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失地農民養老保障實證淺議——以保定市康莊村為例
許月明 賈啟建
論文關鍵詞:失地農民養老保障保定市康莊村
論文摘要:本文從研究保定市康莊村失地農民養老現狀出發,總結了當前康莊村失地農民養老問題的原因,深入分析了中青年對未來養老問題的認識,提出了解決康莊村養老問題的建議,主要是:加強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完善家庭養老;充分發揮村兩委職能,發展社區公益養老;加強養老保險宣傳,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完善農村老年人醫療保障機制。
康莊村隸屬于河北省保定市新市區頗莊鄉,共2050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205人,占總人口的10%,該群體基本上以在家休閑為主,幾乎不再參加生產性勞動;20歲一40歲的人口共600多,占總人口的39%,其中90%以上到保定市區打工,只有少部分人去外地務工或讀書,是家庭生活的主要來源(正讀書的人數較少不予考慮);40歲一60歲的人口數量900多人,約占總人口的43.9%,主要以農業耕作為主,收入水平較低。三個年齡段的人由于勞動能力、文化素質水平、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差異導致其對當前及未來的養老方式及水平有著不同的期望。
一、康莊村養老現狀及原因分析
1,家庭養老為主,養老機構為輔
根據老人居住地點的不同,可將養老模式劃分為:家庭養老和養老機構養老。其中,家庭養老是指居住在家族成員(一般指自己或直系親屬)擁有所有權或使用權的房屋內,依靠不同來源的收入進行老年生活的方式;養老機構養老則指生活在養老院等機構的方式。在康莊村被調查的46名老人中,約97.1%的老人以家庭養老的方式進行生活;只有2.9%的老人由于子女工作原因,入住了養老院。這主要是因為一方面家庭養老模式長時期在我國存在,符合“百善孝為先”的文化傳統,易于被人們接受且不易被打破;另一方面養老機構最初只是作為收養無依無靠的老人而設立的社會公益性機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逐步形成了向全社會老人開放的多種模式經營的組織。但由于其與老人的親情需求和“孝”文化存在沖突,導致老人和子女的共同反對,在農村更是如此。
2.生活來源主渠道單一,生活水平不高
生活來源是保障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對提高老人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義。一般情況下老人生活來源包括自己的勞動收入、儲蓄、子女贍養費、社會養老保險金及商業保險金等。康莊村老年人呈現出生活來源“一股獨大”及物質和精神生活“雙低”的現象。在被訪的老人中,每月平均收入300元一400元左右,平均消費200元一300元,相對于河北省老年人的平均收入和消費水平較低。其中大部分老人的生活費用由兒子負擔,占總費用的60%以上,女兒一般在老人生病或傳統節日時,會為老人提供一些生活費用,均攤列每月粗略估計占到20,村集體每月發放70元,占17%左右,其余收入來源于自己的儲蓄和保險金等,所占比例很小,調查發現只有5人參加了商業保險(均由直系親屬推薦),無一人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此外,老年人精神生活單調缺乏生氣的現象普遍存在,86.2%的老人反應沒有村集體組織或村民自發組織的老年人文娛活動,并表示自己從未參加過類似活動,自己的日常活動就是料理家務及與同齡人聊天。究其原因,首先,康莊村以農業經濟為主,農民增收困難,村集體組織公共產品提供不足,沒有專門的老年文化活動中心和場地;其次,“養兒防老”的思想在農村根深蒂固,自古以來兒子是贍養老人的主要責任人,女兒則居于次要位置;再次,商業保險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是一個相對的新生事物,政府宣傳不到位、繳納費用過高、運行機制尚不完善等因素導致了人們對該險種的不接受。
3.“看病難、看病貴”嚴重影響老年人正常生活
目前,康莊村半數以上老人認為“看病難,看病貴”直接導致了有病醫不起的尷尬局面,并已成為促使生活質量下降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現在:一方面,農村合作醫療有名無實,存在參合者“拿藥費用高,檢查項目多,合理醫藥費報銷困難”的現象,致使農村合作醫療作用失效,甚至出現負效應,并有人表示明年不再參加;另一方面,高醫療費用經常使家庭生活入不敷出,康莊村每戶的年收入在10000元一15000元之間,出去日常生活開支外只能應付一些開銷低的病,對于老年人常見大病的治療費用則束手無策。一旦生病將會出現家庭經濟危機,生活質量下降。
二、中青年對未來自身養老的認識
1.對自身養老問題不夠重視
調查發現,20歲一40歲的中青年人從未認真考慮過自己的養老問題,61.1%的被調查者表示只是進行粗略的思考。并未作詳細規劃;38.8%的調查者還沒有把自己養老問題提上日程,不予考慮。隨著年齡的增長,40歲一60歲的中年人認真考慮自己養老問題的則高達39.2%,大概考慮過的占 42.3%,從未考慮過的只占18.5%。總體上來看,大部分中青年對自身養老不夠重視,這必然影響今后養老質量。
2.未來養老仍以家庭養老為主
盡管2。歲一40歲和40歲一6。歲兩個階段的人群文化素質有很大不同,其中20歲一40階段人群初中水平以上達到73.2%,而40歲一60階段只有49%,但兩階段人群均選擇了家庭養老的方式,由于自身對子女親情歸屬感的強烈需求,90%以上的20歲一60歲的被調查者希望在家養老;只有不到10%的被調查者表示,擔心與子女的生活方式不相適應而入住養老機構,這再次表明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符合我國國情,應以此為基礎,拓寬老年人生活來源,提高生活水平。 三、解決康莊村養老問題的幾點思考
1.加強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完善家庭養老
首先,增加農民收入,為家庭養老提供物質基礎。家庭養老必須以一定經濟條件為基礎,要充分發揮家庭保障的功能和作用,就必須提升其內在價值。一方面,鄉鎮政府及村兩委要進一步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科技扶貧力度,提高土地產出效益,大力發展鄉鎮企業,鼓勵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鄉鎮企業轉移,充分挖掘農業自身潛力,提高糧食產量,增加農民收入;另一方面,康莊村應充分利用緊鄰保定市,交通便利的優勢,積極鼓勵勞動力向市區流動,建立農村勞動力信息預測預報體系,減少盲目性,疏通勞動力的就業渠道;同時重視農民培訓工作,定期組織農業科技和市場相關知識培訓,提高農民素質,進而提高收入。
其次,加強道德教化,為家庭養老提供道德支持。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加大對敬老養老的宣傳力度,增強全社會的老齡意識和養老意識,形成養老敬老的良好會風氣,有利于家庭養老模式的完善。村兩委可以定期組織先進評選活動,對那些優秀出色的養老典型及和諧相處家庭給予精神道義上的支持和表揚,并且給予物質獎勵或幫助,以調動人們養老的積極性,為家庭養老打下堅實的精神基石。
2.充分發揮村兩委職能,發展社區公益養老
村委會的主要工作就是解決與村民利益密切相關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等問題。當前康莊村社區養老缺失,并且沒有建立專門的老年文娛活動及場地,致使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不高,嚴重影響了整體生活質量。康莊村應充分利用村落共同的經濟基礎、共同的文化傳統和共同的道德規范,組織開展多種式的敬老愛老活動,為高齡老人、病殘老人和身邊無子的老人提供一些生活、醫療疾病護理等服務,從而提高老人的生活水平。同時村兩委應在國家和政府的支持下,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積極行動起來,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抓住機遇積極籌集資金,建立專門的老年文娛活動中心,促進老年人生活質量的提高。
3.加強養老保險宣傳.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
目前康莊村對社會養老保險政策宣傳不夠并沒有建立運行機制,多數被調查者對農村養老保險不了解,當問及“是否了解國家農村養老保險政策時”,95%以上的農民持否定態度。由于農村信息相對閉塞,尤其是老年人對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差,不利于社會養老的順利進行,這就需要基層政府部門對社會養老尤其是農村養老保險的社會性加大宣傳力度,使農民充分了解相關政策,了解其優越性;同時應按照個人負擔、集體補貼和財政補助相結合的原則,建立保障水平不低于當地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線的社會養老保險運行機制。
4.完善農村老年人醫療保障機制
康莊村合作醫療是由村集體統一組織的,但許多老年人對合作醫療的信任度并不高.只是領取了合作醫療證,對報銷事宜不抱太大希望,并且沒有與農村合作醫療并行的保障老年人就醫的措施,對于無經濟收入或收入較低的老年人,生病無疑會使他們的生活面臨巨大困難,加之對合作醫療具體操作的不了解、不信任,使得他們有病不敢看,以至延誤病情。因此,進一步完善農村醫療保障機制是必要的:首先,政府在制定政策時應給予老年人適當的政策傾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可以包含對一些常見老年病的補貼,解決其保障范圍過窄的問題。其次,建立并推廣農村老年人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采取個人、集體、國家財政與地方財政各占一定比例的交費方式,個人交費比例不宜過高.要照顧老年人的實際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