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簡論建設高校網絡文化技術平臺的思考
李彥 陳卓
論文摘要:校園網上的各類應用系統是校園網絡文化形成和發展的技術平臺,校園網絡文化受互聯網文化的影響,逐漸顯現出多種新特征,其技術平臺的建設理念也需要適應于這種變化。分析了兩種類型的技術平臺與高校網絡文化發展的關系,也指出這兩種技術平臺的不足,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基于Web2.0理念和SNS架構建設新型技術平臺的構想。
論文關鍵詞:網絡文化;數字化校園;網絡社區;Web2.0;SNS
網絡文化是產生于信息化高度發展時期的一種新的文化形態,是以網絡技術為支撐,基于信息傳遞所衍生的文化活動內容,以及內含的文化觀念和文化活動形式的綜合體。[1]高校校園網絡文化是校園文化在網絡環境下的一種新的文化形態,是與社會網絡文化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亞文化,正日益成為校園主流文化。網絡技術是高校網絡文化發展與體現的手段、工具和基本構造方式,網絡技術平臺對校園網絡文化的構建和發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一、校園網絡文化產生的技術平臺——數字化校園系統
從20世紀末期開始,各高校開始建設MIS(管理信息系統)或OA(辦公自動化)系統,系統之間沒有橫向的數據聯系,不能進行數據共享,于是產生了“數據孤島”問題。部分高校開始著手將孤立的系統進行整合,并形成單點登錄的統一門戶,此類整合系統便是最早的“數字化校園系統”。
清華大學最早提出了“數字化校園”概念:以網絡為基礎,利用先進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實現從環境(包括設備、教室等)、資源(如圖書、講義、課件等)到活動(包括教、學、管理、服務、辦公等)的全部數字化。
國內高校基本上都是遵照這個思路來建設本校的數字化校園系統,而且系統建設初期的主要推手都是學校的網絡技術部門,因為網絡技術部門在高校中屬于服務型部門,在本世紀初網絡剛剛進入人們視野時,此類技術服務部門為了提高本部門在學校的形象和地位,急迫的希望通過應用系統的普及使校園用戶了解網絡、使用網絡。這個過程也正好從另一個層面詮釋了網絡文化是由網絡技術創造并界定的一種亞文化。
從文化產生的根源來看,數字化校園系統具有促進校園網絡文化形成和確立的功能特征。人要生存,必須要生產;要生產,又必須追求協調與效率;要達到協調與效率,就必須相互交流和溝通,交流就產生了人類的文明與文化。數字化校園系統通過網絡信息交流使學校的教學、管理等過程高度協調、效率提高,這樣的信息交流也就孵化出一種新型的文化形式——校園網絡文化。
數字化校園系統的目的是“環境、資源、活動”的數字化,由此產生的校園網絡文化也相應的分為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個要素。物質文化指以計算機、網絡、虛擬現實等構成的網絡環境;精神文化主要包括網絡內容資源及其影響下的師生員工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等;制度文化包括與網絡有關的各種規章制度、活動組織方式等。
二、校園網絡文化發展繁榮的技術平臺——網絡社區系統
數字化校園系統雖然促使校園網絡文化的產生,并且成為校園網絡文化的一部分,但并不能成為校園網絡文化的主體,這是由其特點決定的,數字化校園系統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被動性。參與數字化校園系統活動的用戶都是受工作要求,被動進入系統進行活動。系統中的活動步驟和環節亦是按事前的需求約定,不具有任何隨意性,在這樣的系統中,人是第二位的,流程和制度是第一位,用戶無法發揮其自主性和創造性。
第二,封閉性。進入數字化校園系統就像進入一個事先準備好的封閉世界,在使用系統過程中,用戶不能夠與其他系統發生任何交流。每一個子系統產生的數據大多是本系統的專用數據,不具有標準性,無法與其他子系統進行交流。
第三,嚴肅性與現實性。數字化校園系統是嚴肅系統,是對現實世界的拓展,是依附于現實世界存在的。
在這樣被動、封閉、嚴肅而現實的系統中,并不能給予剛剛發芽的網絡文化以充足的營養,還需要尋找另一片沃土,而這片沃土必定是由校園網絡文化的主體所創造的。
校園網絡文化的主體是青年大學生。數字化校園系統營造出來的網絡環境讓他們找到了自我宣泄與表達反抗欲望的重要渠道。無拘無束的網絡空間是大膽探索者和反叛者的樂園,這正是網絡文化能夠發展繁榮的源動力。
于是網絡社區系統便應運而生,這正是校園網絡文化發展繁榮的一片沃土。這類系統往往由學生自發建設與管理。網絡社區系統中包括了BBS、博客、文件、圖片、視頻、音樂等當前常見的網絡服務與網絡資源,相對于嚴肅而沉悶的數字化校園系統,網絡社區里充斥著青年學生旺盛的精力和無窮的創意,這為校園網絡文化的迅速發酵準備了充分的技術平臺和精神資源。
網絡社區系統與生俱來就是為了彌補數字化校園系統的不足,從技術上看,具有匿名性、公平性等特點,還有更廣闊的想象空間。正是由于這些技術特點,使得網絡社區系統成為學生課余的主要活動場所,也使得校園網絡文化正逐漸發展成為大學生文化的主體。 三、兩種技術平臺的弊端
雖然數字化校園系統與網絡社區系統在高校網絡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任何技術平臺都是特定時期的產物,隨著事物的發展,這些技術平臺會逐漸暴露出與發展不相適應的弊端。
第一,網絡社區系統的匿名性是網絡社區具有強大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但同時也帶來了管理上的難題。數字化校園系統雖然實行實名制,但卻缺乏開放性與自主性。
第二,數字化校園系統與網絡社區系統雖然都是校園網絡文化的載體,但卻“公私分明”,毫無聯系,用戶在登錄兩種系統時,目的和心境是完全不同的,這種技術的分裂性并不利于校園網絡文化的良性發展。
第三,隨著Facebook、人人網等SNS社區文化席卷全球,人們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展現的舞臺,更需要以自我為中心,以人際關系為半徑,組成一個個虛擬社群,構筑屬于自己的亞文化圈。于是“以用戶為中心,由用戶創造內容”的Web2.0理念開始影響Internet上應用系統的設計理念,而數字化校園系統完全是以管理者為中心,依據管理者的需求設置功能模塊,普通用戶無法自主的建立屬于自己的圈子,這種平臺從設計理念上與當今的網絡文化發展方向大相徑庭。
四、新型校園網絡文化技術平臺的設想
為了適應網絡文化的發展方向,消除現有系統的弊端,新型校園網絡文化技術平臺應該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遵照“以用戶為中心,用戶創造內容”的Web2.0理念。Web2.0則更注重用戶的交互作用,用戶既是網站內容的瀏覽者,也是網站內容的制造者。數字化校園系統是以數據為中心,系統會按照管理者的要求,“強制”用戶進入系統提供相關數據,無法與管理者和其他用戶進行交流。下一代技術平臺應該以用戶為中心,相關數據是由用戶之間的交流活動所產生的。如:選課數據是由學生、任課教師、教務管理人員三方交流產生;評選優秀學生是由班主任、同班的同學共同交流產生等等。
第二,以SNS為平臺軟件的基本架構。所謂SNS是“社會化網絡服務(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的簡稱,專指“旨在幫助人們建立社會化網絡的互聯網應用服務。”然而,SNS的意義卻遠非一類網站或者網頁技術那么簡單,它所代表的是全球互聯網發展的一大趨勢——傳統互聯網正在從“人與機器”的時代邁向“人與人”的時代,集中體現了Web2.0的核心思想。
SNS的本質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交往,大學生在校期間的一切活動都是由交往所產生的,完全符合SNS網絡的特征。以學生為例,新生入校時系統里的“社會關系”為空,在報到的第一天,便會和所在學院、宿管中心、財務處、教務處、輔導員、班主任、同班同學、同寢室同學等各種客體產生“交往”,于是在系統中就會產生相應的種種“關系”,類似功能在傳統系統中稱之為“迎新系統”。學生畢業后,這個技術平臺仍然充滿活力,其中產生的新關系往往都是校友之間的聯系,這在傳統系統中稱之為“校友系統”。
由此可見,以SNS做為平臺軟件的架構,在時間上可以涵蓋從新生入校到畢業離校再到校友聯系的全過程,與傳統軟件系統的架構設計相比,SNS架構此方面具有天生的優勢。
第三,融合數字化校園系統和網絡社區系統的功能,使得校園用戶的網絡活動統一在一個技術平臺之中。這種融合不是簡單的做一個單點登錄(SSO)或是統一門戶(Portal),而是將兩者的功能特點互相交融。如:學生用戶進入系統后,可以查看下一節課教師通過微博預先發布的上課內容,可以跟同一個科研小組的同學討論上一次實驗的體會,可以加載選課應用程序模板補選這學期的選修課,也可以發一條心情的微博,或是在電子游戲部落里交流游戲心得。教師登錄系統后,可以通過某門課程微博跟學生討論一下教學過程中的細節問題,也可以加載成績登錄模塊登錄本堂課程的成績,還可以在本專業系的教師群中交流前沿科技動向。
五、結束語
本文在分析目前技術平臺和校園網絡文化之間關系的基礎上,提出基于Web2.0理念,并采用SNS作為實現架構,建設新型高校網絡文化技術平臺的構想,既適應了社會網絡文化的發展方向,也有利于消除當前高校應用系統中所遇到的問題。但高校網絡應用系統的更新換代是一件漫長復雜的工作,涉及到眾多方面的因素,很難一蹴而就,需要從理念、框架、技術等環節一步步的實現。另外,目前國內大多數高校的信息技術部門,在學校處于從屬地位,如果仍然如同校園網絡開始建設時期,需要以信息技術部門為主導推動下一代技術平臺的建設,其過程就會更加艱難。但技術平臺的改造是勢在必行的,只有充分認識到其必要性和緊迫性,才會在校園網絡文化建設中搶占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