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關于論中國失地農民問題

張強

摘要: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對土地的需求量也隨之增加。這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大量的失地農民。農民在失去土地以后就引發了生活、再就業、權益保障等方面的一系列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政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出發,嚴格控制農業用地轉化為非農業用地,以保障農民利益為核心改革征地制度,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關鍵詞:失地;農民問題;科學發展觀;權益保障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截至2005年全國失地農民總數大約在4 600萬人左右,而且在以每年200萬人的速度遞增。失地農民問題引發的社會矛盾不斷加劇,從根本上解決失地農民問題,需要有新的立法和政策,既要滿足城市住房和非農用地的合理需求,又要給農民以公平的補償費,妥善的安置。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充分認識解決失地農民問題的重要性、緊迫性和長期性,深刻分析產生這一問題的背景和根源,完善各項政策,切實保護失地農民根本利益為本,以此作為制定政策、解決問題的唯一依據和檢驗我們工作的唯一標準。 一、失地農民的總體現狀 1.農民的失地現狀。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截至2005年全國失地農民總數大約在4 600萬人左右,而且在以每年200萬人的速度遞增。國家統計局2003年在全國開展了對失地農民的調查,調查以人均耕地面積0.3畝以下的農戶為主要對象,共調查了2 942戶。在這2 942戶中,人均耕地在0.3畝以上的有442戶,約占調查總戶數的15%;人均耕地不足0.3畝的有1 237戶,約占42%;完全喪失耕地的有1 263戶,約占43%。由此推算,如果中國非農建設用地以每年200萬畝的速度增加,按人均1畝計算那就意味著,每年大約有200萬農民完全失去土地或部分失去土地[1]。按照《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4—2030年三十年間占用耕地將超過5 450千萬畝,還將有1.1億農民失去賴以生存和養老的土地。如果違規用地得不到控制,失地農民還要大大增加[2]。 2.失地農民的就業和生活狀況。(1)失地農民生活問題。土地既是生產資料,又是生活資料。對大多數的農民來講,土地依然被賦予了太多的功能。土地的經濟、就業、保障功能缺一不可,土地就是它們的“命根子”。農民在失去土地的同時,也就“下崗”了,它們首先面臨的就是生活問題,其中最基本的是吃飯問題、住房問題和穿著開銷問題。他們的生存受到威脅,這就容易引發社會的不穩定。(2)失地農民就業現狀。農民失去土地以后受內外因素的影響,“再就業”非常困難。隨著經濟發展,勞動力市場逐步由單純的體力型向專業型、技能型轉變,而失地農民由于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不高和缺乏非勞動技能,造成他們在激烈的就業市場中處于絕對的劣勢。(3)失地農民的養老和健康問題。由于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未建立,失地農民大都沒有參加社會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一旦補償金用完了,基本生活來源就沒了。顯然僅靠失去土地的子女是無法完成這個任務的。失地農民的健康也是一個大問題,原本農民對待自己就是小病拖、大病扛。失地以后經濟緊張,就更不注意健康問題了。這也成為社會穩定的一大隱患。 二、失地農民問題產生的原因 失地農民問題的形成,其真正的原因是中國土地征用制度存在重大缺陷。現在的土地征用制度形成于計劃經濟時代,其主要特征是政府用行政命令代替市場機制,由集體土地變為國有土地的過程不是一個平等的產權交易過程,基本上是一個行政強制性的過程。低價征用農民的土地,是當前農民土地利益流失最嚴重的一條渠道。土地征用不僅沒有使農民富裕,而是造成了大批農民失地失業;不僅沒有縮小城鄉差距,而且擴大了社會不公。 1.征地過程的制度缺陷。(1)利用政府權力征地的范圍過寬,征地費的分配過程不夠民主政府可以動用征地權,但問題在于,除了社會公益性用地,現在幾乎任何用地,政府都動用了征地權。特別是在經濟轉型時期,地方政府的權力得到強化,擁有了前所未有的經濟權利,逐漸成為推動區域經濟增長的行為主體。在財政普遍吃緊的情況下地方政府為了尋找能迅速增加財政收入的方式均不約而同地從農民手中征來土地,然后再轉給經銷商。但有些開發商進行的是純粹的土地炒作,地征來之后并未開發,而是大量閑置。政府向開發商征收的補償費往往低估了土地的實際價值,而有些政府官員也大肆從中收取“回扣”,以便在給被征地農民生活保障和就業保障問題上偷工減料。(2)征地后對失地農民的補償費用太低。現階段中國對失地農民的補償大多采用一次性補償方式,補償額度東部地區大約為每畝地3萬元~12萬元,西部地區大約為每畝1.5萬元~6萬元,但土地征用補償費在經過鄉鎮提留,村社留存后,剩余部分再按一定的方法分配到農民手中。這種補償水平人均能維持基本消費二至三年 [3]。 2.農地非農化中的農民失地問題。國家實行土地用途管理制度,嚴格限制農用地轉化為建設用地。但由于國家建設,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及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利用的比較利益差別懸殊的刺激,農用地的非農化傾向非常突出。農地非農化是構成農地銳減的重要原因之一,農地非農化的過程也正是農民失地的過程。 3.二元經濟社會結構下對農民利益的忽視。長期以來,中國實行的是城鄉有別的城鄉二元結構政策體系。城鄉居民在生存和發展等基本權利上處于不平等地位。在農業上,實行的是“奉獻型”、“忽視型”的政策,犧牲農業來發展工業,并且歧視農民,缺乏維護農民利益的觀念。這就在城市和農村之間劃上了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致使工農關系和城鄉關系被嚴重扭曲。幾十年來,農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都處在低于城鎮居民一等的地位成了“二等公民”,農民的呼聲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于是在農地流轉和農地非農化中,農民的權益遭受侵害。

參考文獻: [1]韓俊.如何解決失地農民問題[J].科學決策,2005,(7). [2]曾賢貴,蔣志強,等.用科學發展觀解決失地農民生存與發展問題[J].中國農村研究,2004,(26). [3]何格,歐名豪,等.合理安置失地農民的構想[J].農村經濟,2005,(1). [4]溫家寶.2004年政府工作報告[N].人民日報,2004-03-06(8).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