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考熱”淺議公務員制度與社會的發展
謝偉
摘 要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公務員考試制度的日趨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帶熱了公務員考試,尤其以每年的“國考”為重。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青年朋友選擇走上公務員考試這條獨木道路,不可謂不充滿荊棘與機遇。在“國考”日益成為第一首選的同時,不得不這樣發出感慨,“我們這個社會怎么了?”本文試圖從公務員招考的效應、產生的原因以及相應的解決措施上對公務員考試制度進行剖析,以期能對整個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一定的貢獻。
關鍵詞 公務員考試制度 “國考熱” 效應 措施
現代意義上的公務員制度,最初形成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一般以英國在1855年5月21日公布的《關于錄用王國政府文官的樞密院令》作為現代公務員制度(也稱文官制度)正式確立的標志。經歷100多年發展的公務員制度,在我國的發展也日趨完善【1】。尤其公務員這一職業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公務員報考也是日益增溫。 近十年來,公務員考試熱度逐年升溫,錄取比例由最初的十幾比一、幾百比一到近兩年的幾千比一,來自中國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2008年報考并通過資格審查的人數達80萬(注:此處均為國家公務員考試),2009年為106萬,2010年為144.3萬,2011年141.5萬。而最終通過招考進入公務員崗位的人數分別為2008年1.4萬,2009年1.3萬個,2010年1.5萬個,2011年1.5萬個【2】。其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面對“國考”太熱了,我們應該理性思考這一問題。 誠然,這么多有抱負的青年有志于國家公務建設,必然有其正面的效應。 如此多的公務員候選人涌入公務員這一個大市場,無疑有利于政府吸賢納士,充分挑選所需的人才。尤其隨著公務員考試制度的日益完善和不斷被社會大眾認可,越來越多的社會成員尤其以大學生為主體的“國考群”通過考試錄用進入政府機關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給國家機關帶來新鮮血液和新鮮空氣,為公務員隊伍的更好發展帶來等多的生機和活力。同時,也有利于消除“政治冷漠癥”和推動政治體制改革。使更多的人來關心政治、講政治,這就為下一步政治體制改革打下了社會基礎。這對于政府行政處理能力的提升必然有一定的幫助,同時也會促進社會的加速發展。 但是,其消極負面的效應也越來越成為當今社會關注的焦點。 首先,容易強化“官本位”思想。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鳴談到中國人的“官癮”時說,“在發達國家,雖然政治家唉不失為一個有光環的職業,但畢竟人數太少,因此,年輕人立志當政治家的很少;相對而言,文官則是一個在社會上沒有多少聲響的職業,雖然職業穩定,但收入和聲望都不盡如人意,同樣不是年輕人最熱衷的選擇,只有在中國才會出現全社會熱衷當官的現象”。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強烈的“官尊民卑”的思想,總以為當官即現如今的公務員的地位才是大家所公認的社會地位,總是高人一等。 在越來越多的人涌入公務員這一行業時,是很容易強化“官本位”思想的。 其次,公務員考試將作為應試考試的另一種獨特的形式嶄露頭角。從小學到大學,我國的應試教育一直以來都是教育界的瓶頸。現行的公務員考試制度雖然秉承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但公務員考試的命題模式等還不是很完善。就直接導致各類培訓機構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在激烈的競爭下,許多應屆畢業生在完成大學應試教育之后又跳入另一個應試教育的圈子。公務員考試過熱如果還一直持續的話,還會對大學教育產生不良影響,直接影響高校教學的效果。 最后,社會創新能力的不斷衰退。隨著報考公務員的人數與日俱增,那些受過系統知識教育的精英爭相涌向官場。社會的繁榮在于整個社會保持創造創新的能力。而當整個社會的絕大部分精英團體涌向官場,那剩下的頂尖的技術該由誰去接承下去,勢必會導致整個社會創新能力的下降。 那么,為什么還會出現這么“火爆”的公務員報考呢?接下來,筆者從外部環境、內部環境和自身環境進行剖析【3】。 外部環境。社會就業壓力不斷增大。近年來,整個國際環境的經濟發展勢頭都不太好。尤其在經歷08年經濟寒冬之后,經濟不景氣,供需關系嚴重失衡。國內改革開放三十幾年來,正進入了相當關鍵的時期,需要把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出口外向型經濟模式升級成高效率、高附加值的創新性經濟,由此社會富余大量的勞動力;另中國高校連年擴招,每年新增大學生在七八十萬左右,頭一年的畢業生還沒找到工作,這一年的畢業生又面臨著就業,使得就業形勢異常的嚴峻;據有關方面統計指出,每年全國大概有700萬左右勞動力不能就業,城鎮失業率在百分之十以上。在如此嚴峻的外部環境面前,能找到一份如公務員這樣待遇優厚,工作穩定,發展前景較好的工作就顯得彌足珍貴。
參考文獻 [1]舒放,王克良.國家公務員制度教程.2001年9月第一版. [2]國家公務員考試網. [3]韓勇,康永杰.考公務員熱現象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