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技術“需求—供給”矛盾的實證研究
陳 濤
摘要:種田農民“求技若渴”,而往往只能“望梅止渴”。由于科研專家的高深理論、技術推廣者的語言障礙,在推廣過程中農業技術“需求—供給”矛盾突出。在農業技術推廣中,種田農民是最基本的利益相關者。只有遵循市場經濟原則,樹立“種田農民有什么樣的需求,安排什么樣的供給”的新理念,才可能有效規避農業技術“需求—供給”矛盾。
關鍵詞:農業技術,需求—供給;矛盾 一、引言 現代農業是農民獲得并學會使用優良的新生產要素的結果。先進的農業技術是改造傳統農業,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要素。就我國農業技術推廣而言,政府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方式,通過選定的農業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達到持續穩定增加農產品數量的目標。我國的農業技術推廣對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在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科研有了突破性的進展,但由于各種原因,大量已成熟的適用技術沒有得到充分推廣和應用。當前,農技推廣機構主要職能是完成各級政府的技術推廣任務,而非考慮農民是否需要這些技術。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原有的與計劃經濟相適應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暴露出了越來越多的問題。 筆者選擇安徽省蕪湖縣就農技推廣問題進行了1年多的實地調查。蕪湖縣古稱鳩茲,地處安徽省東南部,是傳統的魚米之鄉。由于農業技術推廣體制本身的問題,蕪湖縣全額撥款單位的農技人員每年每人有約5 000元財政開口子費無法保證。在此背景下,全縣鎮級農技人員在編不在崗的約有1/3。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對鄉鎮綜合站只能眼睜睜看著“網破、線斷、人散”,而“想的是致富,盼的是服務,缺的是技術”的農民,也只能是望眼欲穿。 綜觀目前農業技術推廣的研究,絕大多數采用的都是自上而下的視角,多數是從農業技術推廣體制方面進行研究,而通過自下而上的視角,從種田農民的實際需求出發,建立在對草根訪談和調查基礎上的研究寥寥可數。而且,關于農業技術推廣研究長期以來仿佛成了經濟學的專門領域,就目前搜索到的文獻而言,尚未發現社會學者和社會學視角專門研究農業技術推廣的。而事實上,關于農業技術推廣的研究是非常需要社會學的。農業技術推廣研究要通過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結合的視角,尤其要充分應用自下而上的視角,按照社會學家共同體(Sociologist Community)的研究范式進行調查和分析,因為農業技術的最終采用者和使用者都是種田農民。正是在這種研究范式下,筆者開始對農業技術推廣進行了多次實地調查,訪談了大量的草根階層——種田農民,了解他們對農業技術的實際需求,同時對縣農委等推廣農業技術部門進行調查,了解他們推廣農業技術的一般路徑,并在此基礎上結合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視角,分析目前農業技術的“需求—供給”關系。 二、種田農民的農技需求 按照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需求”是“供給”的基本動力。如果種田農民對于農業技術無甚需求,那么再好的供給也是沒有意義的。而實際情況恰恰是,種田農民“求技如渴”,但往往又只能“望梅止渴”。 實地調查發現,如何科學施肥和科學治蟲正是嚴重困擾種田農民的大問題。種田大戶老王有77.8畝農田,2005年種植的單季稻僅防治病蟲害農藥成本就花費2萬元,畝產只有200多公斤,虧本2萬多元。2006年經過當地農業專家的技術指導,只用了4 800多元的農藥,每畝產量達到410公斤,增收2萬多元。有農業技術指導的一年是豐收的一年,而沒有農業技術指導的一年則是歉收的一年,前后就是4萬元的差距。 如何科學施肥與如何科學治蟲已經不是困擾某個或者某些地區農民的區域現象和特殊問題,而是具有普遍性的全國現象和一般問題。僅以如何科學治蟲為例,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誕生,并開始在全國農村推廣,但是這項關系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的老技術推廣了20多年還沒有推廣到位。關于種田農民的農業技術需求,政府部門并非不知曉,農業技術也并非沒有推廣,其癥結在于:如果政府花了大量力氣所推廣的農業技術不是種田農民所需求的,那么再多的投入恐怕也會“一無是處”。 三、農業技術的供給 一是請科研院校的農業專家來為種田農民講授農業科學技術知識。縣科協領導認為,不少專家在技術推廣過程中,往往把農業生產者當作大學生甚至研究生看待,所講授的農業技術往往高深莫測,理論與實際操作層面存在脫節。 5年前,在HLG的林業交易會上,我們請AH農學院的一個教授作苗木技術方面的報告。該教授主要講了苗木的概念,苗木培養要與氣候和土壤相適宜等問題。他講的都是大的方向上的東西,但是自始自終沒有講到具體的技術操作方面的內容。可能苗木承包大戶需要一些,但是小規模的苗木生產者也許根本就不需要。(縣科協何先生訪談) 二是贈送農業技術方面的書籍、光盤資料。縣科協每年要舉行“送科技下鄉”活動2~3次,主要是送種子、農技資料等。近些年,還送電腦、農技光盤等,作為種田大戶查詢農業技術資料以及了解市場行情的工具。然而,所送的電腦多半成了村里的辦公設施。并非村組織要“占為己有”,而是種田大戶確實沒法用,因為他們多數并不具備操作電腦以及運用電腦進而把握市場行情的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