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 承 與 融 通——《老子》與《周易》中民族精神比較研究
黃 承 貴
關鍵詞:老子;周易;道;民族精神
Succeeding and fusing:
A comparison of the national spirits between in Lao zi and Zhouyi
Abstract: As two class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Lao zi and Zhouyi are venerated as a wisdom collection of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The national spirits collectively manifested in them have always been exerting influences upon Chinese people’s character and sentiments, as well as the cultural tradition and thinking distinction. Succeeding the spirit of Yi jing and inspiring the principles consisted in Yi zhuan, Lao zi, by its particular philosophical mode, established a national spirit conforming to its philosophy of Dao. This spirit was succeeded and fused by Yi zhuan. Complimenting to and developing each other, Lao zi and Yi zhuan jointly established the soul of Chinese national spirits and pushed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and accumul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These national spirits are manifested as the enterprising spirit with the balance of hardness and softness, moral emotion with generosity, concept of harmony, and humanistic ideal of stressing on both righteousness and profit, among which the thinking mode of that “man and heaven unite into one” thread through, protruding the commonest characteristic and the most profound connotations of Chinese national spirits.
Key words: Lao zi; Zhouyi; Dao; national spirit
何謂“民族精神”?所謂民族精神,是指這個民族大多數成員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的總和。它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強有力的精神支柱力量,是這個民族文化傳統孕育的結果。它集中體現了一個民族在一定自然環境和社會歷史條件下建構自己生活的獨特方式,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獨特性格和風貌。它是整個民族文化的靈魂和升華。辜鴻銘先生說:“我所指的中國人的精神,是中國人賴以生存之物,是本民族固有的心態,性情情操。”[1]而所謂中華民族精神,也就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在中國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為大多數人民所認同和追求、對推動民族進步與社會發展具有積極作用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觀念。張岱年先生認為,中國幾千年來文化傳統的基本精神的主要內涵是四項基本概念,即“(1)剛健有為;(2)和與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協調。” [2]
那在《老子》與《周易》中所凝聚的一般的共同的民族精神又是什么呢?我們先從兩部典籍及其關系加以探討。《老子》是春秋末年作品,為老子所著。《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生于西周亂世,任周守藏之史是可以肯定的。其博覽商周典籍,讀到《易經》也在情理之中。《周易》分《易經》與《易傳》兩個部分,“《易經》乃殷周之際作品,約在公元前11世紀,為上古巫史文化的百科總匯,反映原始社會晚期、奴隸社會早期的社會歷史文化知識。……《易傳》則不同,它是公元前4—3世紀的作品,反映戰國中后期新興封建階級的世界觀,已形成獨特的哲學思想體系。” [3]“經”是占筮書,早于《老子》。“傳”,又稱“十翼”,是后人對“經”的解釋,比“經”晚出很長時間,在《老子》之后。李鏡池先生在《周易探源》中說:“‘傳’雖然是解釋‘經’的,但作者們從卦畫和卦、爻辭分析綜合、引申發揮,研究宇宙問題和人生問題,很清楚,《易傳》是哲學書。”[4]《老子》五千文深邃思辨,文約義豐。其立論的根基是“道”這一觀念,“‘道’的問題,事實上只是一個虛擬的問題。……將‘道’視為人的內在生命的呼聲,它乃是應合人的內在生命之需求與愿望所開展出來的一種理論。” [5]“道”是老子哲學的核心,其不僅是宇宙萬物的本體和運行規律,也是人生的準則和宗旨,是對經驗世界的總結和感性人生的體悟。并由宇宙觀來反省人生觀,以求社會發展應然與必然的統一。徐復觀先生說:“(老子)不僅是要在宇宙根源的地方來發現人的根源;并且是要在宇宙根源的地方來決定人生與自己根源相應的生活態度,以取得人生的安全立足點。” [6]《老子》哲學是中國人生命中的內在精神,與孔子一樣,其獨特的哲學思維模式已扎根人心,決定著中國人的性格情操和處世待物的方式方法。《老子》與孔子的內在精神共同決定了中國民族精神的內涵,而民族精神在《老子》哲學中有其獨特的表現,它上承《易經》,下啟《易傳》,自成體系。《易經》對《老子》和孔子都產生過巨大的影響,而《易經》中的陰陽符號、八卦構架,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卦爻辭,都是構成《老子》哲學思想的基本因素。《老子》秉承《易經》中的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發展了其陰陽辯證思想和整體性直覺性的思維方法,并對《易傳》的形成發揮了直接的啟發作用。
《老子》與《周易》的傳承關系十分明顯。陳鼓應先生說:“《老子》這本書在哲學史上第一次有系統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形而上學體系及獨特的人生觀。其自然觀的形成,可上溯《易經》而下啟《易傳》,并成為《易傳》哲學思想的主要骨干。” [7]而《老子》中所蘊含的民族精神也是由此脈絡而得以展開與延伸。《老子》雖沒有直接引用《易經》,但《老子》中所講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創生歷程,很像是《易經》在八卦構成上的構思,即由整體的“一”衍生出兩個爻,又由兩個爻經排列組合衍生出“三”畫的八卦。“三生萬物”的說法也很像《易經》從八卦組合中衍生出象征萬物的六十四卦的構思。同時《老子》中“貴柔”、“守雌”的觀念,也與《易經》相輔相成,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傳自商代的《歸藏》(即《坤乾》)的思想。與此相應,《老子》的思想又為《易傳》的形成提供了理論基礎。首先在思維模式上,《易傳》直接承繼《老子》,由天道推衍人道,以天道明人事,并進而以人道反觀天道,以社會反觀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這是兩者民族精神融會貫通的基礎與聯結的橋梁。《老子》追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25章,以下引用《老子》只注章目),強調“人道效法天道”;《易傳》也追求天人合一的整體觀,認為“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強調天地人三才統一,認為:“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易傳·系辭下》以下引用《易傳》只注章目名)其次,兩者共同點是“道”,“道”不僅是《老子》的核心觀念,其也貫穿于《易傳》始終。《老子》認為,“道”超越萬物而存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25章)而以“道”釋《易》是《易傳》的一大特點,《系辭上》說:“神無方而易無體”,“一陰一陽之謂道。”“易”是變易不居的“道”。《老子》中的精義在《易傳》中得到了充分的傳承與發揮,《老子》與《易經》中的民族精神也在《易傳》中得到充分的交匯與融通。
《周易》中的“易”、“太極”、“中”、“和”、“陰陽”、“剛柔”、“天地人”、“德”、“生”等概念與《老子》中的“道”、“一”、“天地”、“沖氣”、“陰陽”、“守中”、“和”、“柔弱”等概念都有相同或相通之處,兩者互補兼蓄,融會貫通,共同鑄造了中華民族精神的靈魂。對兩者加以比較研究,便能概括出中華民族精神最一般的特質和本質內涵,這就是:“剛柔同構”的進取精神、“寬厚相得”的道德情懷、“中和為用”的和諧觀念以及“利生并重“的人文理想。
“剛柔同構”的進取精神。《易傳》中的“尚剛”與《老子》中的“貴柔”思想看似是對立不容的,但其實際上兩者是相互補充、互為前提的,剛中有柔,柔中帶剛,柔剛同濟,剛柔同構,共同構建了中華民族進取精神的兩個方面。
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靈魂,也是中國人民積極向上、奮勇拼搏的內在自覺。《乾·象傳》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體運行之道,晝夜不懈,周而復始,君子當效法天道而自強不息。乾,天之德象,天下之至健也。《易》以“乾”為首,說明已注意到事物剛健有為的一面,《乾·彖傳》言:“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可見,萬物的產生都是稟賦這種陽剛之氣而成。而與此相應的《老子》,更注重“柔弱”的力量,強調“弱者道之用”(40章)、“柔弱勝剛強”(36章),注重事物發展的另一面。《老子》常以“水”為喻,來體現“以柔克剛”的精神,恰好從另一側面反映了中華民族的進取精神。《老子》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78章)又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43章)這正是“滴水穿石”的進取精神,水性也正是道性的體現,“道”運行不已,“周行不殆”,“道沖,而用之或不盈”(4章),“虛而不屈,動而愈出”(5章),正是其生生不息、無窮創造的精神,便是對民族精神的勾勒。水是至柔的,但它卻具有不斷向前的魄力和探索精神。水的柔性體現在人身上便是一種韌性,體現在整個民族之中便是一種民族意志力,柔性越大,這種民族意志力就會越強。而這種“柔弱”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剛強”,是能夠克服剛強、超越剛強的柔弱之“剛強”。老子嘗言:“自勝者強”(33章),“建德若偷”(42章),契合的也正是中國民族中自強不息、不斷進取的精神。
《易傳》中也不是一味尚剛,也十分重視“柔弱”這一對立面。其也吸收了《老子》中的“貴柔尚雌”的思想。陳鼓應先生認為:“《易傳》的形成,正處在諸子百家互相滲透的一個時期,它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部各家思想互相作用而以道家為主要影響的著作。”[8]《易傳》固然重視剛強,但也肯定了柔弱在剛柔轉化中的作用,懂得剛強過頭必將走向死亡。認為“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乾·象傳》)。這是對《老子》“物壯則老”思想的吸收和發展,強調“陰陽合和”、“剛柔相濟”。《說卦》云:“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這里提出的正是“剛柔同構”、“健順相得”的民族道德精神,其中還包含著卑弱自處、避世保身的重要內容。這種思想即是繼承了《老子》“弱者道之用”的處世哲學。《易傳》認為,剛與柔結應,才合乎中正之道,必要時可以損剛益柔,以貴下賤,故有“剛來而下柔,動而說,隨。”(《隨·彖傳》)《易傳》中的“剛柔同構”的思想承繼了《老子》“柔以克剛”的思想并加以發展,構筑了中華民族獨特的辯證思維模式——剛柔相輔相成,正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兩者從各自不同的側重點加以發揮,共同形成和影響著中華民族不斷進取、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寬厚相得”的道德情懷。“寬”得以容人,“厚”得以載物。寬廣的胸懷和厚重的品德是中國傳統的道德品質,《老子》與《周易》中所蘊涵的“上德若谷”的胸懷與“厚德載物”的情愫,共同構筑了中華民族“寬厚相得”、博大包容的道德精神。
《老子》中以“谷”喻人的寬廣胸懷和博大的包容精神,提出“上德若谷”(41章)思想,認為最高的德,就如同虛谷一樣,容納萬物,謙下處卑。《老子》中舉例以論之:“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66章)江海能夠居下不爭,兼容并蓄,“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34章)《老子》十分重視道德生命之涵養,要人們真正做到“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32章)的寬大與包容,以“谷”與“江海”的寬德來涵容一切。《老子》在“上德若谷”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以德報怨”的思想,這正是其博大胸懷的真實寫照,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真正體現。《老子》說:“報怨以德”(63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49章)只有具有博大寬廣的胸懷,才能包容萬物,引人向善,最終也使自己得到善報。《易傳》對此思想吸收、利用和發揮,《坤·象傳》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不習,無不利,地道光也。”高亨先生在《周易大全傳今注》中說:“光借為廣,地道廣,謂地道廣大,兼載萬物,無所不容。……言人能取法地道之廣大。”《易傳》此處借“地”之廣大喻德之寬容,與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的“人法地”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坤卦六二爻辭言:“直、方、大,不習,無不利。”突出坤德之“大”,恰好契合了《老子》中“地大”的精神。《老子》顯然是認識到了大地的深邃博大之德,只有效法大地,才能更好地接近大道。很顯然,這種“允地廣裕”的美德在《易傳》中得到了很好的傳承。
《易傳》中首先提出了“厚德載物”的思想,《坤·象傳》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厚德載物”意指大地寬厚仁德,故能承載自然萬物,而毫無怨悔。《象傳》解乾坤兩卦是一一對等的關系。前者在于“法天”,后者在于“則地”——“法天”之運行不已與“則地”之廣裕載重,因此象征著民族精神形成的兩個不同的內容。“坤”,順也。地道順,君子當以深厚之德容載萬物。故有:“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恒簡以知阻。”(《系辭下》)《彖傳》解坤卦云:“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安貞之吉,應地無疆。”陰柔的坤元之氣,乃是萬物化生的依靠。大地有載物之德,萬物依地而繁茂。大地有含弘之德,故在時間和空間上得以久遠。《易傳》對天地(乾坤)之德的頌揚,也正是對民族精神的歸結。而大地生育萬物,承載生息,博大寬廣,正是坤厚之德的表現。“厚”,由“后”(“蒼天后土”)演變而來,《說文》云:“垕,古文厚從后土。”“厚”即厚重之意,象征大地向下厚重的德性。人類對大地的依附和稱贊,正是體現了人類自身的一種寬厚精神。“厚”是一種美德,是人類一種寬廣博大的精神。《老子》十分重視“處其厚”的品行,認為:“含德之厚,比于赤子。”(55章)即品德涵養深厚的人,才能保持淳樸無華。“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38章)《老子》中的“上德若谷”與《易傳》中“厚德載物”的精神,共同規定著中華民族“寬厚相得”的道德情懷。
“中和為用”的和諧觀念。《易傳》將“保合太和”看成是“易”的最高理想境界。整部《周易》從始至終都貫穿著尚“和”崇“中”的思想。“中和”思想也是《老子》的重要價值觀念,“守中”的理想與“致和”的境界,是《老子》中孜孜以求的理想狀態。
“中”,《說文》曰:“中,內也。從口、∣,下上通也。段注曰:“內者,入也;入者,內也。然則中者,別于外之辭也,別于偏之辭,亦合宜之辭也。”“中”是統一的原則,即中正適度。在商朝,“中”就作為一種重要的道德原則而被重視,《尚書·酒誥》曰:“作稽中德。”《論語·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無祿永終。”孔子將“中”發展為“中庸”(即中正不變之道),以作為最高的道德,“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論語·雍也》)由此可見,“中”或“中庸”是古人道德修養和處理事物的基本原則和方法。“中”是《周易》的重要概念之一,有120多處論及。其主要涵義有三:(1)中間、當中之意,如“中孚”卦;(2)位中,指爻的位置,易有六爻,以二、五為中,中正之爻必吉或無咎,從而引申到天道,如“剛中”、“柔中”、“中正”、“中行”,《臨·彖傳》云:“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道也。”《觀·彖傳》云:“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位于中正之位,便能執中守正,遵禮守法,為世楷模。(3)適中、適宜,《系辭上》曰:“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中”,無過無不及也。《易傳》從天道推衍人事,強調人應處中應事,保守大道。故“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臨·象傳》)《坤·文言》曰:“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于四支,發于事業,美之至也。”充分肯定了“中”的道德價值。《老子》也十分重視“中”的道德內涵,強調“守中”,《老子》曰:“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5章)此“中”是指“中虛之道”,亦即自然法則。《老子》認為,只有把握住這個“中虛之道”,才不會被外物所惑;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把握大道的運行。《易傳》中的“中正之道”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老子》“中虛之道”的影響,共同構筑著中國人的思維特質和生命精神。《老子》不僅“守中”,還十分重視“和”的思想,其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42章)陰陽消長平衡便能達到“和”的境界,這種和諧的整體觀念在《易傳》中得到了充分的傳承和發展。
“重生利物并重”的人文理想。《老子》哲學表面看似以探究天道自然為宗,但其實旨仍在人生。“有通生之德,故字之曰道。”(成玄英《道德經義疏》)故有“道生萬物”之旨。在《易傳》中,“生生之謂易”的重生思想也貫徹其始終。
“生”,《說文》釋其為:“進也,象草木出生于土。”意指自然萬物的滋生成長,后也指人的出生成長。《系辭上》曰:“生生之謂易。”孔穎達疏曰:“生生,不絕之辭。陰陽變轉,后生續于前生,是萬物恒生,謂之易也。”(《周易正義》卷十一)天地萬物發展變化,生生不已,這就叫“易”。《系辭下》又說:“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的最大功用就在于化生萬物,生生不已。而“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系辭上》)。這里與《老子》的“道生萬物”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42章)《老子》所說的“一”,在《系辭》里稱之為“太極”,“易有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系辭上》)同時,從兩者對個體生命的專注中,也可以看出其相通之處。《老子》曰:“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13章)即認為個人的身體比天下更重要,寧肯不有天下,也不肯輕用此身。而《系辭》中的安身崇德、蟄以存身的思想正與《老子》一脈相通。《系辭下》云:“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周易》的實用價值也就在于重生保身,不斷提高道德水準。《周易》總的思想是“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人們不僅要“修業”、“廣業”,而且還要“崇德”、“進德”,最終達到“化成天下”的目的。這就是《周易》所蘊含的人文精神。《賁·彖傳》云:“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周易》不僅講“重生”,也講“利物”之德,十分強調自然萬物的作用。因為,首先卦象都是取法自然的產物。《系辭下》認為:“昔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自然之性如此,萬物之性亦如此。這種思想承繼了《老子》的“道法自然”,即效法自身的樣子,亦即自然而然。《老子》第一個提出了“天地萬物乃自然生成”的觀點,認為世間一切都是“自然之道”運行的產物,要達到人的本然狀態,就必須返回自然之中,效法自然,尊重自然。這種對自然本性的確認,實際上是對人自身本性的回歸。追求“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64章)的理想境界。“重生”與“利物”是有機聯系在一起的,“重生”才會更好的“利物”,“利物”也才更利于“重生”。《系辭下》曰:“天地絪缊,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正是因為有了萬物,人類的世界才變得如此的精彩,所以更應該注重一切生命的存在。
《老子》中“重生”的思想表現了其熱愛生命、執著現世的精神。《老子》說:“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59章)其中無疑凝聚著《老子》人生哲學的最高宗旨。從而奠定了中國文化珍愛生命、熱愛生活的重要特征。《易傳》亦云:“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系辭上》)充分肯定了人在現實世界的生存價值。人的生命是短暫的,因此要珍視現世的一切,以達到實現自我、超越自我的美好境界。《老子》與《周易》中所蘊含的文化精神對鑄造中華民族精神和推動中華文化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1]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29.黃興濤譯.
[2]張岱年.論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A]. 張岱年學術文化隨筆[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6.109.
[3]唐明邦.試論《周易》經傳文化內涵之時代差異[A]. 國際易學研究:第五輯[C].朱伯崑. 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1.
[4]李鏡池.周易探源[M].北京:中華書局,1978. 154.
[5]陳鼓應.老莊新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
[6]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M].上海:三聯書店,2001. 287-288.
[7]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M].北京:三聯書店,1996. 69.
[8]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M].北京:三聯書店,1996.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