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多元文化背景下職業院校的德育改革分析
楊開紅
[論文摘要]多元文化的發展是21世紀世界發展變化的重要特征和發展趨勢。文章從學生和學校的角度闡述了在多元文化沖擊下職業院校德育所面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從德育理念、內容、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改革和完善職業院校德育的對策。
[論文關鍵詞]多元文化 職業院校 德育改革
多元文化的發展是21世紀的重要特征和發展趨勢。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多元文化正在對我國的社會生活產生深刻的影響。多元文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在滿足人們多樣化的物質與精神需求的同時,也極易引起人們思想和行為的沖突和混亂。特別是對部分職業院校來說,多元文化所帶來的深刻影響給學校德育帶來極大的沖擊和挑戰,大大增加了德育的難度。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職業院校德育所面臨的問題
(一)多元文化對職業院校學生思想的影響
1.主流文化意識淡薄。由于外國文化,尤其是發達國家文化的“侵入”,主流價值體系遭受到沖擊,導致人們的價值取向出現多元化的傾向,同樣也使職業院校學生的價值觀念發生了變化,從而使主流意識形態面臨嚴峻的挑戰。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職業院校學生的政治參與熱情逐漸降低,政治追求趨于理性。他們往往注重個人利益,甚至將“名利”作為自己人生的追求目標。同時,面對多元文化的沖擊,職業院校學生由于缺乏分析、判斷和選擇的能力,表現出矛盾和多變的狀態,從而引起其價值觀、理想信念和行為方式等方面的混亂、錯位,甚至導致道德失范現象的產生。
2.道德標準模糊。多元文化模糊了職業院校學生的道德評價標準。受多元文化的影響,一元化的道德標準受到嚴峻的挑戰,而多元價值標準則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人們價值選擇和價值比較的機會增多。文化價值沖突導致道德標準的“混亂”,進而必將淡化道德意識,弱化善待他人的道德情懷,降低道德的約束力。部分職業院校學生甚至表現出對傳統美德的對抗和逆反心理,在思想上表現出空虛與焦慮,最終導致其心理的異化和行為的張狂。
職業院校學生在文化沖突中處于被動地位,他們既缺乏對外來文化的評判和選擇能力,也缺乏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接納能力,更缺乏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因此常常陷入道德評價和道德選擇的困境之中。特別是個體本位思想對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影響與沖擊,一方面促使職業院校學生要求擺脫依附,整體意識和全局觀念弱化,甚至導致滋生“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本位主義、利己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另一方面強化職業院校學生的獨立意識和主體意識,其自主性逐漸增強。再加上市場經濟的趨利性又容易導致他們在利益選擇上偏重物質利益而忽視政治、道德利益;在思想道德目標和內容選擇上,注重個體目標而忽視社會目標,注重內容的多樣性而忽視主導性。
3.人格沖突。當前,學生的觀念與實際行為、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表現出極大的不一致性。絕大多數學生贊成應以集體利益為重,但真正在為集體或他人做事時,卻又敷衍塞責或以種種借口拒絕參加;絕大多數學生贊同生活自立,但事實上很多學生的學費、生活費都由父母負擔,其自理自立能力很差;所有學生都主張公平競爭,但又都在不斷利用各種社會關系,以享用某種特權;所有的學生都主張誠實守信,但考試作弊卻屢禁不止,毀約行為經常發生。這些現象都反映出他們的外顯價值取向與深層人格特征之間存在著矛盾與沖突。
4.道德信仰危機。恩格斯曾經說過:“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結底都是當時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鄙鐣洕P系的變化使得部分職業院校學生在精神上失去了自我,迷失了方向,有的甚至失去了獨立思考、評判和選擇的能力,盲目地去追求和迎合,不但沒有恒定的信仰,甚至根本不知道應該信仰什么,在理想和現實、物質和精神、個人和集體之間不知如何選擇,找不到人生的價值和目標。
(二)多元文化對職業院校德育的沖擊
1.多元文化直接影響著職業院校德育的內容。德育是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也是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受到文化的制約。文化不僅制約著德育的核心,也決定著德育的過程和形式。西方文化強調的價值觀是崇尚自由、平等、民主、個人主義,反對權威,贊成制衡,鼓勵競爭,崇尚人權等。這很容易造成職業院校學生對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對中國當代主流文化信仰的動搖。因此,如何吸取西方文化的精髓,棄其糟粕,使德育內容對職業院校學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使更多的學生自覺自愿地接受和踐行主流文化提倡的價值觀,是當前職業院校德育面臨的困難之一。
2.多元文化導致職業院校德育手段的變化?;ヂ摼W的迅速發展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網絡已經成為職業院校學生的“第三課堂”,它以其開放性、虛擬性、雙向性以及超大容量的信息流沖擊著學生的政治立場、道德規范、思想意識、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網絡文化發展的過程既是一個邁向開放、多元的過程,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西方文明對東方文明滲透,高科技對全球擴張的過程。當今世界仍存在著諸多不穩定因素,例如2009年在新疆烏魯木齊發生的“7·5”事件等,許多不法分子正在企圖利用網絡開展思想文化的滲透,這給學校德育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另外,互聯網的發展使得“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的德育成為了歷史。
3.多元文化使職業院校德育過程更具復雜性。面對多元文化的沖擊,職業院校學生道德的形成過程和德育過程都具有復雜性。職業院校學生的思想活動呈現出多變性和動態性,思想變化的結果呈現出更加突出的復雜性、不確定性和反復性,再加上職業院校學生受教育的時間較長,其學習過程又是動態的不斷反復的過程,這也導致職業院校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過程更具復雜性。職業院校的德育過程就是培養學生的道德推理、思維、判斷的過程。職業院校德育要根據社會和學生的要求,不斷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和道德能力。
4.多元文化導致職業院校德育的效果甚微。非主流文化的非理性、非道德性對職業院校學生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其虛偽性和欺騙性使職業院校學生經常出現有悖于道德規范的行為,再加上許多書籍、影視、網絡中充斥著消極頹廢甚至反動的思想情緒,導致學生出現浮躁的情緒。非主流文化的介入使職業院校德育經常陷入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學校課程與社會影響的巨大反差中,其教育效果甚微。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改革和完善職業院校德育的對策
(一)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堅持“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思想,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面對多元文化的挑戰,職業院校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思想共識”。在承認文化差異、文化多元的前提下,尊重不同文化的獨立性,反對“文化霸權”,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的、多種文化相互尊重的和諧文化體系。職業院校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首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在職業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核心內容,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為主旋律,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為現實要求,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道德準則。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能夠使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歷史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榮辱觀,明確應有的價值取向、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 (二)堅持“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
我國職業教育的奠基人黃炎培先生早在20世紀初期就對職業教育進行了準確的界定,并對職業教育的目的進行了闡述,即首先是人的個性發展,其次是能力發展。因此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就是以育人為本,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重視人的全面素質的提高?!耙匀藶楸尽钡睦砟铙w現在學校德育中就是要“以學生為本”,這要求教師必須做到以下兩點:(1)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不斷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促使自身的道德素養不斷提升。(2)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關心、愛護學生,促進學生的人格日益完善。傳統的德育目標是通過糾正學生思想、行為上的偏差,起到教育學生的作用,而“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強調教師應重視情感因素,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尊嚴,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三)改革職業院校的德育內容和方法
第一,在德育教育目標上,不僅要考慮社會發展和地方經濟建設的要求,更要重視學生自身成長的需要,提出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理想人格教育作為基本方向,更加注重職業院校學生心理和人格的完善。第二,在德育管理體系上,要形成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整體格局,健全德育管理機構。在德育理念上,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 “舊三中心論”,創造性地提出“新三中心論”的職業教育德育新理念,即“以學生為中心,以實踐為中心、以體驗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作為主體;“以實踐為中心”強調要以實踐活動為主,最大限度地體現實踐性;“以體驗為中心”強調學生在體驗中接受德育?!靶氯行恼摗蹦芨行У亟鉀Q職業院校德育的“知、情、意、行”分離問題。第三,在德育模式上,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將以往的課堂灌輸、以考試進行評價的德育模式轉變為情感化教育模式、隱形化教育模式、氛圍化教育模式等,將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變為自主學習者。第四,在德育教學上,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德育中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在講授公共道德的基礎上,還要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就業創業教育,開設專門的“職業道德”課程,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適時進行教學方法改革。學校要保證每周2課時,在使用國家統編教材的同時,鼓勵教師自主編寫適應性更強的職業道德教材。并強調知識、能力和素質并舉,提出“一線、三訓練”的教育模式,“一線”即以人才培養、以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三訓練”即訓練學生的職業態度、職業規范、職業習慣,為學生將來的就業奠定基礎。第五,在德育方法上,由對抗轉向對話,學校要通過演講、辯論賽活動法、自我教育法、榜樣示范法等,使學生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由重結論轉變為重過程。由重理論知識轉變為重實踐能力,由重統一要求轉變為重個性差異。
(四)開拓具有職業院校特色的德育途徑
職業院校通過引入企業文化來開展德育,可以提高學生對企業、對社會的認知,增強對職業精神、職業規范、職業素質的基本了解,幫助學生樹立職業理想,為學生的成功就業奠定基礎。此外,職業院校引入企業文化來開展德育,還可以突破原有的教學理念,將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引入教學中,充分考慮到學生將來所需的適應能力、對改革和競爭的適應能力,使德育成為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內容。
職業院校要實施“走出去、請進來”的策略,強化企業文化與職業院校德育的融合。一方面,鼓勵德育工作者到企業掛職鍛煉,不斷提高對企業文化的認識,增強團隊精神,提高其人際交往和協調溝通能力。另一方面,組織學生到企業參觀學習、實習實訓,讓學生實地感受企業文化,培養學生的“零缺陷”意識和精益求精的精神。還可以邀請企業家、優秀員工到學校作報告,聘請管理者到學校任教等,突出企業文化對職業院校德育的影響。
(五)建設職業院校德育基地
職業院校要依托環境優勢,大力加強德育實踐基地建設。除了校內實習工廠、實訓車間等德育實踐基地外,還要拓展校外實踐基地,建立學校與企業、鄉鎮、農村的廣泛聯系。校外實訓基地在培養職業院校學生實踐能力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道德。校外實訓基地是真實的工作環境,執行的規范是職業標準,實訓的項目是學生將來所要從事的工作。這種職業崗位實踐能讓學生真實地參與職業規范化訓練,不僅能培養學生解決生產實踐問題的能力,而且還能讓學生嚴格按照崗位職責行事,形成遵紀守法、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精神。同時,職業院校要鼓勵學生更多地走向社會參與實踐活動,采取“課堂—基地—社會”有機結合的模式,實現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銜接,德育與其他學科教育的結合,學生外部教育與自我教育的協調發展,從而實現職業院校德育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
(六)建立“三位一體”的德育系統環境
影響學生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因素是家庭、社會和學校。因此,提高德育效果的關鍵就是要使這三方面協調一致,并形成教育的合力。社會是人才培養的“大工廠”,人才培養需要多道工序,提高人才質量需要“全廠”配合。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人才的原料產地和培育搖籃,社會是人才成長的空間和基地,學校是人才的加工、制作和裝配車間。三者的有機統一是職業院校學生德育養成的必要條件。面對多元文化的挑戰,職業院校要充分發揮學校、家庭、社會在德育中的作用,使三者緊密結合,互為補充,強化德育系統,優化德育環境,使德育工作走上經?;?、實效化和科學化的健康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