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影響下的陜北天主教堂建筑
王莉
摘要:本文通過對清末民國時期陜北天主教教堂的發展及現狀特點的調查研究,系統探討了遺留至今的陜北天主教教堂建筑實例,對其從多方面進行建筑價值分析,為陜北教堂建筑的保護與更新提供基礎性的研究資料。
關鍵詞:陜北;天主教教堂;西方文化
陜北地處陜西的北部,是我國黃土高原的主要組成部分。其南鄰陜西的關中、晉南與豫西北,東鄰晉中,北接鄂爾多斯草原與毛烏素沙漠,特殊的地形、地貌構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獨立地理位置。同治十一年(872)以后,天主教開始成規模的傳人陜北地區,基督教文化對陜北在多個方面產生影響,1875年陜北建造了首座天主教堂即靖邊小橋畔教堂。此后教堂建筑在陜北地區大量興建,而我國陜北地區教堂建筑的相關分析至今未見報道,本文通過對清末民國遺存至今的天主教教堂建筑的實地調研,從平面形式、內部空間、外部造型及結構技術等方面論述陜北天主教教堂的特點,分析其文化意義,為它的保護和利用提供依據。
1 清末民國教堂建筑在陜北的分布概括
1872年比利時圣母圣心會傳教士葉茂枝由邊外的綏遠(今內蒙古)來到陜北靖邊縣寧條梁鎮傳教。1875年在小橋畔修建教堂,同時購買附近土地,轉租給當地群眾耕種并尋找機會向他們傳播圣教。從此至民國的幾十年時間里,陜北地區的基督教傳播事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并呈現出相當規模的發展態勢,影響幾乎遍及陜北各個地區。
據陜北地區各地方史志統計清末民國時期天主教在陜北2府2州(延安府、榆林府、綏德州及鄜州)共14個縣建61個教堂,而基督新教則建有25個教堂。可見在陜北地區傳播較廣泛的主要是天主教,其次是基督新教,基本沒有東正教傳播記載。其中各府各州的教堂數量具體如下:榆林府共5縣(其中5縣有教堂18座),鄜州共4縣(其中3縣有教堂6座),綏德州共4縣(其中3縣有教堂8座),延安府有10縣(其中9縣有教堂54座),共計教堂86座。根據教堂建造地點及時間等記載總結清末民國陜北天主教教堂建筑的分布特點如下:
(1)教堂以點狀分布為主,且各縣分布極不平衡。其中63%集中在延安府(靖邊、定邊),21%集中在榆林府(懷遠縣、榆林、佳縣)。
(2)教堂分布東多西少,北多南少。其中東部的靖邊及定邊等縣多于西部佳縣、米脂、綏德等,北部的榆林、懷遠(今橫山)等縣多于南部的鄜縣(今富縣)中部(今黃陵)等縣。
民國后期由于社會動蕩,基督教的傳播受到較大影響,陜北的教堂建筑也受到嚴重的毀壞。據陜西省檔案館的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資料,陜北地區各政府呈報的教堂調查表數據看,天主教堂共8座,基督新教教堂共7座。雖然這些調查數據存在一些誤差,但可以反映出陜北教堂數量急劇減少。2005年筆者多次進入陜北進行實地調研,對現存清末民國陜北天主教教堂建筑歸類如下。
2現存陜北天主教教堂建筑實例
2.1羅馬式建筑風格的教堂
延安橋兒溝天主教堂建筑風格為羅馬式風格。1931年由西班牙傳教士易興化在膚施(今延安)橋兒溝開始興建,1934年竣工。教堂現為延安魯迅藝術學校的室內訓練場地。
教堂為巴西利卡式的長方形平面,南北長36.2m,東西寬15.8m,南端為人口(圖1),圣壇位于北端。中廳凈高1.1m,側廊凈高6.3m,屋頂為平屋頂。鐘樓位于南端人口的兩側,高21.9m。教堂立面裝飾及細部多用羅馬式風格的拱券,具有典型的羅馬式風格(圖2)。室內裝飾中西結合,中廳為券拱結構,側廊與中廳以券柱式拱廊分隔。圣壇空間形式獨特,上方覆蓋著圓形穹頂,圣壇四周的細部石雕采用了傳統的植物式樣:梅、蘭、菊、荷及龍的動物式樣。建筑材料下部用石材,其余為青磚。 2.2哥特式建筑風格的教堂
延安甘谷驛天主教堂建筑風格為哥特式風格。1931年西班牙傳教士在延長(今延安)甘谷驛境內雇傭當地勞工300人動工修建,3年后竣工舊。教堂在“文化大革命”中內部設施遭破壞,現為延安市甘谷驛糧站,教堂內部被作為儲糧倉庫,現由于儲糧將所有的窗堵上。
教堂為巴西里卡形式平面,長30.9m,寬12.7m。北端為突出的圓弧形圣壇,南端人口中央設六邊形高14.6m的鐘樓,內設樓梯。立面以高聳的鐘樓為中心,柱頭、屋頂及門窗的細部均為尖券、尖拱形,表現出哥特教堂的高聳特征。教堂內部側廊與中廳以連續的券柱式拱廊分隔,北端弧形圣壇墻面有6個尖券高窗,圣壇光線明亮。墻面尖券假窗飾有地方特色的磚雕。
2.3中西結合建筑風格的教堂
葭縣(今佳縣)譚家坪天主教堂建筑風格為中西結合。1909年比利時方濟各會傳教士聶神父建造。教堂的平面布局為長方形,長15.8m,寬15.2m,屋頂是兩坡屋頂。兩側為平屋頂是神父居住之處,東側為兩層,比中間教堂屋頂稍低,西側為一層,據調研是由于神父回國而沒有完成。
教堂的結構利用陜北的民居窯洞。在建造時完全采用傳統的箍窯方法,形成獨立式的磚石窯洞教堂,使教堂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風格。主人口位于北面,立面采用哥特式的尖券門窗,兩側的磚柱上對稱設置兩組不同高度的四個小鐘樓,最高的14.2m,最低的10.1m,鐘樓無樓梯。教堂西側的二層帶有1.5m的外廊,設L型的室外樓梯。細部裝飾采用傳統匾額、和平鴿及植物樣式。
3陜北教堂建筑所具有的文化意義
建筑是文化的載體。陜北基督教教堂從一個重要的側面客觀、真實地記載陜北近代文明進程,是陜北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歷史見證。
3.1歷史文化意義
陜北基督教教堂建筑不僅傳播宗教文化,更推動西方科技及文化在陜北的傳播。基督教各團體通過建教堂,興辦學校、診所等社會機構,在一定程度改變陜北近代以來的社會生活和思想觀念。根據陜北各史志統計:清末民國時期教會建造醫院診所共7所,教會學校達7所,育嬰院4所,養老院1所等等。盡管教會組織在陜北建造的診所、教會學校、及養老院等很少遺留至今,但這些事件的記載是陜北近代史及陜北文化的重要見證。
3.2文化景觀意義
文化景觀是一種重要的景觀資源。在視覺上,教堂建筑形體高大,風格與陜北城市及村鎮的面貌迥異,它們凝結著城鎮不同時空階段的社會文化特征,是陜北在20世紀初期文明進程中具有典型意義的物質沉淀,因此對于遺留至今教堂進行保護,使其成為陜北城市及村鎮的文化歷史記憶。
4結語
陜北教堂建筑在文化方面具有較高的價值,在接受中國傳統文化幾千年的陜北內地,從“文化承續”角度對陜北天主教教堂建筑進行研究,積極對其開展保護,對提升陜北地區的歷史地位,凸現其文化價值,起到積極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