖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具體環境下有不同的具體目標和任務,但始終以人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以培養全面自由發展的新人,提高人的素質為根本任務,時刻關注著人的發展和完善。在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蓬勃發展和經濟文化日益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實踐活動,在開展的過程中,總會不斷出現新情況、新問題,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以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理論為指導,把它作為自己的總體價值目標,解決新情況、新問題,提高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能力和改造能力,保證自身的正確方向和取得良好效果。
2.思想政治教育是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重要途徑。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能提高人們的思想、政治及道德素質等。人的素質全面發展不僅是指多種才能的發展,而且指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的健康發展,這直接影響到人的智力和體力素質的形成、發展及發揮的程度。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人格的主導力量。人格是人的品質的總和,塑造健全的人格,既是一個人全面自由發展的必要條件,又是一個國家或民族興旺發展的必要條件。在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上,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塑造健全人格的作用。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塑造個體健全的人格,使每個社會成員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
再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為提高人的素質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激勵著人們全面而自由的發展自我。思想政治激勵的主要特點是從人的思想認識入手,充分重視人的因素,以人為核心,調動人的內在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著力提高人的自身素質。
三、以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理論為指導,切實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05年1月,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高等學校首先要解決好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2006年8月29日,胡錦濤總書記又強調指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核心是要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這應該成為教育工作的主題。解決好這個根本性問題,關鍵在于要以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理論為指導,不斷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學生為本,實現大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堅持以學生為本,就是堅持以人為本。我們必須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既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導作用,又要打破學生被動接受教育的傳統教育模式,強調教育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真正走進學生心里,調動學生內在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成為學生內在、自覺的強烈要求,使之在自覺認識自我和完善自我的過程中,順利成長為具有優秀個性特征和良好綜合素質的社會主體。
2.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
“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6]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指導實踐,用科學理論武裝大學生,使大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正確分析意識形態領域的種種復雜現象。要強調大學生樹立科學、崇高的人生理想。江澤民曾經強調:“青年人應該有崇高的理想,有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有獻身精神,有豐富的知識和真才實學,有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有高度的紀律修養和高尚的道德風尚,有堅強的意志和健康的體魄。”[7]他要求大學生們“要有理想,有了崇高的理想,才會有堅定的信念和強大的前進動力。”[8]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團結、凝聚黨和人民自強不息、開拓進取的精神動力,這兩大精神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精神支撐。要把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和創新精神。
3.推進高校學生個性的自由發展。
大學沒有良好的個性教育,不充分尊重人的個性,就談不上使被培養者成為善于思想、善于說話、善于行動的“智慧之果”,談不上擁有一大批拔尖創新的人才,也就更談不上落實好馬克思所謂的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大學生的個性教育仍是高等教育中的一個薄弱環節,其突出問題就是在教育思想上,仍然過分強調重視學生的共性發展而輕視、忽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無法根據自身意愿、興趣和特長進行發展,更難以有所創新,只能順從和模仿。所以促進人的個性充分自由發展,培植人的積極、健康的個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鄧小平要求區分層次,針對不同對象的不同情況去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認為“我們在鼓勵幫助每個人勤奮努力的同時,仍然不能不承認各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才能和品德的差異,并且按照這種差異給以區別對待,盡可能使每個人按不同的條件向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總目標前進”。[6]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應充分考慮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和特殊性,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當然我們要把握好個性發展的度,不能將其絕對化,把自由解讀為“隨心所欲”、“我行我素”。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2):120.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0.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3):388.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95.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6):109.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17.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516.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6):108,104.
[9]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論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