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旅游管理專業歷史文化教育的剖析與對策
王延東
摘 要:我國旅游資源蘊涵著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世界旅游業正逐步轉向以文化與精神享受為目標的文化旅游,人們越來越注重旅游活動的文化含量。旅游形勢的發展要求旅游教育緊貼行業的實際,開設必需的歷史文化課程,教材編寫應注意理論知識的層次性,以“必需、夠用”為度。同時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旅游業以不斷增長的勢頭迅速發展,已經被正式列入國民經濟序列。與此同時,高等院校的旅游教育與研究也獲得了長足發展,并且為旅游業的各個部門輸送了大量的專業人才。目前,設置旅游專業的高等院校已達160多所。旅游形勢的發展要求旅游教育從理論上跟蹤、總結旅游業的成就、得失,并及時反映到教學理論中來。迫切需要有一批適應形勢發展、反映旅游學最新思想與動態的教材,服務于旅游學科建設。我國旅游教育的現狀與新世紀旅游業發展的需要還存在相當的差距,以旅游行業從業人員而言,相當一部分的知識結構、技能水平、策劃能力、管理水平,還難以與迅速發展的旅游業相適應。 一、歷史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1.我國旅游資源特點 中國旅游資源得天獨厚,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都蘊涵著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5000年歷史的中國經歷了16個朝代,歷朝歷代的偉大創舉構成了璀璨的中華文化,留存至今的名勝古跡無不閃爍著歷史的光輝。中國旅游文化資源以獨具個性的民族特色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別是一些壯美的自然景觀往往與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融為一體,使自然景觀增添了人文文化的色彩,具有時空立體性。古往今來,文人墨客游覽名山大川,往往題字書聯、吟詩作賦,名篇佳作,浩如煙海。山水景觀與文學作品結緣,是我國旅游資源獨樹一幟的特色所在。 2.從業人員素質 雖然我國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但是目前各地的文化遺產給人們的文化體驗從方式到內容卻又普遍都是有限的,文化的傳播、文化的弘揚、文化的體驗都與市場的需求相去甚遠。歷史文化內涵挖掘力度不夠,旅游的文化經營落后,高品質旅游資源低水平開發。景區景點開發摒棄特色,忽視特有的文化價值,傳統文化缺乏有效的保護和繼承,甚至使古代文化庸俗化,大多存在發掘古代文化膚淺、表現手法庸俗、品位不高等一系列問題。經營管理者素質低下,制造粗糙低俗的商業化景觀,使景觀失去原有的歷史文化意蘊,往往把古樸的民俗文化、民俗風情包裝成商業表演。加強教育培訓,提高行業素質,培養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質的人才,是提高旅游業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的關鍵。 國際旅游業有種公認的說法,“沒有導游的旅游是沒有靈魂的旅游”。對游客來說,有無導游的介紹,游覽的感受與樂趣截然不同,而對導游來說,同樣一個景點或是一個游覽項目,因知識素養的不同,直接給旅游者所產生的印象與效果有很大差異。導游從外事角度講是民間外交官,從服務角度講是特殊保姆,從宣傳角度講是演說家,從知識結構的構成講則又應該是名雜家。導游是旅游文化傳播的使者,應具有很好的文化修養。從事旅游工作的人員,一定要熱愛祖國,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才能受到游客的敬重和信任。 國內有的旅行負責人一味重視外聯,而忽視導游的接待質量,這樣的經營會使整個旅行社走下坡路,競爭中的中國旅游勝券操在誰手?肯定是掌握在一支訓練有素的經營管理者手中。大力發揚民族特色,充分利用寶貴的文化遺產,把這些歷史性的人文景觀簡單明了、生動有趣地進行講解是吸引外國游客的一塊巨大磁石。市場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資源的競爭,旅游業的發展,關鍵在于人才,培養適應新世紀旅游業發展需要的管理人才,已經成為一個十分緊迫的問題。旅游人才中最突出的是導游員的素質結構滯后于旅游業的發展需求,缺乏美學修養也成為提高導游水平的主要障礙。 導游應用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武裝自己,積極向海外旅游者介紹中國歷史文化和新時期文化,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中國。導游辭創作要突破就景點講景點的模式,增大專題的文化內涵,應該以景點為依托,突出介紹中國文化專題內容,從服務型、技能型向文化型、學者型導游轉化。 3.游客的需求 經濟文化一體化的發展趨勢,使商品的文化附加值比重不斷增大。世界旅游業正逐步轉向以文化與精神享受為目標的文化旅游。出門旅游成為恢復精力、緩解疲勞、感受歷史、理解文化、陶冶性情的一種綜合休閑方式。外國旅游者對中國的文物古跡和自然風光普遍感興趣,對品嘗精美可口的食物興趣亦很濃厚,然而對娛樂活動、冬季運動、廉價的度假普遍興趣不大。旅游消費本質上是文化消費,旅游業的文化特性不僅僅體現在旅游資源開發、旅游產品設計一隅,也滲透在旅游業各個部門的運行之中。旅游資源的開發及景點的利用,應逐步加強文化開發工作,挖掘文化內涵,提高景點建設的文化品位。 旅游是一個以獲取新的感受和心理快感為宗旨的審美過程和自娛過程,是人類物質文化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文化是旅游的內核,旅游的本質是一種文化生活的反映,中國諺語把“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并提,說明中國人早就知曉旅游的文化內涵。雖然旅游者的旅游動機各不一樣,或游覽名勝古跡,或欣賞自然山水風光,或了解異地風光人情和歷史文化,或探親訪友,或追古懷舊,但均為尋求一種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新感受,擴大視野,提高文化素質與修養,體現出強烈的文化需求。隨著社會高度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旅游活動的文化含量。 二、歷史文化教育現狀 中國旅游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旅游業的持續高速發展要依賴于旅游教育的迅速發展。目前,我國的旅游教學、研究和出版,最顯底氣不足的正是文化。隨著中國和世界旅游業的發展,有關理論研究的深入和教學實踐的積累,原教材已經難以適應需要了。高等旅游教育教材建設滯后,旅游課程設置都是應用性的,文化類的課程設置偏少,且多局限于介紹性層面,如中國園林欣賞、中國山水文學欣賞。我國高校的旅游專業在專業結構、辦學特色、課程設置、實踐環節等方面,還有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 旅游形勢的發展要求旅游教育從理論上跟蹤、總結旅游業的成就得失,并及時反映到教學理論中來。旅游業是應用型專業,只有緊貼旅游行業的實際,才有生命力。在學生主要從事旅游經濟與管理課程學習的情況下,應以提高學生文化素質為宗旨,理論性與應用性并重,學術性與普及性兼顧,穩定性與適應性結合。 三、對策
1.課程設置 各高校的旅游管理專業往往脫胎于英語、歷史、經濟管理等專業,在課程設置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帶有母專業的深深烙印,側重于旅游英語、旅游史、旅行社管理等方面,沒有開設必需的歷史文化課程。學生對歷史文化的系統學習僅限于參加導游資格考試時復習資料包含的一小部分中國歷史常識,這一部分內容簡單淺顯,大多是中學階段學習過的內容。部分高校即使開設了歷史文化課程,但重視程度往往不夠。歷史文化課應在一年級時作為基礎課開設,學時以一學期為宜。 2.教材編寫 職業教育教材所涉及的內容與社會實踐的密切聯系性,決定了它經常不同程度地處于與現實需要脫節或滯后的狀態。旅游管理專業歷史文化教材編寫中經常出現閉門造車,為編教材而編教材的現象,加之教材編寫者知識上的缺陷和對旅游業實際掌握得不夠,在內容取舍上或顧此失彼,有失完整,或眉毛胡子一把抓,重點不突出。 中國歷史文化博大精深,內容豐富浩繁,為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要點,在教材編寫中,應從旅游文化的視角,結合旅游業發展實際,對歷史文化學科框架和內容進行梳理,沒有這種梳理,就會出現教師難于抓住重點,學生不得要領。 3.教學 教師應對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有充分的認識,全面統籌教學內容,注意理論知識的層次性,注重知識的全面性與實用性,以“必需、夠用”為度。避免照本宣科,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采用多媒體技術,把抽象的文化用易于感知的方式表達出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努力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