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當前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幾點思考
駱劍琴 但鴻江
摘 要:當前,中國正面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歷史任務。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既是實現這一偉大歷史任務的內在要求、又是其外在訴求,也是增強綜合國力,應對國際競爭的客觀需要。為此,分析當前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所面臨的挑戰,探索新的歷史潮流下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途徑與方法。 關鍵詞:弘揚;培育;中華民族精神 2008年對于每一個中國人來說,無疑是值得永遠銘記的。無論第二十九屆北京奧運會中國在全世界關注的目光中奪得金牌總數第一,還是全國上下齊心、眾志成城,共同抗擊中國建國以來最大的自然災害——四川汶川大地震抗震,既向世界宣示了中國人的團結、勇敢、熱情、不屈不撓和愛國情懷,也向世界彰顯了中國的發展、騰飛與日新月異。由此,也引發了我對當前形勢下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幾點思考。 一、什么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英文為Ethos, 也稱之“文化精神”或“國魂”,通常是指一個群體或整個民族所體現的對社會行為與社會關系的一整套信仰和思想。它的內涵,學術界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通俗而言,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共同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形成的,為本民族大多數成員所認同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道德規范、精神氣質的總和。 中華民族精神,是在五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它既根植于中國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之中,又同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時代精神結合在一起,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動力。 二、當前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意義 (一)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對內動員民族力量,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的內在要求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1]作為一個十三億多人的大國,中國需要強大的民族凝聚力。當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已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不全面、發展不平衡的小康,鞏固和提高目前達到的小康水平,還需要全民族長期的堅持不懈的艱苦努力。正如胡錦濤同志所指出的那樣,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風險,還要進行長期的艱苦奮斗。 (二)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對外展示民族形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外在訴求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當前,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步入全球化背景,新科技革命的挑戰、綜合國力的競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使得中華民族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堅強的精神動力和支撐,也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向世界展現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強、自立精神。 (三)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增強綜合國力,應對國際競爭的客觀需要 民族精神是不斷增強綜合國力的根本要求。綜合國力既包括經濟、科技、軍事等物質力量;同時也包括民族團結精神、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這種強大精神力量不僅是促進社會物質文明發展的重要思想保障,更是在當今政治、經濟、文化相互交融,綜合國力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制約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弱的重要因素。 三、當前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挑戰 (一)中國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對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提出了新要求 我們要建設的小康,是惠及十幾億人口體現共同富裕的小康,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小康,這對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提出了新要求。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民族精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順利實現,需要有與此相適應的民族精神的支撐。而由于中國生產力、科技水平、人們生活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較存在巨大差距,使我們在發展中一定程度地存在著重物質文明建設,輕精神文明建設,這必然削弱民眾對民族精神價值的正確認識。同時,由于實行改革開放和發展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的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人們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出現了多樣化趨勢,沖擊著民族的親和力和向心力,給中華民族凝聚力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西方國家物質享受以及金錢主義、享樂主義對人們特別是對青少年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也在一定層面上削減了中華民族精神的感召力。為此,在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就必須使我們的民族精神能夠回答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產生的各種精神需求。 (二)市場經濟的發展對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帶來了新影響 市場經濟的發展對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帶來了新影響。一方面,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需要發展適應市場經濟建設所需的民族精神新內容。發展市場經濟,必須為中華傳統民族精神注入適應其需求的新元素。而現代市場經濟,作為一種遵循等價交換原則的平等化、法制化開放經濟,必然追求法治精神、效率精神、競爭精神、創新精神、利他精神、敬業精神等新精神。這些新精神的形成,是對中華傳統民族精神的一次自我揚棄,其過程必然充滿艱辛與挑戰。另一方面,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需要消弭市場經濟發展對中華民族精神的沖擊。 (三)全球化浪潮對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產生了新沖擊 當今世界全球化浪潮中,世界各地都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地卷入經濟一體化、文化全球化、生活方式現代化的洪流之中,中國也不例外。應該說經濟全球化對民族心理、認同、凝聚力、價值觀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所以包括法國、德國、美國以及亞太地區的日本、韓國、新加坡在內的諸多國家,都在積極推行民族精神或國家意識的國民教育。與此同時,西方發達國家利用經濟、軍事、科技以及傳媒手段上的優勢,推行文化霸權主義和文化殖民主義,爭奪青年,利用宗教挑起民族沖突,制造民族分裂,對中國進行西化和分化。這讓中華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培育面臨著嚴重的挑戰。 四、新的歷史潮流下中華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培育 (一)秉承開放,兼容并蓄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求我們既要繼承傳統,又要秉承開放,兼容并蓄,豐富、發展、壯大、完善中華民族精神。我們“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3~6],本著“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推陳出新”的思想,不僅要繼承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也要對改革實踐中所產生的精神加以提升和總結,還要對開放進程中所碰撞的其他民族的優秀精神加以吸收,從世界的文明寶庫中吸取營養,注意傳統精神、革命精神和其他民族精神的交融,以開放的視角和胸襟,在薪火相傳、繼往開來中迎接新的民族精神的生成。 (二)與時俱進,創新發展 我們黨在領導人民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階段,在創造輝煌業績的同時也在不斷地豐富著偉大的民族精神,如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洪搶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以及航天精神等。面對未來,我們要適應新的時代要求,根據人們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不斷豐富和發展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如競爭意識、效率意識,弘揚和培育滿足時代要求、富有時代氣息的新的時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