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對于上饒市農業產業化發展戰略分析

鄒奮平

論文摘要:農業產業化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由之路。上饒作為典型的農業大市,應當根據上饒市的農業發展特點,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提出以十二五為契機,遵循市場規律,積極開拓農產品市場,強化農產品基地建設,發展壯大上饒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大力推進上饒市的農業產業化發展。

論文關鍵詞:農業產業化;發展戰略 農業產業化是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我國農村出現的一種新型農業經營形式,指在穩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前提下,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提高農業比較效益為中心,按照市場牽龍頭,龍頭牽基地,基地連農戶的形式,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對區域性主導產業實行專業化生產,系列化加工,企業化管理,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逐步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農工商、內外貿、經科教一體化”的生產經營體系,使農業走上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自我調節的良性發展軌道。十二五期間,如何變我小規模生產、分散經營的格局為社會化大生產組織形式,解決農工商分離、產供銷脫節的問題,把千家萬戶的生產與市場銜接起來,促進上饒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農業產業化是必由的路徑。

1 上饒市農業產業化取得的成績

(1)龍頭企業數量增加。截止2008年底,全市擁有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88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2家,省級龍頭企業66家,市級龍頭企業120家。 (2)龍頭企業規模增大。全市68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的銷售收入為114億元,比上年增長18.2%,龍頭企業銷售收入過10億元的達到3家,億元以上達到22 家。列入全省“雙十雙百”工程的14家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0.43億元。 (3)帶動農戶總量增大。我市省級以上龍頭企業帶動農戶38.6萬戶,帶動農戶增收3.8億元。如萬年生豬集團大力推行“協會+集團+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養豬模式,帶動農戶養殖1.2萬家。 (4)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迅速。截止2008年底,全市有44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了工商登記,農民合作社成員總數23000人。 (5)農產品品牌建設上了一個臺階。截止2008年底,我市獲著名農產品商標24個;獲江西省名牌農產品47個;獲綠標343個;獲有機食品標志216個;無公害農產品68個。萬年貢米成為地理標志農產品,婺源縣成為中國綠茶核心產區金三角之一,德興的“源森”牌紅花油被評為江西省名牌(農)產品。

2 上饒農業產業化存在的問題

(1)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低。 上饒市雖然有著豐富的農產品和農業資源,但農業生產仍處于粗放型的傳統農業發展階段,農產品加工能力和轉化率都相對較低,長期以來普遍存在單一的粗加工產品多,系列開發深加工產品少;大路貨產品多,名優特新產品少;中低檔產品多,高附加值產品少;平銷產品多,暢銷產品少;內向型產品多,外向型產品少等“五多五少”的問題。農產品深加工轉化增值率低,資源開發層次淺,造成農業后續利益流失,農產品的高附加值難以實現。 (2)組織化程度低,市場開拓能力弱。 單家獨戶的小農經濟現在難以適應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所以只能走組織化經營這條道路。近年來,雖然我市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有了較快發展,但是總的來看組織化程度并不高。2006年全市只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只有201個,其中專業合作社57個、協會95個、其它49個,部分農村專業合作組織仍是社團法人,以技術咨詢服務、交流生產經驗和有關信息為主,在引領千家萬戶的農民如何正確把握市場、順利走向市場方面還缺乏有效的辦法,真正能夠實現有效開拓市場的非常有限。 (3)龍頭企業規模小,輻射能力不強。 規模較小,實力較弱,輻射能力不強是上饒市大部分龍頭企業面臨的情況。據統計,截止到2010年3月,上饒市級以上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188家,省級以上為68家,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只有22家,過10億的3家。由于龍頭企業發展主要受到融資困難、資金短缺的影響,企業缺乏技術創新能力,企業自身管理水平低,導致龍頭企業規模不大,實力不強,難于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輻射作用。 (4)品牌競爭能力不強。 一是農產品品牌意識淡薄,對農產品商標注冊的認識不足,一些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名山名湖被外地搶注,沒有把商標作為拓展市場營銷的有效手段。二是目前上饒市農產品的少有大品牌,處于牌子少又不響的處境。

3 上饒十二五農業產業化的推進路徑

3.1 突出農產品深加工,培育壯大龍頭企業 “十二五”期間發展農業產業化,必須抓農產品加工業,抓加工業必須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必須培育大品牌,從而才能延伸產業鏈,完善服務鏈,擰緊利益鏈。抓住了農產品加工,就抓住了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主要矛盾,就抓住了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化的關鍵。 (1)糧食加工。我市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鄱陽湖更是全國聞名的“天下糧倉”,2008年糧食總產達286.5萬噸。要想增加糧食產品的附加值,要加大科技開發力度,實現從粗加工向精加工、從單一品種加工向多品種加工、從簡單產品向深加工產品轉化。重點扶持年貢米集團、弋陽大禾食品有限公司等糧食加工企業。 (2)茶葉加工。以名優茶、有機茶、保健茶為重點,加大茶飲料、茶多酚等茶葉系列深加工產品開發力度,延伸產品鏈條。整合茶葉的品牌資源,全市重點培植3-5個精品名牌。加強綠茶加工企業的改造與建設,提高綠茶的質量和檔次,擴大出口創匯。重點扶持婺源綠茶、婺源的“大鄣山”牌有機茶葉、“源發”牌綠茶、“林生”牌綠茶、“綠露”牌上饒白眉茶等知名品牌。 (3)水產加工。依托以全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為代表的全市水產養殖優勢,以漁業龍頭企業建設為核心,重點扶持以鰻魚加工、龍蝦加工以及常規魚的熏、糟制品為主的系列加工企業。完善優化產品結構,研究開發精深加工系列魚制品、風味食品,速冷調理食品等,發展水產品綜合加工業,不斷提高水產品附加值。 (4)林木加工。目前,上饒全市林業用地面積為2058.2萬畝,林木綠化率達57.7%,活立木總蓄積3836.9萬立方米,其中竹林面積158.4萬畝,毛竹18314.6萬株;用材林面積876.0萬畝,蓄積1861.6萬立方米,林木資源非常豐富。我們要以林木原料基地為依托,以龍頭企業為帶動,重點發展竹膠板、竹地板、竹家具、竹筍、竹工藝品、細木工板、高(中)密度纖維板、貼面板等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產品。 (5)畜禽加工。要大力實施無公害和標準化發展戰略,培育和扶持一大批規模大、牽引力強的畜禽加工龍頭企業。對現有的加工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企業改制,引進一批有高新技術、先進設備的新企業。以加工冷卻肉、分割肉為突破口,生產適銷對路的袋裝冷卻肉為主的衛生方便食品,逐步實現畜產品由農貿市場走向超市、餐桌。

3.2 大力實施農產品品牌化戰略 品牌化是農業產業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培育農產品品牌是促進傳統農業向產業化轉變的重要手段。要使上饒農業發展的增長方式由數量型、粗放型向質量型、效益型轉變,必須積極推進上饒“特色品牌,做大做強優秀品牌”農產品的品牌培育戰略。 近年來,我市在樹品牌、創名牌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總的來說,我市農產品品牌雜、規模小、檔次低、競爭力弱的問題還是比較突出,如婺源的茶葉品牌就有近40個,大大小小的茶葉加工作坊有400余家,這種“百茶齊放”現象導致過度競爭,誰也成不了名牌。所以政府部門要引導企業進一步更新觀念,強化品牌經營意識,以地理標志保護、原產地保護為平臺,加大品牌整合力度,集中力量叫響一個品牌。

3.3 積極開拓農產品市場 在當前的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生產的風險不僅僅停留在生產領域,已經轉向到了市場流通領域。發展是硬道理,賣出去更是硬道理,所以要大力培育形式多樣的農產品流通市場主體,放眼全球開拓農產品的銷售市場。 (1)大力發展公司制農業企業。以優勢產業為重點,努力培育和扶持一批農產品經營公司,力促三個轉變,即從單純從事農副產品收購,向苗種、生產資料供應、加工、保鮮、貯藏、運銷等一體化經營轉變;由以本地營銷為主轉向本地與外地、國內與國際營銷并重,深購遠銷,實現銷售市場多元化;由注重農副產品的現貨收購經銷向注重市場信息的收集發布方向發展,發揮好信息在引導商流和物流中的特殊作用。 (2)發展超市農業。超市系統代表現代流通業的發展方向,對農產品加工業有很大的影響。比如他們都是貨架銷售為主,擺上貨架的東西與零售店里擺進柜臺的東西不一樣,與進農貿市場的更不一樣,同樣的水果玉米進入上饒市區的超市銷售與進農貿市場的價格相差接近50%。因此我們要引導農業企業和農產品基地主動與國內外大中型農產品連鎖超市掛鉤,建立長期穩定的產品供銷關系,為農產品銷售拓展更為廣闊的空間。 (3)發展現代物流業。大力發展農產品連鎖經營、加工配送、電子結算等新型物流業態。發展集團購買、連鎖經營、集中配送、電子商務,落實國家和省、市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減輕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3.4 破解農業企業融資難問題 (1)在加大財政投入的同時,重新定位政府的投融資作用。雖然上饒的經濟和財政實力還不足以大規模反哺農業,但是政府財政支出新增財力的使用應當大幅度向“三農”傾斜,特別是對于法定支農支出要確保落到實處,并最大程度去爭取國家各項支農資金。此外,政府亦不能充當投融資的主導力量,而是要正確定位在其中的角色,即在努力增加財政投入的同時,為其他有投資能力的投資主體如金融機構和外資創造有利的投資條件,引導資金流向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具體項目。 (2)大力扶持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在眾多金融機構當中,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在投資農業產業化當中具有先天優勢。在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比較方面,農村合作金融由于其人員和網點優勢,加之對農村環境的熟悉,在向農業企業提供融資時進行信息收集、分析和風險管理方面有較大的比較優勢,這樣可以相對其他金融機構而言在這方面有較低的邊際成本。政府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優勢,降低這些金融機構的貸款風險,擴大和豐富農村合作金融的業務范圍,增強業務能力,在這些金融機構開展適應農業企業發展需要的各種貼現、匯兌、信用證等業務,為農業融資創造金融環境。 (3)充分發揮利用外資潛力。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利用外資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以實現的。農業產業的效益和農產品的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本地的資源稟賦,而上饒在許多自然資源上有其獨特優勢,如上饒豐富廉價的土地資源、良好的綠色食品生產條件等,這意味著投資上饒農業產業化能帶來良好的收益,再則近年來上饒基礎設施和投資大環境的改善,都使利用外資成為現實的可能。所以我們可以通過政策優惠吸引外資,積極拓寬利用外資的渠道,豐富利用外資的方式。

3.5 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積極培育和扶持由農民自主經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負盈虧的各種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對于有條件的地方,在自愿的前提下,以“民辦、民管、民營、民受益”為原則,以產權為紐帶,大膽探索組建新型合作經濟組織,通過以農戶入股的形式,與合作組織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共同體,促進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流通一體化經營。依托各地的資源優勢和主導產業,從不同產業、不同地區農民實際出發,成熟一個發展一個。為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質量,還要切實抓好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規范化。 (1)加大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扶持力度。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除了要充分發揮他們自身的積極性,更要不斷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依托政府在財政、技術、金融、信息等方面的優勢,積極推動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鼓勵和支持農民自主建立各種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以及其他形式的合作與聯合,淡化興辦合作經濟組織的行政色彩,防止走“政企合一”的老路。 (2)進一步完善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運行機制。借鑒先進國家和地區的經驗做法,在市場運作的前提下,把合作經濟組織辦成一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依法登記、照章納稅、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經營實體,同時明確農民的主體地位,讓農民在政府的宏觀政策指引下自我組織、自我保護、自我發展。農民從合作組織的服務中得到利益、合作組織通過服務獲得收入。

3.6 健全和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由于目前農民在信息、技術等各個方面都存在嚴重不足,各涉農部門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要充分發揮在信息、人才、技術、資金、物資、基礎設施和資源等方面的優勢,組織社會力量,為農業產業化經營提供多方面的服務。 (1)完善信息服務體系。充分發揮涉農部門信息網的作用,在擴展容量的基礎上,規范信息采集、分類。增加報刊雜志、電子網絡、電視和廣播電臺對農業信息的傳播量。 (2)完善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完善縣、鄉(鎮)、村三級農業科技推廣網絡,提高農業技術人員待遇,確保他們把主要時間和精力放在本職工作上。條件具備的村要配備農民技術員,充分發揮農民技術員在農村科技的示范、引導、輻射和帶動作用,有效解決村級農業科技推廣網絡和動物防疫網絡的斷層問題。 (3)建設良種繁育體系。通過現有的農業科研機構、種子(種苗、種畜)經營部門以及農業龍頭的引進、選育、示范和推廣,擴大我市農、林、牧、漁各業優良品種的覆蓋面。 (4)物資服務體系。依托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和供銷合作社,逐步實行農業生產資料加工、購銷、運輸和送貨服務一條龍.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