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文化全球化視野下中國“軟實力”的構建:聚焦中國傳統家庭養老模式
李璐
論文關鍵詞:文化全球化軟實力孝文化家庭養老模式
論文摘要:在當今全球化語境下,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作為中國最古老的道德規范,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也是中國“軟實力”構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中國傳統家庭養老模式正是傳統孝文化的集中體現。因此,對中國傳統家庭養老模式進行研究,分析其產生的文化淵源、自身優勢,對于中國軟實力的構建具有重要意義。
伴隨科技的發展,人類已經步人經濟全球化時代,隨經濟全球化而來的文化全球化越來越多地受到人們的關注。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的突飛猛進令世人矚目,人們聚焦經濟數字這類“硬實力”的同時,也開始關注中國文化這一“軟實力”。費孝通先生指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要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且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 “一“面對全球化的語境,如何保持自身的民族特色,使發展不脫離民族之根具有重大的現實和歷史意義。一度受西方話語掌控而被歸人“封建”一詞的中國傳統文化曾遭受沉重的打擊。近年來,人們逐漸意識到: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寶庫。而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以孝為出發點和歸宿的傳統家庭養老思想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是維系家庭和睦、社會和諧、國家長治久安的瑰寶。
一、文化全球化與中國“軟實力”
對于文化全球化,迄今為止都沒有一個一致的、明確的定義,但人們更傾向于這種觀點,即文化全球化是指世界上各民族文化經過長時間的交流、交鋒與融合,最終形成一種共同的或者單一的文化。這種觀點認為,西方文化無論是在內容還是在傳播手段上,都居于絕對強勢地位,必然會對其它不發達國家的文化產生不可抗拒的向心力,從而使世界文化演進的方向趨同。作為一種歷史潮流,任何國家和民族都無法回避。文化全球化會對不同民族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面對文化全球化的挑戰和威脅,如何保持民族文化的自主性,成為了備受各國關注的問題。
“軟實力”是約瑟夫·奈提出的,主要包括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對外政策、意識形態和政治價值觀的吸引力等。當某種文化被廣泛認同和接受后,文化主體的實際力量就會被放大,或者說無需動用物質性力量,只需憑其無形的影響力即可實現某些政策目標。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中國文化主權意識開始覺醒,面對咄咄逼人的西語霸權,開始追尋自身的文化防衛,注重維護和發展中華民族自身的文化傳統,并將其作為維護本民族權益的有力武器。激烈的國際競爭,不只是經濟實力等“硬實力”的較量,也是以文化為主導“軟實力”的抗衡。因此,人們在分析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越來越多地關注并將其歸因于中國的“軟實力”,正如國際展覽局名譽主席、外交學院教授吳建民所言,“中國的‘軟實力’讓世界重新認識中國”。中國“軟實力”的構建,目前談得比較多的主要有兩種:一是挖掘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二是總結中國的發展模式,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功經驗。
總結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有三方面的貢獻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認同,那就是穩定、發展與和諧,這無不得益于我國厚實的傳統文化底蘊。在中國,國與家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統一體,自古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和才能萬事興,在中國這么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尤為如此。中國是倫理本位的社會,它凸顯家庭地位,重視個人的倫理關系與義務,中國的傳統文化正是圍繞著這一出發點而展開的。
二、中國家庭養老模式的文化淵源
家庭歷來是中國社會的生活重心,家庭倫理精神指引下的家庭角色的扮演、家庭成員的關系伴隨中國人的一生。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而一個和諧的家庭必然是有孝道、充滿愛心的家庭。因此,正如有的學者所說,家庭倫理精神是整個中華民族文化定位的基點,無論朝代更替、社會變遷,養老敬老始終是人們應遵守的倫理道德。家庭養老模式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由家庭成員承擔責任的一種養老模式。我國家庭養老的特點是建立在血源親情基礎之上,主要由配偶、子女、孫子女及其他親屬等為老年人提供養老資源和在家養老,體現出較強的以家庭為紐帶的社會成員之間的共濟和互助。
家庭養老模式的特征:首先,家庭養老模式體現一種文化模式。養老的理念、飲食文化、護理文化、制度文化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獨有的養老文化。其次,家庭養老所獨有的養老理念、養老行為方式、養老職責和義務等構成了家庭養老的文化模式。這種文化模式不僅反映了家庭內代際間的互動,也反映了價值觀和情感模式的繼承。再次,家庭養老模式的核心是道義血緣。
中國的家庭養老是孝文化的體現,孝是中華民族最為古老的道德規范,作為一種倫理道德觀念,它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社會基礎。
“孝”字最早出現于三千余年前的殷商甲骨卜辭,《爾雅》中對“孝”的解釋是“善事父母為孝”。西周初年,孝文化開始形成,并成為當時人們普遍接受和遵循的道德原則。春秋末期,大興孝文化。子曰:“孝梯也者,其為仁之本也。”孔子明確把“孝”看作是“仁”的根本,人生道德修養的首要方面,而養老敬親,即家庭內部的養老敬親是傳統孝道的基本內涵。在古代典籍的記載以及人們的傳統習慣中,總是把“孝”與“養”密切聯系起來。《說文》中有“孝,善事父母者。”孟子在《孟子·離簍下》中說道,“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不孝者五,其中三不孝均為“不顧父母之養”,明確指出不養父母即為不孝。
三、對中國家庭養老模式的再認識
早在1982年,世界老齡問題大會秘書長就指出“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方式,是全世界解決老年人問題的榜樣!”而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方式即是指中國傳統家庭養老模式,它主要具有以下優勢: (一)有利于保證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
《孝經》有言,“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決定了為人子女者不應長期遠離健在的父母,即使遠行也要保證父母能召之即來,以免出現父母無人照料的情況。孝是我國傳統家庭養老思想的核心,家庭養老與傳統社會的和諧統一,將充滿令人陶醉的兒女繞膝、其樂融融的幸福晚年景象。家庭是傳統文化傳承最初的場所,老人對晚輩有意識的教導,生活經歷、生活經驗的分享,對晚輩具有相當的指導作用。父慈、子孝,儀禮、情感代代相傳,家庭養老模式的繼續保持有利于家庭文化、社會文化的傳承的延續性。
(二)有利于調節和規范家庭成員行為,維護家庭穩定,促進家庭健康發展
長期以來,家庭生活都是中國人第一重的社會生活,親戚鄰里朋友等關系是中國人的第二重的社會生活。這兩種社會生活,集中了中國人的要求,范圍了中國人的活動,也規定了其社會的道德條件和政治上的法律制度。梁漱溟先生在《中國文化要義》中將中國傳統社會稱為是倫理本位的社會。每個人一生下來就有了與之相關的人,包括父母、兄弟、朋友等等,而這種種關系就構成了倫理。“由是乃居此社會中者,每個人對于其四面/又方的倫理關系,各負有相當義務;同時,其四面八方與他有倫理關系之人,亦對他有義務。全社會之人,不期而輾轉相互連鎖起來,無形中成為一種組織。”
(三)有利于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孝不僅僅是家庭倫理范疇,也是政治社會范疇。我國自古就有家國同構的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見,個人、家庭和國家社會是一個緊密聯系的整體。在孝的指引下,個人道德修養不斷地提升,以此促進家庭的和諧,而家庭的和諧又是國家社會穩定的必要條件,國家社會的穩定是家庭幸福的基礎前提和保障。
此外,我國老齡化速度加快,在我國經濟水平還不高的狀況下,社會養老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養老問題,而且會給老年人造成精神上、心理上的負擔,有違倫理道德。發展養老機制并不是為了取代家庭養老,而只是作為家庭養老的經濟支持和有益補充。因此,分散的家庭養老不僅更適宜老人的生活需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社會壓力。目前在我國,尤其是廣大的農村地區,家庭養老模式仍占主導地位,發揮著重要作用。
四、結語
養老問題事關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民族以致國家。縱觀歷史和現實,中國應該繼續發掘傳統的養老模式的潛力,建立和完善有自身特色、適合自己國情、有利于家庭、國家長遠健康發展的養老模式。置身文化全球化的洪流中,穩住自己而不隨波逐流,關鍵在于具備費孝通老先生所說的“文化自覺”意識。我們需要對自身文化的發展歷程和其未來走向有充分的認識,而且在對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的基礎上,了解其他文化及其與自身文化的關系。因此,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不同的思想價值漫天飛,何為益、何為害、接受什么、拒絕什么都值得認真思考。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不是時間數字的簡單堆砌,而是悠久文化的深厚積淀,因而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的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因此,對孝文化及其支撐下的家庭養老模式的再認識意義重大。21世紀的中國,以孝為核心的家庭養老思想仍然是處理和協調親子關系、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維護家庭和睦、保持社會穩定所不可或缺的方面。孝文化體現的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體現一種感恩回報的意識與行為。因此,弘揚“孝”文化將有助于解決目前危機四伏的人類社會諸多矛盾,是人類社會和諧相處,持續發展的前途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