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奧巴馬及美國政治文化
黃靖
奧巴馬的初步成功,得益于美國政治文化中兩個相輔相成、根深蒂固的傳統。 在今年美國總統選戰中,刮起一股奧巴馬旋風。這位不滿47歲的新科黑人參議員,在民主黨初選中連戰連捷,一度將前第一夫人希拉里逼入崩盤的境地。 這場讓人始料不及的奧巴馬旋風,根源何在? 很多人將之歸因于其人格魅力和出類拔萃的演講才能。確實,在奧巴馬眾多年輕支持者中,不乏近乎狂熱的粉絲。他們似乎并不在意奧巴馬的政見和立場,而只是鍥而不舍地追隨他。 也有人認為,奧巴馬的異軍突起,主要得益于根深蒂固的種族政治。克林頓就曾一度將奧巴馬同黑人領袖杰克遜相比,暗示奧巴馬也會和當年杰克遜一樣,最終將無功而返。民主黨1984年副總統候選人杰拉爾丹?費拉羅女士甚至斷言奧巴馬的黑人背景,是他成功的根本原因。 以上兩種解釋,明顯失之偏頗。筆者認為,奧巴馬的初步成功,得益于美國政治文化中兩個相輔相成、根深蒂固的傳統。其一是對出身草根、靠自我奮斗而成功的“英雄”的推崇。其二是對權力以至整個特權階層的不信任。 美國,是由一群背井離鄉的移民建立的。盡管他們來到“新世界”時往往一無所有,但這里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為其成功提供了物質基礎;他們對自由的執著是他們奮斗的精神支柱;對自我權利的強烈意識使得“契約社會”成為唯一可被接受的社會組織形式。在這樣的社會中,通過自身努力而“自我造就(self-made)”的成功人士,作為“美國夢”的實現者而得到大眾的推崇。二戰以來,美國歷屆總統中的杜魯門、約翰遜、卡特、里根、克林頓皆為“自我造就”的典范。奧巴馬在他3月18日在費城的演講中自豪地聲稱:像他這樣一個有著肯尼亞黑人父親、美國白人母親、進黑人教堂、由白人外祖母撫養大的人,只有在美國才能靠個人的天分和努力獲得成功。選民對奧巴馬的廣泛支持和認同,其個人魅力或膚色固然起到一定作用,但根本原因,是廣大支持者們、尤其是青年人從奧巴馬身上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可以實現的“美國夢”。 美國,也是由一群反叛舊的封建專制制度的人們所建立的。對權力尤其是特權的不信任甚至是敵視,已經深深地扎根于美國政治文化中。一部美國憲法,實際上就是一部限制監督政府權力、保障公民權利的憲法。美國政治制度中的“三權分立”,根本目的就是為了限制權力,防止其腐化與濫用。 在美國一個被普遍接受的政治觀點是,任何一位領袖都是生活在現實利益社會中的凡人。因此,不論其自身多么廉潔自好,不論制度多么完善,只要置身在權力圈中,都會同各種特殊利益集團發生聯系,在權力圈中時間越久,這種聯系就越緊密,以至異化為與大眾利益相悖的特權。 因此,求新、求變,成為美國政治文化中長盛不衰的追求。困難時期,尤其如此。在美國現代史上,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個“圈外人”靠選票闖入權力核心。二戰以來,行伍出身的杜魯門、天主教小子肯尼迪、農夫兼木匠卡特、演員里根、阿肯色土佬克林頓,都是以“圈外人”的身份打入白宮的。而美國在他們各自的競選期間所面臨的種種困難,則使選民的廣泛認同和支持他們“變革(change)”的號召。從這個意義上看,共和黨的麥凱恩和民主黨的希拉里,都是“圈內人”。他們競選的最大優勢:長年的執政經歷和在“圈內”聚積的人和,恰恰可能成為他們最大的劣勢。而奧巴馬的“名不見經傳”以及對“圈內”的生疏,反而會成為其參加競選的亮點之一。 由于布什政府政策上的連連失誤,美國內外交困,舉國上下求新、求變心切。要保持美國的強大與繁榮,美國政治必須真正跨越種族的樊籬。以“變革”與“未來”為號召的奧巴馬旋風,給美國政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同時也孕育著新時代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