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宋代耒陽縣令曾之謹對于中國農耕文化的貢獻

曾雄生

曾之謹,南宋時人。祖籍江西泰和。祖父曾安止,字移忠(一作中),號屠龍翁。入仕之后“初調洪州、豐城主簿”,后曾任江州彭澤縣令。元祐五年(1090),曾安止的父親曾肅逝世。后安止也“以目疾而退”,年僅四十余歲。棄官后授宣德郎。退居后,從事調查和著述,在“周爰咨訪,不自倦逸”和“善究其本”的基礎上寫作了《禾譜》一書。

《禾譜》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關于水稻栽培的專著。雖然全書已失傳,但從前人的有關記載和“曾氏族譜”所保留下來的部分內容來看,全書包括稻名篇、稻品篇、種植篇、耘稻篇、糞壤篇、祈報篇等內容。[1]是一部內容豐富而又資料詳實的著作。在當時就受到人們的高度評價。北宋紹圣元年(1094),五十九歲的蘇東坡遭貶,從南康軍(今江西星子)起程,過廬山下、經湖口、溯贛江而上,過廬陵(今江西吉安),見到了曾安止。蘇軾見過曾安止之后,曾安止出所作《禾譜》。讀過《禾譜》之后,蘇軾在“秧馬歌一首,并引”中寫道:“過廬陵,見宣德郎致仕曾君安止。出所作《禾譜》。文既溫雅,事亦詳實。”

但蘇軾對于《禾譜》也有美中不足之感,“惜其有所缺,不譜農器也。”當時曾安止已失明,不能補寫,過了一百多年,曾之謹才替他實現(xiàn)了這個愿望,彌補了祖先所遺留下來的缺憾。

曾之謹是曾安止的侄孫,寫作《農器譜》時,身為耒陽縣令。曾之謹寫作《農器譜》除了受到其祖父的直接影響之外,還可能與其任職的地方有關。耒陽地處湖南南部,是個稻作農業(yè)較為發(fā)達的地區(qū)。考古發(fā)掘證實,包括耒陽在內的湘南地區(qū),有可能是中國稻作農業(yè)最早的發(fā)源地之一。在道縣玉蟾巖就曾出土過一種距今一萬四千年以前,兼有野、秈、粳綜合特征的稻谷,據專家考證屬于從普通野稻向栽培初期演化的最原始的古栽培稻類型。為稻作農業(yè)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的證據。不僅如此,一些歷史傳說也表明耒陽一帶與農業(yè)起源有某種特殊的聯(lián)系。耒陽之得名便與神農創(chuàng)耒的傳說有關。而神農氏又為中國農業(yè)的始祖。他曾斫木為耜,揉木為耒,教民耕耨,播種五谷,從此開始有了農業(yè)。湘南一帶是神農氏活動的主要地區(qū)之一,這里留下了許多神農氏的足跡。湘南一帶的稻作農業(yè),不僅起源早,而且發(fā)展快。很久以前,這里的稻農就掌握了溫泉種稻技術,并成功地實現(xiàn)了一歲三熟。[2]正是在這樣一塊具有悠久的農耕文化傳統(tǒng)的熱土上產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農具專著——《農器譜》。曾之謹到耒陽任職自然知道耒的意思,于是便在先輩的影響之下寫作了《農器譜》,而《農器譜》的第一篇便是耒耜。

昔神農作耒耜以教天下,后世因之;佃作之器雖多,皆以耒耜為始。然耕種有水陸之分,而器用無古今之間,所以較彼此之殊效,參新舊以兼行,使粒食之民,生生永賴。仍以蘇文忠公所賦秧馬系之,又為農器譜之始。所有篇中名數,先后秩序,一一用陳于左。

這段文字原是元代王禎《農書·農器圖譜》為“耒耜門”所作序,從序言中可以看出,“耒耜門”本應為農器譜之始,但在元代王禎《農書·農器圖譜》中,“耒耜門”卻出現(xiàn)在“田制門”之后。由此我們認為這段話最初可能是曾之謹《農器譜》中的原話,因為《農器譜》正是以耒耜“為農器譜之始”。以耒耜為《農器譜》之首,不僅是反映了農業(yè)生產的實際,也可能是受到曾之謹在任地耒陽這一特殊的地理名稱及其背后的歷史事實的影響。

《農器譜》寫成之后,曾之謹曾請他的同鄉(xiāng)周必大(1126-1204)為其書題詞,周必大于嘉泰辛酉(1201年)八月為該書作序,[3]又嘉泰壬戌(公元1202年)正月戊午《跋東坡秧馬歌》提到,“近歲移忠侄孫之謹已譜農噐成公素志予嘗為之序其與禾譜并傳無疑矣”[4]。以此知該書成書時間當在1201年以前。又有史料提到,干道七年(1171年),辛卯解試中有泰和人曾之謹的名字。[5]據此推測,《農器譜》當為曾之謹中年以后的著作。成書之后,曾之謹曾將書寄給了當時著名詩人陸游等人,陸游(1125-1210)曾在1205年前后給該書題詩。曾之謹留下的史料不多,除了有關《農器譜》的上述史料外,我們還從周必大的文集中知道他有孫男三人孫女三人。

和其祖父曾安止的《禾譜》一樣,《農器譜》也受到人們很高的評價。陸游給該書的提詩中寫道:“歐陽公譜西都花,蔡公亦記北苑茶,農功最大置不録,如棄六經崇百家。曽侯奮筆譜多稼,儋州讀罷深咨嗟,一篇秧馬傳海內,農器名數方萌芽。令君繼之筆何健?古今一一辨等差。我今八十歸抱耒,兩編入手喜莫涯。神農之學未可廢,坐使末俗慚浮華。”[6]原來,宋時在士人之中興起了一股寫作譜錄的風氣,陸游詩中提到的便是這種現(xiàn)象,詩中的歐陽公指的是北宋時期的歐陽修,他曾經寫過《洛陽牡丹記》。蔡公指的是蔡襄,著有《北苑茶錄》、《荔枝譜》等。這股風氣在某種意義上具有反傳統(tǒng)的意味,因為“花草之流,可以悅目,徒有春華而無秋實,匹諸浮偽,蓋不足存。”[7]因此有關花草等觀賞植物的內容一直被排斥在“農家者流”之外,但進入宋朝以后,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人們的觀念發(fā)生了改變。曾之謹的祖父曾安止在《禾譜》自序中就提到:“近時士大夫之好事者,嘗集牡丹、荔枝 XE "荔枝" 與茶 XE "茶" 之品,為經及譜,以夸于市肆”[8]。在人們追逐浮偽奢華的情況下,人類賴以生存的農業(yè)生產反倒受到冷落,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也引起了部分有識之士的不滿,于是曾安止寫作《禾譜》,并受到蘇東坡的贊嘆。曾安止的侄孫曾之謹續(xù)寫《農器譜》。

可惜《農器譜》和《禾譜》一樣后來卻失傳了。王毓瑚說:“從明代末期起,書就不再見了。”[9]這不能不說是個遺憾。研究者們在為尋找失去了的《禾譜》等而努力,并且找到了一些《禾譜》的片斷,而《農器譜》甚至連片斷也沒有找到,作為有影響的著作難道真的就這幺容易失傳了?

經過研究發(fā)現(xiàn),曾之謹的《農器譜》并沒有失傳,而是大部分保留在元代的《王禎農書》中。王禎 XE "王禎" ,字伯善,山東東平(今東平縣)人,生活于十三、十四世紀之間。《王禎農書》寫成于1300到1304年之間。[10] XE "王禎" XE "《王禎農書》" 系由三部分組成,即“農桑通訣”、“百谷譜”和“農器圖譜”。 XE "王禎" XE "《王禎農書》" XE "王禎" XE "南方" XE "北方" XE "《王禎農書》" XE "王禎" XE "《王禎農書》" XE "《農器圖譜》" 其中《農器圖譜》的大部分內容可能來自于曾之謹的《農器譜》。

周必大在為曾之謹的《農器譜》所題序中提到,《農器譜》記述了耒耜、耨镈、車戽、蓑笠、至刈、條簣、杵臼、斗斛、釜甑、倉庾等十項,還附有“雜記”[11]。從書名到書中所列項目的名稱不難看出,曾之謹的《農器譜》和王禎 XE "王禎" XE "農書" XE "《農書》" 的《農器圖譜》,有許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因此,雖然曾氏《農器圖》已失傳,但還是可以根據王禎《農書》的內容來考察曾氏《農器圖》的內容。

耒耜 XE "耒耜" ,根據“農器圖譜”的記載,主要包括整地和播種農器,有耒耜、犁 XE "犁" 、牛、方耙、人字耙、耖 XE "耖" 、勞、撻、耰 XE "耰" 、碌碡 XE "碌碡" 、礰礋 XE "礰礋" 、耬車 XE "耬車" 、砘車 XE "砘車" 、瓠種、耕盤、牛軛、秧馬 XE "秧馬" 。

耨镈,在王禎 XE "王禎" 《農書 XE "農書" ·農器圖譜》中做“錢镈 XE "錢镈" ”,是為中耕農具,主要有錢、镈、耨 XE "耨" 、耰 XE "耰" 鋤、耬鋤 XE "耬鋤" 、鐙鋤、鏟、耘蕩 XE "耘蕩" 、耘爪 XE "耘爪" 、薅馬 XE "薅馬" 、薅鼓等。

車戽,則可能相當于“農器圖譜”中的“舟車”和“灌溉”兩門,也可能僅僅是指“灌溉門”。倘若是前者則指的是農業(yè)運輸、農用建筑和農田灌溉工具,包括農舟、劃船、野航(舴艋)、下澤車、大車、拖車、田廬、守舍、牛室,水柵、水閘、陂塘 XE "陂塘" 、翻車、筒車、水轉翻車 XE "水轉翻車" 、牛轉翻車、高轉筒車 XE "高轉筒車" 、水轉高車、連筒 XE "連筒" 、架槽、戽斗、刮車、桔槔、轆轤、瓦竇、石籠、浚渠、陰溝、井、水篣等。

蓑笠,為遮雨和遮陽的農器,根據王禎 XE "王禎" 《農書 XE "農書" 》 XE "《農書》" 的記載,這部分農器主要包括蓑、笠、屝(草鞋)、屨(麻鞋)、橇(一種適合于泥中行走的木鞋)、覆殼 XE "覆殼" (一中背在后背的用以遮陽遮雨的農器)、通簪 XE "通簪" (一名氣筒,插于束發(fā)中通氣筒)、臂篝 XE "臂篝" (一種竹篾編制而成的袖套)、牧笛、葛燈籠。其中牧笛和葛燈籠可能是王禎新加入的。

铚刈,收割農器,根據王禎 XE "王禎" 《農書 XE "農書" 》 XE "《農書》" 的記載,這部分農器除铚、艾、鐮、推鐮 XE "推鐮" 、粟鑒、鍥、鈸、(麗刂)刀等外,還有斧、鋸、鍘、礪等農用工具。

蓧蕢,各種裝糧食的工具,據王禎 XE "王禎" 《農書 XE "農書" 》 XE "《農書》" 所載,包括莜(竹制品,主要用以裝谷種)、蕢(草編制品)、筐、筥(圓形竹筐)、畚、囤、篅、(甾庶)、谷匣(木制方形存糧器)、籮、(上竹下差)、儋、籃、箕、帚、篩、(上竹下奧)、筲、篩谷箉、揚籃、種簞、曬盤、摜稻簞等。

杵臼,脫殼和碾精農器。王禎 XE "王禎" 《農書 XE "農書" 》 XE "《農書》" 記載的有杵臼、碓、堈碓、礱、輾、輥輾、揚扇、磨、連磨、油榨等。

斗斛,衡器。王禎 XE "王禎" 《農書 XE "農書" 》 XE "《農書》" 并無專門的一門,而合并在“倉廩門”中,有升、斗、概、斛等四種。

釜甑,炊器。相當于王禎 XE "王禎" 《農書 XE "農書" 》 XE "《農書》" 中的“鼎釜門”,包括鼎(做為農器,主要用于繅絲)、釜、甑、甑簞、老瓦盆、匏樽、瓢杯、土鼓等。

倉庾,貯藏 XE "貯藏" 糧食的建筑物。根據王禎 XE "王禎" 《農書 XE "農書" 》 XE "《農書》" 的記載,主要有倉、廩、庾、囷、京、谷盅、窖、竇等。

《農器圖譜》和《農器譜》門類比較

農器圖譜

農器譜

田制

耒耜

镢臿

錢镈

—作耨镈

铚艾

杷朳

蓑笠

條簣

杵臼

倉廩

—作倉庾

鼎釜

—作釜甑

舟車

—車戽

灌溉

利用

麰麥

蠶繅

蠶桑

織纴

纊絮

麻苧

斗斛

—并入倉廩

從前面《農器譜》和《農器圖譜》的門類比較中可以看出,曾氏《農器譜》中并無“杷朳門”,但據周必大為《農器譜》的題序來看,書中包括有關于杷朳的內容,其曰:

若杷之屬,揚雄《方言》往往三名,耒陽既書之矣。[12]

耒陽就是曾之謹。也就是說,曾之謹的《農器譜》中寫到過杷這種農器,并且引用了揚雄《方言》的中的材料。巧的是王禎《農器圖譜》有關杷的內容,也首先是引用揚雄的《方言》。因此,我們推測,王禎《農器圖譜》中有關杷的內容很有可能是直接從曾之謹那里移過來的,也就是說,曾之謹所寫的有關農器杷的內容也被王禎所吸收。王禎的發(fā)明在于將“杷朳”另作一門。據此可以推測,雖然《農器譜》中沒有镢臿、杷朳、舟車、利用等類目,但相關的內容還是有的。镢鍤為起土具也,主要包括镢、鍤、鋒、長镵、鐵搭、杴等農具。杷朳類農器,除了禾鉤、撘爪、禾擔、連耞、杷、朳、杈、笐、喬扦等收斂、晾曬等農具外,還包括平板、田蕩、輥軸、秧彈、刮板等整地和插秧農具。舟車則包括各種農具運輸工具,以田廬、守舍、牛室等農用建筑。利用類農器則包括各種以水為動力的糧食加工工具,如水碾、水輪、水礱、水轉連磨、槽碓、機碓、田漏等農器。當然,王禎在繼承的同時,也可能有自己的增減。

中國自古以農立國。農具在農業(yè)發(fā)展中以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先前的一些農書,如,《齊民要術》 XE "《齊民要術》" 和《氾勝之書》 XE "《氾勝之書》" 等,雖然在敘述時,也累累涉及農具,但卻沒有專門篇幅,討論農具問題。唐代陸龜蒙 XE "陸龜蒙" 的《耒耜經》雖然是第一篇農具專論 XE "《耒耜經》" 。但篇幅很短,包括序文在內,總共才六百余字,記載的農具也僅限于當時江東地區(qū)所采用的犁 XE "曲轅犁" 、爬(耙)、碌碡 XE "碌碡" 和礪礋等有限的幾種。[13]曾之謹的《農器譜》 XE "《農器譜》" 才算得上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中國農具專著。它所記載的農具已不限于一時一地,而根據古代經傳,又參合當代的形制,寫得詳細周到,而且首次對農具進行了科學的分類。直接影響到元代王禎《農書》的寫作。以前,人們在評價王禎及其《 XE "王禎" 農書》時,認為 XE "《王禎農書》" XE "王禎" XE "《王禎農書》" 王禎 XE "王禎" 的主要貢獻有兩個方面,一是第一次將南北農業(yè)技術寫進在同一本農書之中。 XE "王禎" XE "南方" XE "北方" XE "《王禎農書》" XE "王禎" XE "《王禎農書》" 二是“農器圖譜”的寫作。現(xiàn)在看來,至少“農器圖譜”的寫作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南宋耒陽縣令曾之謹。

[1] 曹樹基,《禾譜》及其作者研究,中國農史 1984年3期84—91頁;《禾譜》校釋,中國農史 1985年3期74—84頁。

[2] 《水經注》卷三十九:“溫泉水在郴縣之西北,左右有田數十畝,資之以溉,常以十二月下種,明年三月谷熟。溫水所溉,年可三登,其余波散流入于耒水也”。

[3] 周必大,曾氏農器譜題詞,文忠集,卷五十四,文淵閣四庫全書,1147-570頁。

[4] (集部,別集類,南宋建炎至德祐,文忠集,卷五十)

[5]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江西通志,卷五十

[6] 陸游:“耒陽令曾君寄‘禾譜’、‘農器譜’二書求詩”,劍南詩稿,卷六十七。

[7] 賈思勰《齊民要術·序》

[8]曾安止:《禾譜·序》

[9] 王毓瑚:中國農學書錄,北京:農業(yè)出版社,97頁。

[10] 董愷忱、范楚玉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史·農學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460頁。

[11] 周必大,曾氏農器譜題詞,文忠集,卷54,四庫全書,1147-570頁。

[12] 南宋·周必大,曾氏農器譜題辭,文忠集,卷五十四,文淵閣四庫全書。

[13] 王應麟,玉海,卷一百七十八。(轉引自天野,中國農業(yè)史研究,278頁)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