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緊扣時代脈動,讓流行文化為語文教育調味增鮮
陳雪珍
: [摘要]當今,我們的語文外部環境已經發生改變,社會已經進入了網絡信息時代和“物質主義”時代,“讀圖”和“淺閱讀”已經成了學生中的潮流,流行文化也成了學生的一門隱性的課程。因此,緊扣時代,讓流行文化與語文教育結合勢在必行。本文主要是從流行文化與語文教育結合的必要性、理論依據和操作方法等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流行文化 語文教育 結合 必要性 依據 方法
一、 流行文化與語文教育結合的必要性
現在我們的語文教育現狀是不容樂觀的,語文雖然經過了課改,似乎已經逃脫了對課文支離破碎的解剖和刻板講授的命運,但是,我們許多語文老師對于語文的文學性和工具性這兩個屬性詮釋得“兩頭不到岸”,為了避免語文過于工具性而缺乏文學性,我們不敢把語文的語法、標點符號、文章的篇章結構等語文的基礎知識作個系統地講解,以致文章偏重于對情感的把握。但是,在詮釋語文文學性的時候,我們好像又有一種“無力感”。當我們很想與學生進行心靈或思想溝通時,我們很多學生會硬生生地給你來一句,“老師,這個人不是傻瓜就是腦子有問題。”哽得你消化不良,只能驚嘆我們與學生有代溝。比如,我在講授《登高》的時候,當我在解釋杜甫為何會在深秋時節,登臨眺望時,學生會大煞風景地說:“杜甫他老人家太閑了。”讓你頓感無語。可以說,我們想用一些經典文學來與學生產生共鳴是有些難度的。因而,我們的語文的改革好像到了一種“兩頭不到岸”的境地。而在這種“兩頭不到岸”的教育現狀下,錯別字多,語病不少是學生文章中的家常便飯,“小李杜”和“竹林七賢”不知是何方神圣是再自然不過的事。讀完高三,一則通知寫不好也不必大驚小怪。有一位名人曾說過:內地學生的現代語文能力(口語和現代文寫作)顯得相對強一些,但古代詩文,乃至傳統文化的傳習,則不如港澳臺學生好。港澳臺學生的書面語表達和語匯積累顯得豐富,特別是有生命力的文言因素,用得比內地學生頻繁而有文采。這就是我們許多學生的語文程度。
我想,語文出現這樣兩難境地,有很多原因,原因之一是與我們的應試教育有關,原因之二是我們語文的外部環境發生了變化。當今社會己進入“文化反哺”時代、網絡信息時代、“物質主義”時代和讀圖時代。電視和電腦的普及,學生接收途徑已經從一元化變為多元化,圖片的直觀性和快餐文化似乎更能適合這個社會的發展節奏,“讀圖”和“淺閱讀”已然成了流行趨勢,因而,文學已經日益邊緣化并受到科學與大眾流行文化的雙重擠壓,而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導致公共閱讀逐漸消失,嶄新的文化語境已經形成。
然而,我們的語文教育好像還未能適應這種變化,我們的許多語文老師的教學未能緊扣時代脈搏,脫離了這個社會實際和學生實際,導致語文失去了生命力。
語文教育家于漪,程紅兵曾指出,語文的教學現狀是“(一)脫離實際,遠離現實生活”“(二)積淀太淺,缺乏語文功底。”①顯然,我們現在的許多教材有些滯后的,教學內容也比較單一和枯燥,這樣的語文教學是滿足不了我們的學生的需要的。
中國人民大學學生季曉莉是江蘇省1999年高考文科狀元,她認為自己以前學的語文教材內容陳舊,六七十年代的東西多,嚴重缺乏時代氣息,學起來很枯燥。高考文科狀元尚如此,我們的普通學生呢?設想,如果我們說,語文不考試,他們愿意去學我們的語文嗎?
綜上所述,如果我們語文教學不能緊扣時代脈搏,結合學生實際,那我們的語文教育將成為“一塊雞肋”,也將逐漸被邊緣化。而想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們可以從學生喜聞樂見的“流行文化”作為切入點,打入學生內部,從而讓學生更好的學習語文。
二、流行文化的真相及其與語文教育結合的理論依據
(一)流行文化的真相
何謂流行文化?吳圣剛對流行文化的解釋是:“從本質上說,流行文化就是廣泛通行于社會大眾層面的一種文化形態。流行文化與精英文化或高雅藝術有明顯區別,它是一種消費性、娛樂性的文化類型,其基本面孔和蘊涵的文化信息在更多的情形下趨同于大眾文化。流行文化具有世俗性、反常性、廣泛性、娛樂性、時尚化、形式化等現時性特征。” “我們也可以簡單地用一句話將其界定為:許多人實踐和追隨的一種普遍的生活方式。”②
從吳圣剛的解釋,我們可以了解到,流行文化具有娛樂性,所以它讓人輕松。而它也已經深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影響著我們的思維習慣,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但是,當前的流行文化還伴隨著浮躁、粗鄙、虛無主義等。
(二)流行文化與語文教育結合的理論依據
1、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
既然流行文化具有世俗性、反常性、廣泛性、娛樂性、時尚化、形式化等現時性特征,它能讓人愉悅,輕松,這個是比較符合我們學生的心理特征的。現在,我們已經處于一個讀圖時代,學生習慣從一個直觀的圖片來獲取信息,而缺乏耐心去面對一些枯燥的紙質文字,因此許多學生談“經典文學”色變。所以,流行文化的淺顯,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從而引導學生轉向文字閱讀。而且,流行文化的世俗性和娛樂性等特性吻合了我們學生“涉奇,好新鮮”這個特點。田方萌、楊長征說過,“由于青少年是現代流行文化的使用和參與的主體,青年人又具有趨前、好奇、納新等天性,這個龐大的群體已經成為流行文化的主體。流行文化對于青年學生而言是事實上的流行文化。”③從而,我們可以看出,在語文教學中結合流行文化是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的。
2、符合教育的規律
既然我們的文化教育已經到了一個邊緣化的程度,而我們要提倡因材施教,為何我們不結合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來進行教學呢?其實,我們也不得不采取這樣的方式,因為流行文化已經成了我們語文課程的一個隱性課題,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國際化、物質化、簡單化、個性化和多樣化趨向將進一步凸現,對青少年的潛移默化作用不容忽視。而且流行文化中的一些不好的因素一直都在影響著我們的青少年,如果我們一直繞開流行文化,那我們將失去了良好的教學資源和失去了引導學生正確利用流行文化的機會。
美國的教育家華特.B.科勒涅斯說過“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王尚文說:“語言不僅僅是工具,更是人的生命活動、心靈活動、為了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就必須將所教所學的語言有效地介入學生的生命活動、心靈活動……唯一途徑就是介入他的生活。”④所以,為了更好的教育和引導學生,我們現在必須要介入學生的生活,而介入學生的生活就是了解學生的關心的,熟悉的文化,從而進行因材施教。
教育家劃國正在他的《實和活》中寫道:“語文教學與生活結合有兩個方面:一方面,語文教學固然應以課堂為主要場所,但立足課章,還要看到其它各科、校園、家庭、社會,充分調動并利用廣闊天地中有利于語文教學的因素。另一方面,語文教學不能脫離生活,脫離生活就會變得枯燥乏味和空洞無物;而結合了生活,就有豐富的內容,就會牽動學生的心靈,就注進了充實的活力。”⑤
語文只有立足于生活,結合生活,才有生命力。而結合學生生活的一個方面就是結合學生喜歡的文化,即流行文化來進行教學。
三、 如何讓流行文化為語文教育調味增鮮
(一)引進流行文化,擴大語文教學資源
流行文化雖然屬于大眾文化,然而,流行文化當中也有一些精品,我們現在所讀的一些經典不也是過去的一些流行文化么?所以,我們可以選擇流行文化中的一些精品來給學生作為讀物,從而引導學生熱愛閱讀。如,講到新聞這個專題時,我們可以選擇近段時間發生的熱點新聞作為素材給學生閱讀,再引出一些比較經典的新聞報道。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教材中有些新聞已經是舊聞了,未能喚起學生的興趣。引入新的素材,既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又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當前社會現實,同時也了解到新聞這個體裁。講到散文時,我們除了講一些名家的經典散文外,我們還可以精選一些當前比較流行的作家的散文,比如龍應臺等,通過閱讀這些流行作家的作品,讓學生喜歡上散文,畢竟我們的學生喜歡散文的不太多。通過流行文化來引出經典,是我們在教學中需要嘗試的一個做法。 而我們在講一些抽象的語文現象和語文問題時,還可以結合流行文化來分析。有一次我在教“長句變短句”這個專題時,就是用了這個方法。考慮到我們學生語法知識薄弱,讓他們用語法知識來解答這個難題會有很大的困難,于是我就從網上下載了一個材料,“閣下莫非就是當年華山論劍武功獨步天下罕有其匹號稱一朵梨花壓海棠的少林寺智障大師收養的小沙彌低能的愛犬旺財踩扁的蟑螂小強曾滾過的一個糞球?”,這個句子一出,課堂上笑聲一片,大笑之余,學生也很快就把它改為短句了。這個長句的內容有點通俗,但內容不是我們的目的,我們的目的是教會學生什么是長句,怎么改為短句,效果比簡單講何謂長句,如何改長句來得好。而有一次在講授如何擬新聞標題時,我找了一則前一天才發生的新聞給學生擬一個標題,取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只有源頭有活水來,我們語文這方池塘才能有活力,有生機。
(二)利用流行元素作為語文教學的載體
有人說,教育最高的境界是春風化雨,意思是說,教師如果能把教育的內容不著痕跡地教會給學生,那是最好不過了。因為,如果我們的教育意圖太過明顯,被教育者就會產生一種抗拒心理,教育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而利用流行元素作為語文教學的載體,就能起到這種春風化雨的效果。有一次,我在講杜甫《登高》這首詩的時候,要求學生通過預習,把詩改為一個電影劇本。學生的創作熱情很高,學生為了能創作好劇本,他們搜尋了很多資料,在這過程中閱讀到了杜甫的很多史料。而且,學生為了寫好劇本,他們會想方設法去讀懂這首詩,挖掘這首詩的內涵和意義。在這個教學活動中,我用了創作電影劇本這個流行元素,教會了杜甫的《登高》和教會了他們寫電影劇本的能力。形式新穎,學生熱情高漲。
有一次為了寫一則祝福信息,我進行了一次手機短訊撰寫比賽。一些平常寫作水平一般的學生也寫出了精彩的短訊,可見,不是我們的學生語文能力不強,而是我們沒有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語文學習平臺,讓許多有語文潛力的人被淹沒了。
隨著微博日益流行,我們班也開通了一個語文科微博,專門來討論一些語文問題。老師和同學如果發現了一些生動的、有用的語文知識或文學故事,就會在微博上發表,而大家就會各抒己見。有時候大家會對某個新聞事情吵得熱火朝天,能力也就在討論中得以體現。
因此,適當地用一些新的流行元素,能夠帶動語文課程的學習。
(三)讓流行文化作為課堂的調味劑
生活需要鮮花的點綴,語文課堂也需要一些鮮活的素材來調劑。我們不可能每堂課都講得很精彩,有時候難免會枯燥,而當學生感到枯燥、精神不濟時,這時我們給他們來個思想或視覺的沖擊,他們的精神肯定會為之一振,這樣的課堂才能做到松弛有度。我經常會在課件那里穿插一些有趣的、當前比較流行的圖片,或者穿插一些比較流行的語言,本來睡眼惺忪的學生,頓時來了精神,課堂效率也高許多。我想,一個偶爾冒出一兩句網絡語或者時不時給個小驚喜的老師肯定會比較受歡迎。不過,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平常要做個有心人,多留心生活中或網上的一些有意義的小素材,比如是一些心理學、哲理性的圖片,或者最近比較流行的圖片,或者網上流行的語言等。只有當學生覺得你是可以接近的,你教給他們的東西是貼近生活了,有意義的,他才會愛上這一科,所謂的“親其師,信其道”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四、 結語
作為普及文化的基礎學科,語文不能脫離實際,在兼顧其典范性原則的同時,不能排斥流行文化,因為流行文化能給語文注入生命力。而作為隱性課題的流行文化也是具有許多不足之處,我們要對學生加以引導,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才能往健康的方向發展。當然,流行文化內容不是我們教學的一個重點,我們除了從流行文化中選取一些經典之外,主要是把流行文化作為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經典文化的切入口,讓學生喜歡經典文化,讓經典文化也變成流行文化。
[參考文獻]
[1]于漪,程紅兵:《語文教改必須扎根于現實的土壤——20年語文教學的回顧與反思》,《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1年11期
[2]吳圣剛:《當代流行文化的形成機制與作用》,《中州學刊》, 2007年第2期
[3]田方萌、楊長征:《近5年青少年流行文化現象的特點》,《中國青年研究》,2003年第2期
[4]王尚文:《語文教育學導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81頁
[5]劉國正:《實和活》,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