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化需求,淺議大學生校園文化品牌建設
董磊磊 葉海彬
: 論文關鍵詞:高等學校 大學 校園文化 精神文化 制度文化 物質文化
論文摘要:通過談大學生校園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產生、發展來反映大學生校園文化建設的必要性。通過對大學生校園文化內容的分析,闡述了校園文化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三者之間的關系,從而為校園文化的建設的觀念、具體操作提供了必要的知識基礎。文章的重點是大學生校園文化的建設的原則與具體措施。
近年來,各個高校愈來愈重視校園文化建設,都在打造體現自身辦學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品牌,但是校園文化品牌建設現況如何,是否已經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是否都能體現出文化育人的目的,實現校園管理的最大效益,如何全面客觀看待校園文化建設的現況,既要看到總體上呈現的良好勢頭,但是也要明晰其中存在的問題,本文將從多元化需求,談大學生校園文化品牌建設。
一、校園文化品牌的涵義與意義
校園文化是學校在長期教育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包含學校育人目標、共同價值觀、作風和傳統習慣、行為規范、思維方式等在內的有機整體,依附在學校這一特定載體是以物質為載體的各種精神現象。校園文化建設的終極目標就在于營造一種氛圍,以期陶冶學生情操,構建學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校園文化活動品牌是指在眾多校園文化中具有較高知名度、美譽度與認知度,它集中體現了一所學校辦學特色、人才培養目標、地域文化,是區別于其他學校的具有自己專屬特色的東西。它是師生為了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在長期的教學、科研、素質教育、服務社會實踐中所探索出符合自身校園文化特色,具體能反映學校育人的目標,能體現師生共同信念和追求,具有大學校園精神以及培養這種精神所需要的文化環境的總和。
二、校園文化品牌的現況與品牌管理的重要性
(一)校園文化品牌的現況
目前校園文化建設主要是在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重要指導思想的指引下開展。積極向上的主流意識形態還是占主導地位,但是隨著社會多元化發展,獲取信息渠道的多樣化,外來的多元文化對主流文化意識形態的沖擊和先進文化的影響是不可小覷。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一些滿足社會大眾精神需求和娛樂消遣為目的的流行庸俗文化也在校園里流行,這與高校創造高雅文化藝術和精品文化建設初衷相悖離,因此建設一批健康科學、與時俱進,符合當代大學生成長成才需求,體現高校育人目標的優質校園文化活動品牌是大勢所趨[1]。
近年來,各個高校愈來愈重視文化建設,都在打造體現自身辦學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品牌,整體發展呈一種可喜的勢頭,但其中的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首先,校園文化活動品牌存在品牌意識模糊、傳承創新不夠、管理存在滯后、營造氛圍較差、宣傳展示缺乏與建設速度緩慢等六個方面的問題;其次,校園文化影響力局限于學生的教育管理與思想素質教育,沒有出現長效機制,未能與地域文化與辦學特色緊密結合;校園文化建設還缺乏固有的系統性和必要的政策與經費保障。
(二)校園文化品牌品牌管理的重要性
隨著教育大眾化的發展,單一的校園文化不得不要面臨著社會、用人單位、學生興趣等諸多方面的制約,提倡建設品牌化的校園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它是集中體現大學精神,是學校培養育人的重要途徑,健康科學、與時俱進的校園文化是符合當代大學生成長成才需求,能有效的潛移默化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積極有效的拓展校園文化的育人作用,促進校園文化建設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
校園文化品牌品牌管理必須要引進現代企業實現凝聚力與認知感的企業視覺形象識別系統(簡稱CI設計)。通過CI(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設計達到更加直觀的了解品牌的魅力。何謂品牌,品牌是給擁有者帶來溢價、產生增值的一種無形的資產,它的載體是用以和其他競爭者的產品或勞務相區分的名稱、術語、象征、記號或者設計及其組合。校園文化品牌化是校園文化提升完善的必然選擇,有益于提高影響力、知名度與美譽度,對全校師生產生良好的文化熏陶。校園文化品牌化后,主要能體現文化育人、凝聚人心、達成共識、社會化與輻射功能。對學生素質教育與人格培養的提升、創新能力與自我發展具有一定的助力作用。也是學校實現校企合作有效載體,對社會公眾與地域文化產生一定的影響,形成社會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總之,高校要有效借鑒商業領域的品牌戰略,通過有意識的品牌經營,才能建設符合師生需求,體現育人目標,達到社會認知的校園文化品牌[3]。
三、多元化需求是校園文化品牌建設的必然選擇
隨著校園與社會不斷接軌,信息流通渠道越來越暢通的情況下,必然需要各種不同的文化服務于校園文化的發展。多元化文化是指在一個社會、國家或民族中所存在的多種文化的總稱。在多元化文化的背景下誕生多元化需求,尤其對于高校而言,多元化需求極大拓展了學校的發展空間,拓寬了學生的視眼,為校園文化走出校園,走進,社會地方經濟。就校園文化活動品牌而言,主要是體現
在學生的成長成才需要、學校的育人導向需要、社會的人才儲備需要和家長對子女成長需要。
(一)學生的成長成才需要
優秀的校園文化品牌對學生的成長成才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職場先鋒大賽之所以受到學生的歡迎,主要源于學生對專業知識、就業市場與職場技能的求知欲。它通過大賽流程的方式將主要培養學生的目標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影響,激發學生內在潛力。因此,建設符合學生的興趣與需求校園文化活動是必要的。
(二)學校的育人導向需要
學校作為培養學生的搖籃,首要職責就是提供育人環境,當然包括硬環境與軟環境。學校通過打造與專業建設緊密聯系,符合市場需求與學生需求的活動具有重要意義。職場先鋒大賽就是有效的將專業知識學習通過大賽的方式融入進去,寓教于樂的形式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學校通過優秀的校園文化活動品牌將學校的育人目標,人才培養方向實現了較好的導向作用[4]。
(三)社會的人才儲備需要
大學生是就業市場的主力軍,一直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隨著近年來就業形勢的惡化,一改過去“等、要、靠”的歷史,在社會對人才的挑剔程度與日俱增的形勢下,企業要選擇優秀的人才,實現人才的儲備,必然要通過一些選擇刪選渠道對廣大學生進行甄別,職場先鋒大賽的參賽選手一直受到我市企業家關注,很多企業家想方設法渴望吸收優秀人才。 (四)家長對子女成長需要
古人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所有父母的心愿。大學生入學后,家長對孩子寄予了厚望,希望其在學校能學會獨立自主,能挑重擔,成為未來社會的棟梁。這就要求學生具備承擔社會責任的基本素質,要學會團隊精神、感恩意識、責任意識等。職場先鋒通過校內外的愛心實戰銷售,將利潤捐獻給災區或者弱勢群體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責任與奉獻精神[5]。
四、對校園文化品牌建設的思考
積極探索校園文化品牌建設,是校園文化發展的更高追求,也是高校特色發展的必然趨勢。高校應該營造與辦學特色,育人目標相匹配的校園文化。從學校的辦學思路與特點,人才培養思路出發,整合和挖掘學校的文化資源,融入傳統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廣泛開展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有益校園文化,形成奮發向上,具有自身特色和人文精神的校園文化氛圍。
(一)堅持一元主導與多元發展,發揮社會主義文化的導向作用
多元化背景與社會需求下,高校文化建設應正確處理一元主導與多元文化發展相結合的辯證統一。隨著信息網路時代的到來,在文化開放的多元社會中,必須堅持一元主導與多元發展。江澤民同志在三個代表中明確指出“必須堅定不移地鞏固和加強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絕不允許搞指導思想的多元化,否則性質就會發生變化。”這對保證校園文化建設沿著正確方向起到指導作用。
(二)整合汲取有益的多元文化,拓展校園文化發展空間
多元文化發展的形勢下,高校校園文化發展也應該吸收高雅文化、大眾文化、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不能用主導文化替代排斥它。應該積極汲取各種文化的有益營養,使多元文化和諧相處,形成共生共榮的局面。應考慮學生群體的獨特性與地域文化的差異性,積極吸收改良多元文化,拓展校園文化的發展空間,對大學生價值觀形成起到促進作用[6]。
(三)積極促進校企合作,促進校園文化與社會接軌
校企合作,產學結合是高校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過程中必然會對傳統的校園文化產生碰撞與影響,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相互滲透,豐富了校園文化的內涵,對校園文化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通過校企合作,融入吸收企業文化與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可以培養出符合現代企業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因此,充分發揮校企文化的聚合優勢,引進吸收優秀企業文化建設具有鮮明特色的校園文化,對校園文化品牌提升起到積極作用。
(四)扎根學校辦學特色,體現人才培養目標
校園文化品牌建設要立足于學校,通過傳承與發展校園文化,進一步深化校園精神,促進品牌建設。高校的根本任務是育人,因此,創新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尤其要強調品牌建設與育人相結合,與學科建設發展相結合,依托學校專業優勢與學科特點,開展高品位的校園文化活動,通過第一課堂、第二課堂與第三課堂有機結合,實現專業建設發展與育人目標有機融合,更好的實現教育目標和人才培養目標[7]。
五、總結
總之,校園文化建設是多方面的,是豐富多彩的,建設好校園文化活動是一個系統工程,有待于高校師生的共同努力和積極創造。要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領校園文化建設,要進一步更新觀念、創新思路、創新機制、創新形式、有計劃有步驟的探索校園文化建設,不斷提高校園文化的水平,為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精神動力。
[1]柯佑祥.高等教育管理[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4).
[2]孫綿濤教育管理原理[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
[3]拉里.博西迪,拉姆.查蘭.(美)執行—如何完成任務的學問[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11).
[4]艾 強.教育營銷[M].廣東省出版集團,2004(12).
[5]劉德宇.高校校園文化發展論[M]. 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5(6).
[6]余明陽.大學品牌[M].廣東經濟出版社,2004(6).
[7]陳 放,唐 建,聶德彬.教育策劃[M].藍天出版社,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