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發揮社區服務功能創新家庭養老形式
潘仙華
論文摘要:文章著重闡述隨著傳統家庭養老方式發展和養老功能的弱化,社區居家養老應運而生。歸納一些地方成功的社區養老服務的成功經驗,全面描述了居家養老的概念、方式、發展要素等,從而說明社區居家養老形式是適應我國歷史發展需求的傳統家庭養老形式的有力補充。
論文關鍵詞:社區;社區服務;家庭養老;居家養老
2006年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社區服務工作的意見》?!兑庖姟返闹贫ê拖掳l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具體體現,對我國社區服務的深化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的需求,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意見》中的公共服務體系涵蓋了社區就業服務;社區保障服務;社區救助服務;社區衛生和計劃生育服務;社區文化、教育體育服務;社區流動人口管理和服務;社區安全服務等,這是一個系統的公共服務網絡。民政部李學舉部長指出“當前社區服務正重點面向群眾的便民利民服務,面向特殊群體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優撫保障服務,面向下崗失業人員的再就業服務和社會保障服務”。
老年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當今銀發浪潮已經席卷全球,中國也無法擺脫這一老齡化的大趨勢,隨著2000年中國進入老齡社會以來,老年人成為一個龐大的群體,但因為一些的主客觀原因,其中包括家庭養老方式的功能弱化,許多養老問題逐漸凸顯,在有些地方還愈演愈烈,這和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日漸提高,以及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極不協調,因此老年人群體被納人社區服務的重點對象,也必將成為社區服務涉足的一個重點領域。本文著重闡述隨著傳統家庭養老方式發展和養老功能的弱化,社區居家養老應運而生,歸納一些地方成功的社區養老服務的成功經驗,全面描述了居家養老的概念、方式、發展要素等,從而說明社區居家養老形式是適應我國歷史發展需求的傳統家庭養老形式的有力補充。
一、家庭養老
1.什么是家庭養老
家庭養老是指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由家庭或家族成員對上一輩老人提供衣、食、住、行等一系列生活安排的養老方式。這實際上是以個人終生勞動積累為基礎,在家庭內部進行代際交換的“反哺式”養老模式。中華民族素有尊老、敬老、養老的優良傳統。家庭養老主要包括經濟供養、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三大方面,但對不同時期不同老年群體不同贍養群體來說,“養”的側重點又是不同的。
2.家庭養老研究產生的歷史背景
家庭養老是一個古老的現象,人們對家庭養老司空見慣,因而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將家庭養老作為研究對象進行科學系統的分析,只是在講到孝、倫理或孝與政治的關系時,才涉及到家庭養老,所以長期以來,家庭養老被視為孝文化或孝政治的載體。1840年以后,伴隨著對君主專制主義的批評,出現了揭露封建倫理道德的思想,其中也涉及到了家庭養老。對家庭養老問題進行科學研究,大概開始于中國辛亥革命以后,西方的個人主義倫理觀念、小家庭制度、接力式代際關系等涌人中國,與很多中國傳統的東西發生了沖突,家庭養老就是其中之一,同時西方的實地調查方法也傳人中國,使中國學者能夠通過第一手資料具體分析中國的社會問題。如何看待中國傳統的家庭制度、傳統代際關系和倫理道德以及家庭養老等,就成了當時學者們關注的重要問題。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化,社會變遷的加劇,家庭結構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家庭養老的研究被擺上了重要的位置。
3.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
家庭養老是千百年來老年人養老的主要方式,它不僅適應了中國不發達的生產力水平,更是適應了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然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生活、家庭結構、思想文化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家庭養老作為農村家庭養老的主要方式開始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出現了功能弱化的趨勢。
一是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加快,農村勞動力向非農業地區轉移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這直接導致了農村老年父母身邊子女數的減少,從而沖擊著農村家庭養老的功能,雖然這些流遷人口仍能在經濟上接濟父母,但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卻受到較大的影響,甚至有的家庭,青年夫婦全部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人與小孩,讓老人照顧小孩,這往往讓老年人不堪重負。由于農村老年人與子女在生活空間上的分離,時間長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感情會變得松弛,造成代際隔閡,由此帶來子女孝道的下降,這些變化影響到家庭的養老功能。
二是由于七八十年代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農村家庭結構發生變化,子女絕對數減少,家庭規模趨于小型化核心化,即所謂的“四二一”結構,意味著一個獨生子女成年后將不得不贍養4到6位老人,從而導致家庭的老年人撫養系數提高,無論是家庭收入還是夫婦用于贍養老年人的精力和時間都難以滿足老年人的養老要求,隨著中國人口平均壽命的不斷延長,家庭養老負擔在生育子女數減少的背景下將更加沉重,這樣的情況下,家庭養老的地位勢必會動搖。
三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重大變革,對公民的個體價值給予了多方面的承認,并從道義上肯定了追求個人幸福的合理性,個體價值的確立動搖了傳統家庭倫理的基礎。得益于改革開放,我國的交通、通訊越來越發達,信息渠道越來越廣,人們(特別是年輕人)在更多、更深人了解外面世界的同時,其觀念、生活方式也不斷在自覺、不自覺中發生變化,在追求現代生活方式過程中,產生了對小家庭的偏好和對大家庭的淡漠,他們轉變了養老觀念,開始走出“養兒防老”的圈子,加之受效益主義、拜金主義、個體主義、消費主義等不良價值觀念的影響,人們的家庭責任觀念、家庭義務觀念等都在不斷更新、蛻變,有些人拒絕承擔贍養老年人的義務,甚至虐待、遺棄老年人。另一方面,在現代社會中,由于社會分工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老年人在經濟資源、文化資源等方面均處于較低的地位,再加上行動不便、體弱多病等因素的影響,漸漸地,幾世同堂的家庭就少了其應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所有這一切都導致了當代中國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
二、社區居家養老
1.什么是社區居家養老
居家養老是指讓老年人居住在家中養老,養老資源除由子女、配偶和自身供給外,還需要社區或社會服務人員來協助解決的養老模式。社區居家養老,是由政府或者民間組織安排聘請服務員,成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或者一些其他的福利居所,內設日間照料室、醫務室、老年學校、活動室、門球場、籃球場等,用來滿足老人不同層次和不同方面的需求。 2.社區養老服務的形式
社區養老服務是一個系統的整體,在具體的操作中,可以包括很多的服務內容,其中歸納起來有四個方面。一是生活照料服務。為老人提供衛生清潔、洗滌縫補、送水換氣、美容理發、管道疏通、代購物品、做飯送飯、飲食加工、家電維修、殯葬服務。二是康復照料服務。為老人提供住院陪床、康復護理、陪同就醫、老年保健、藥膳調理。三是精神慰藉服務。根據“空巢”老人逐漸增多的實際,提供談心陪讀、心理疏導、生活咨詢。四是法律援助服務。對老人解決喪偶、離婚和再婚問題、無子女和親人贍養問題,幫助了解、咨詢有關法律政策,提供法律援助。這四方面的幫助是根據不同老人的需求而制定的,他從各個層次滿足了老年人在生活上的急切需要。
3.社區養老服務的三種模式
從對服務對象的收費這一衡量指標,可以把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分為三種模式。一是無償服務,對生活不能自理或者半自理的“三無對象”和城市低保對象、孤老烈軍屬或傷殘軍人、孤老遺屬、勞動模范和百歲以上老人等,每月有政府出資為老人購買補貼服務。二是低償服務,對有收入但兒女在外地工作的“空巢”老人和生活有一定困難的老人,實行低償服務。根據老人的要求,提供生活、家政、精神上的服務,實行成本收費。三是有償服務,對有經濟收入和生活來源的老人,凡自愿人住老年公寓等社會服務機構的,實行有償收費,按照老人的需求和規定的價格,根據簽訂的協議,提供規范、優質的機構養老服務。通過這三種模式的劃分,可以看出我國現在的養老需求參差不齊,有的人是缺少最基本的日常生活照料,是國家和社會最需要關注的弱勢群體;有的是在物質上得到滿足后卻缺少精神上的慰藉,他們愿意通過繳費的方式來得到本該由家庭承擔的一些服務,所以養老服務要面向全體,區別對待,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特色的路子。
4.社區居家養老的發展要素
居家養老服務工作是一個社會性工程,在我國一些地方雖然已經取得了成功經驗,就全國特別是一些不發達地區來說還是一個新事物,需要社會各方的參與和社會資源的整合。
首先,要加強政府的支持力度,政府部門要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根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按照政府引導、政策扶持、社會參與、老年人收益的工作思路,積極推進養老服務事業的發展。在社會服務社會化發展的同時,政府要擺正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
其次,要建立一直職業道德好、業務水平高、服務質量優的養老服務隊伍,實現專業化和社會化的有機結合,以適應養老服務事業發展的需要。積極發展居家養老服務隊伍建設可以把推動服務事業社會化與推動下崗工人再就業有機結合,積極擴大養老服務隊伍,為下崗工人尤其是“4050”人員開辟新的就業渠道。為了實現服務隊伍的規范化和專業化,必須加強業務培訓和制定相關的監督管理制度,工作人員在取得上崗資格證書后,簽訂社區養老服務工作人員與服務對象的協議書,保證服務質量。積極拓展志愿者隊伍,隊伍中可以包括公務員、學生、離退休人員、醫務工作者、法律工作者、社會工作者等。通過他們一對一,一對多的方式分別為老人提供各方面的服務和幫助。
再次,要搭建信息平臺,將需要幫助的對象的家庭情況、健康狀況、聯系方式、希望給予的幫助等信息輸入電腦,建立健康檔案,一戶一檔,實行動態管理。還可以開通24小時服務熱線,及時滿足老年人的需要。
最后,要在政府的主導和推動下,依靠社會的力量,創造一個人人尊老愛老、為老年福利事業做貢獻的良好社會環境。要培育發展民間組織,依托民間組織,開展養老服務,從而有效的將政府投入與民間投入相結合。還要發展慈善事業,借助各種新聞媒體,運用多種宣傳方式,弘揚全社會的慈善意識,創新勸募和捐贈方式,開通多種捐贈渠道,推動養老事業和慈善事業的良性互動。
三、結論
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狀況、社會生活環境與人們生活方式、精神需求的變化,單純的家庭養老或單純的社會養老在現階段都遇到了挑戰。以家庭養老為主、社區養老為輔,這將是中國養老方式的合理取向。家庭養老以其悠久的傳統、濃厚的天理倫情以及經濟、實惠而存在于一定社會歷史時期。它是以人的自覺和責任感為基礎,依靠傳統的倫理觀念維系的。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自覺”和“責任感”愈來愈大地受到經濟利益的沖擊。殘酷的市場競爭、沉重的精神負擔和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都昭示著,現在的一代人無力像前人一樣承擔家庭養老責任。他們希望自己的老人晚年幸福,但往往因經濟能力、工作狀況、精神狀態等因素無法滿足老人或他們自己的愿望。他們渴望一定的組織能分擔自己的一部分責任。
而我國生產力水平的相對提高,對老年人社會保障能力的增強,為家庭養老與社區養老的結合提供了可能。因而以家庭養老為主、社區養老為輔的養老方式成為目前中國合理的歷史選擇。家庭養老為主、社區養老為輔的養老方式,也是老年人生活質量提高的保證。家庭養老為主、社區養老為輔的養老方式,是我國養老方式的變革,是社會進步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