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簡述人本心理治療在中國文化中的適用性
劉燕蘭
中國傳統文化講“天人合一”,主要是源于儒家、釋家和道家三大家的薰陶。儒家,以“仁、義、禮、智、信”為基礎,重視人的道德修養,講求“恭、寬、信、敏、惠”,修齊“入世”而行仁政。道家,啟迪人們認識天、地、自然和宇宙,倡導順其自然,“出世”以返本歸真。釋家,在西漢末年,自印度傳到中原,也就是印度釋迦牟尼所創立的佛教,它有“戒、定、慧”三大特點。
在儒家來看,天是道德觀念和原則的本原,人心中天賦地具有道德原則,這種天人合一乃是一種自然的但不自覺的合一。但由于人類后天受到各種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發現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則。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所說的“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就是說人生的最高境界,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達到一種自覺地履行道德原則的境界。
在禪宗(中國佛教史上最大的一個宗派)來看,人性本來就是佛性,只緣迷于世俗的觀念、欲望而不自覺,一旦覺悟到這些觀念、欲望都不是真實的,本性自然顯現。
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細思之,色、音、味這些各種刺激人們感官的東西,常常能困蔽、麻痹人們心靈的天性,使之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過于追求物質的享樂,那是不符合天道的。只有擺脫貪婪妄欲,才能保持內心的安寧;內心淡然清靜,才能回歸人的真誠淳樸的本性。
老子的思想被莊子(莊子是繼老子之后,中國古代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所傳承,并與儒家和佛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內核。
天人合一的醫學內涵主要是指人作為“小宇宙”是如何與天地這個大宇宙相應的,其中,人天同構是《內經》天人合一觀的最粗淺的層次,人天同象與同類則是中醫取象比類思想的具體體現。
人本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的主要代表]、羅杰斯(美國心理學家,當代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代表之一)等認為:人有固有天性,這種天性指向自我發展、自我完善。人后天的現實人格是在先天本性的基礎上,通過與后天環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因此在考慮人格健全與否的時候,一個指標是看其先天本性的現實化程度。而心理咨詢與治療要達到的目標就是幫助當事人實現健全人格。
人格,中國心理學界又稱“個性”,定義為帶有動力傾向性的心理活動特征的總和。它包括個性傾向性和心理活動特征兩方面。個性傾向性指的是推動人從事各種活動的動力系統,如人的需要、動機、興趣、信念、價值觀等。心理活動特征指的是一個人在進行各種心理活動時表現出來的個人特點,如智力品質、性格、氣質特點等。
一個人的人格怎樣,一個人的心理生活也就怎樣。健全的人格就是具有健全的心理生活的人的人格。人本心理學家認為健全人格就是自我實現者的人格。
在人類的歷史上,普通大眾傾向于把人格問題、心理問題看成德行問題。中國古語“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就是這一見解的刻畫。在人格成份之中,性格包含了對人對事的態度特點這一成份,所以人的性格特點是可以進行道德評價的[1]。
人本心理學家馬斯洛通過對現實中積極的、健康的、最為成功的實現了自我的那些人物,那些最為充分地利用和開發了自己的天分與潛質,完美地達到了他們自身所能達到的最高高度的人物,如:林肯、杰斐遜、愛因斯坦、赫胥黎、斯賓諾莎、華盛頓等,這些歷史上的著名人士和偉大人物的研究發現,馬斯洛在《動機與人格》(1954,1970)書中說明,自我實現者的人格具有如下特征:
(1)能夠有效地洞察現實。馬斯洛指出,幾乎是在生活的全部領域,藝術與音樂、智力與科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等等,自我實現者都能更好的把握到事物的本質,能更為準確的預測未來。
(2)能夠接受自我、他人和自然。
對于自己的各個層面需要的滿足情況他們都坦然接受。他們與他人的關系非常緊密,與他人交往沒有防御、保護或者偽裝等等,他們也厭惡對方的做作。 (3)他們具有自發、坦率、自然的性格特征。當面臨重要或根本的事情時,他們從來不會讓習俗成為阻礙。他們是自身行動的主宰者、發起人。他們的道德準則是相對自主而獨特的。
(4)自我實現者能避免以自我為中心,而以問題為中心,他們視野開闊,心胸寬宏,不會見樹不見林。
(5)自我實現者有離群獨處的需要,他們超然于物外,從不隨波逐流,他們時刻能保持冷靜、客觀的頭腦。
(6)相對于環境和文化,自我實現者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他在文化和環境面前,擁有意志自由,他們不依賴于外在環境或者他人。
(7)永久持續的對生活的贊賞。自我實現者對于生活中的體現能保持仿佛初次體驗那樣的新奇和激動,能夠充分反復體驗生活之美,而不是感到厭倦和疲憊。
(8)自我實現者能時常產生高峰體驗,終極體驗,這是一種瞬間爆發、壓倒一切的情緒體驗,在這種極度的幸福感和達到頂點的快樂體驗中,自我實現者感到和他面對的事物,他的環境融為一體,突然間體會到了生活的終極意義。在一般人身上,這種體驗是不太常有的,而自我實現者卻能經常體驗到。
(9)自我實現者具有很深的社會感情,也就是對大眾,對人類,有一種超越親情的宏大深沉的愛。
(10)自我實現者和少數人建立了非常深刻的人際關系,數量的稀少源自標準很高。
(11)自我實現者具有民主的性格結構,種族、膚色、階級背景、教育程度、政治信仰,這些都不會構成他們與他人之間交流的障礙,他們能真誠的對大多數人表示尊重和欣賞。
(12)自我實現者能明辨是非,在道德判斷面前,他們從來不會表現出猶豫不決。
(13)自我實現者具有幽默感,這種幽默不是淺薄鄙俗的玩笑,而是來自他們對事物通透的理解和獨特的思考,富有哲理。
(14)自我實現者非常具有創造力,他們似乎保持了兒童時期的那種以新鮮、純真、率直的眼光看待事物的能力,這種創造力并不僅僅局限于藝術活動,而是幾乎可以表現在他們生活的每個方面。
(15)對于時代文化自我實現者仿佛有一種自動的抵制,他們并不守舊,但也不追求時髦,他們有自己的信念和行為準則。
馬斯洛認為,自我實現的人為我們大家樹立了一個好的榜樣:避開非此即彼、非完美即罪惡這樣的先入為主的觀念,永遠意識到(而不是逐漸遺忘)自己已經得到的(即使只是曾經得到的)幸福并為之感到幸運,對自己的生活珍惜而永不厭倦。對已經擁有的,他們絕不會認為是理所當然,對盡善盡美并不苛求幻想。按照馬斯洛的表述,“他們擁有‘知足’的能力”,在他們的意識中,“奇跡即使一再發生也仍然是奇跡”。
馬斯洛的研究發現,與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不謀而合。他們所要達到的,都是要順應人內心的本性。“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云卷云舒。”原文語出《小窗幽記》,是明朝陳繼儒編的一本修身處世格言。這幅對聯的意思是說,為人做事如果能把寵辱看作花開花落一樣平常,就能遇事不驚;如果能把功名利祿的得失視為云卷云舒一樣變幻,就能坦然無意。雖然寥寥數語,卻深刻的道出了一個大智慧的人對事對物、對名對利應有的態度: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寵辱不驚、去留無意。這樣的處世態度才能達到心境平和、淡泊自然的精神境界。
中醫很早就認識到人的身心是一體的。中醫有“七情”之說,即以喜、怒、憂、思、悲、恐、驚。中醫經典《黃帝內經》指出: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靈樞》又云:“喜樂不節則傷藏,藏傷則病起于陰。”在中醫看來,沒有一顆健康的心,就不會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人本心理治療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強調人要順從自己的本性去生存。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追求“天人合一”,順應自然本性。因此,人本心理治療在中國文化中具有適用性。
參 考 文 獻
[1]江光榮著.《心理咨詢的理論與實務》.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