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現代化社會主義大農業的經營思想促進我國農業的發展
郝盛琦 李根蟠 秦其
加快我國農業的發展速度,一個重要問題是必須打破小農經濟思想的束縛,樹立起現代化社會主義大農業的經營思想,這是許多同志都同意的。但什么是傳統的小農經濟思想(或稱小生產的傳統觀念),如何看待我國傳統的小農經濟?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大農業同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的傳統農業和傳統農藝究竟是什么關系?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大農業的經營思想應該建立在什么基點上?這些問題并沒有得到充分研究和討論。本文擬就現代化社會主義大農業經營思想的問題談一些膚淺的意見。
一
目前,一種看法認為單一的小農經濟結構是我國長期動亂貧窮的病根,我們認為這種意見需要研究。這里,“經濟結構”是指農業內部各個生產部門之間的結合形式及其比例關系,不問于馬克思所講的“一切生產關系的總和”那個“經濟結構”。我們認為,稱之“生產結構”較為確切。它屬于生產力的范疇。所謂“小農經濟”,是指個體農戶占有一定的土地和其它生產資料、進行獨立經營所形成的一種經濟。它基本上屬于生產關系的范疇。因此,對“小農經濟”和“生產結構”這兩個屬于不同范疇的概念,不應該混為一談。再則,眾所周知,前資本主義時期的小農經濟,一般說來是由一個農戶同時經營多種生產項目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它的生產結構并不是“單一的”;如果是“單一的”,就不成其為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可見,“單一的小農經濟結構”這個概念是不科學的。這里提出了一個應該如何認識我國傳統的小農經濟問題。我們認為:
第一、認為單一的小農經濟結構是我國長期動亂貧窮的病根,是顛倒了社會經濟歷史的真實關系。
小農經濟從來不是一種獨立的經濟形態,它產生于原始公社瓦解時期,在以后各種生產方式中都曾不同程度存在過。馬克思說:“小農經濟和獨立的手工業生產,一部分構成封建生產方式的基礎,一部分在封建生產方式瓦解以后又和資本主義生產并存。同時,它們在原始的東方公有制解體以后,奴隸制真正支配生產以前,還構成古典社會全盛時期的經濟基礎?!保R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下同),第371頁注24)在不同的生產方式中,小農經濟各有其不同特點,這些特點及其演變是由當時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所決定的。換句話說,小農經濟在這些生產方式中,不可能對促進或阻礙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起主要的決定的作用。例如在希臘的古典奴隸制中,個體小農曾是平民階層中的主體,隨著奴隸制的發展而不斷分化,一些人變成了債務奴隸;梭倫改革后,廢除了債務奴隸制,擴大了奴隸主的統治基礎,有些平民(小農)走上了利用奴隸進行生產的道路,小農也就愈加鮮明地打上了奴隸制的烙印。在古代東方奴隸制下的個體農民,表面上保存了村社社員的身份,其實如同馬克思所說,他們不過是專制國家的“普遍奴隸”,仍然擺脫不了奴隸制給他們打上的印記。小農經濟的普遍存在是封建社會的特點之一,無論中國或西歐莫不如此。這種小農經濟存在的形式,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決定的。在西歐是封建領主制,農奴領得一份份地,同時要在領主土地上服勞役;在我國,戰國、秦漢以后是封建地主制,農民擁有一小塊土地,向地主階級的封建國家納賦服役,或者向地主租種一塊土地,交納實物地租。農奴和農民的獨立經濟是為了保證可供地主階級剝削的勞動人手。正如列寧指出的,這種農民經濟是地主經濟存在的必要條件??梢?,在封建主義的生產方式中,小農經濟也是處于被決定的地位。
還必須指出,我國陷于長時間的貧窮落后,主要是封建社會晚期以后。明中葉以前,我國曾以其繁榮的經濟、發達的科學技術和燦爛的思想文化長時期在世界上處于領先的地位。我國歷史上不乏相對長治久安的朝代。西歐中世紀則長期陷于分裂,其王朝更替之頻繁,起碼不亞于我國。因此,用“動亂、貧窮”來概括我國春秋以來兩千多年的歷史是很不確當的。封建社會晚期以后中國陷于長期貧窮落后的內在原因是值得深入探討的。但是,無論如何也得不出小農經濟是我國長期貧窮動亂的根源的結論。
如上所述,小農經濟曾經廣泛存在于不同歷史時代的各個國家,并非我國春秋以后所特有。如果小農經濟能構成動亂貧窮的病根,那么歷史上大概沒有哪個國家和哪個朝代能逃脫動亂貧窮的厄運。就我國封建社會的特殊性看,凡是封建政府能夠采取比較切實有效的措施、使小農獲得相對穩定的生產條件時,社會就相對安定,經濟就呈現繁榮;相反,如果聽任土地兼并,破壞農民的生產條件,使小農大量貧困破產,社會就動亂,經濟就崩潰。
馬克思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83頁。)對我國封建社會的小農經濟也可以這樣看。我們并不否認,在我國封建社會后期,規模狹小的小農經濟對生產力的進一步擴展也起著某些限制作用;然而也應當承認,小農經濟在當時還是基本上同生產力的水平相適應的,它還有生命力。當時成為社會生產力、特別是農村生產力桎梏的,主要還是占主導地位的封建生產關系,近代則加上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正是因為“三座大山”的壓迫,廣大農民常常同農業生產的主要生產資料——土地在一定程度上或完全處于分離狀態,生產情緒才受到很大壓抑和限制。這種壓迫使農民不但無力進行擴大再生產,甚至連簡單再生產也常常難以維持。他們終年勞碌,不得溫飽,遇有災荒或軍閥混戰,則四處逃亡,田地荒蕪,餓殍遍野。造成農業生產力的這種嚴重破壞,以至整個社會的貧窮、動亂、落后,其根源在于封建的經濟政治制度,在于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而不是“單一的小農經濟結構”。這種意見陳述了“單一的小農經濟結構”造成的“惡果”,實際上并不準確。例如說到我國歷史上土地兼并的惡性發展引起對社會生產力的周期性大破壞,這是我國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固有特性所產生的必然現象,不能怪罪小農經濟。恰恰相反,小農經濟的貧困破產、林牧業生產條件的破壞,倒是地主階級壓迫和土地兼并直接造成的。把我國封建社會中產生的各種社會問題,都記到“小農經濟”(或“經濟結構”)的賬上,是欠科學的。事實上,我們黨領導的民主革命,正是針對著造成近代中國貧窮落后的“三座大山”這個病根。挖掉了這個病根,社會生產力就沖破了束縛它的羅網。解放戰爭勝利和土地改革以后,我國農業生產迅速恢復和發展的事實,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只是在這之后,隨著農村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個體農戶那種分散經營的、規模狹小的經濟形式才會逐漸顯示出對生產力發展的不適應,以致最后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障礙。只有在這時,改造小農,引導他們走集體化的道路才是必要的。這就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到來。我們應該合乎歷史事實地把我國近代長期以來貧窮動亂的原因歸之于封建生產關系,歸之于三座大山的壓迫,而不是歸之于小農經濟。否則在實際上就否定了我黨半個世紀以來領導中國革命的基本理論和基本實踐。
第二、不把握住小農經濟的真正特點,就找不到克服小農經濟思想局限性的關鍵所在。
無論中國和西歐,封建社會小農經濟的特點并非什么“單一經濟結構”,而是所謂“小而全”的自然經濟?!靶 ?,是指生產資料的簡陋和經營規模的狹小。“全”,就是同時經營多種項目,既種糧食,又種經濟作物;既飼養一些家畜家禽,又搞一點采集、捕撈,乃至經營一點紡織之類的家庭手工業。這樣一個農戶,就形成了封建社會農村中的一個自給自足的經濟單位。現在有的同志把單一搞糧食也作為小農經濟思想的表現,實在是張冠李戴。
那么,小農經濟的局限性及其在思想意識上的反映主要表現在什么地方呢?我們認為有以下三點:(1)生產規模的狹小限制了人們的眼界,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斗爭中缺乏全局觀點和長遠打算。(2)生產項目的多樣,生產、生活方面的需要基本上靠自給自足,使他們較少與別的生產者發生交換關系,產生出“自給不求人”的思想。(3)千百年來都是沿用傳統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憑老經驗辦事,思想偏于保守而較難接受新鮮事物。概而言之,就是小農經濟特點所產生的狹隘性、孤立性和保守性。應該指出,實現了合作化以后,我國的農業已經不是小農經濟,而是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農業。前些年破壞我國農業生產發展的主要原因,也不是小農經濟思想的影響,而是極左路線和極左思想。但小生產的習慣和觀念在部份同志中仍然存在,在我們發展農業的政策指導上也有反映,這種思想和林彪、“四人幫”的極左路線是有本質不同的,但在某種程度上也被極左路線所利用。因此,打破小農經濟的這種狹隘性、孤立性和保守性,仍然是今天建設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大農業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第三、對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的傳統農業和傳統農藝持全盤否定態度是片面的、不科學的。
我國傳統農業與傳統農藝存在不少問題。但比之同時期西歐的農業和農藝,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達到了相當先進的水平,這也是舉世公認的。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既不應夜郎自大,也不應采取民族虛無主義的態度。這里,我們就我國傳統農業和傳統農藝的歷史特點、它的優點與缺點、主流與支流作一些粗略的分析。
我國的傳統農業與西歐中世紀的農業有共同之處,但它們之間又各具有不同的歷史特點。中世紀的西歐通行封建領主制。封建領主的莊園建立在農村公社的殘骸上,土地不能買賣。領取小塊份地的農奴,對封建領主有人身依附關系,他們雖然進行獨立的經營,但這種經營是缺乏自主性的。當時實行三圃制的休閑耕作制,一部分耕地種冬谷,另一部份耕地種春谷,再一部份耕地休閑,互相輪換,其次序為數百年來村社的傳統習慣所固定。但他們的生產條件也相對比較穩定,不但份地可以世襲,一般沒有喪失的危險;同時還有可以放牧的村社公共牧場和草地。我國封建社會自戰國以后實行封建地主制,農村公社的殘余早已消失,土地可以買賣。相當一部份農民為自耕農,他們擁有自己的一小塊土地;另一部份農民是佃農,向地主租種一小塊土地。他們的經營比起西歐的農奴有較大的自主性,封建國家和地主一般較少進行干涉。但他們的生產條件經常受到地主階級兼并土地的威脅,不但沒有固定的公共牧場,而且“田無常主”,生產條件極不穩定。
正是我國傳統小農經濟的這種歷史特點,產生了我國傳統農業的優點與缺點。由于土地可以私有,人身相對自由,經營比較自主,我國封建社會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遠比西歐農奴為高。他們除了雙手別無其他長物,唯有起早貪黑,在屬于他們所有的或租佃來的一小塊土地上多多投放勞動,對莊稼進行精細的耕作管理,以期在有限的土地上獲得盡量多的產品,來解決一家人口的生計。我國農業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正是在這種歷史條件下產生的。最充分地利用土地與積極養地相結合,是我國傳統農業的另一個優點。我國傳統農業的土地利用率是很高的。早在春秋戰國之際就從休閑制逐步轉為連作制。歷代農民創造了豐富多采的輪作、復種和間、混、套作等形式;同時歷代農民又非常重視養地,很早就懂得利用天然綠肥、人畜糞便,并且懂得種植綠肥,實行綠肥與谷物輪作。相當一部分農區,耕地復種指數相當高,但種植數千年而能使地力保持不衰,曾被外國人視為奇跡。宋代的農學家陳敷批判那種認為土地經過耕種地力必然衰退的論調,指出只要經常增施糞肥,土地可以越種越肥美,地力可以經常保持新壯。這種地力常新壯的思想,正是我國傳統農業思想的精髓。近些年來,有些地方在耕作改制中,出現了片面追求復種指數而忽視養地的傾向,有的同志也把這當作傳統小農經濟思想的影響,這未免是厚誣古人了。我國傳統農業還有一個突出的優點,就是雖然經營范圍很小,但在這一定的范圍內實行多種經營的結合,不但在經濟上和時間上是節省的,而且在對自然的利用上也有不少合理的地方。例如,我國農民的養畜養禽積肥就是一條非常成功的經驗。利用農副產品并廣泛采集野生植物喂養豬、牛、羊等,對牲畜糞尿積攢漚制,用以肥田,這充分利用了動植物之間互相依賴、互相促進的關系,把農牧業在一定范圍內有機結合起來。西歐中世紀雖然由于農村公社牧場的存在,牧業比重較大,但是公共牧場是固定的,并不與耕地輪換,牲畜糞便也沒有很好地積攢起來肥田,以牧促農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發揮。我國傳統農業中,這種合理利用自然和巧妙利用各種動植物之間互相依賴關系的成功事例是很不少的,我們應該認真總結和發揚。
我國傳統農業雖然有許多優點,創造出比西歐中世紀高得多的勞動生產率,但它畢竟經營規模十分狹小,生產條件很不穩定,一般只能維持簡單再生產,無力擴大生產的規模。在一定范圍內可能對自然作某些合理的利用,但從總體看,這種分散的、彼此孤立的個體農民,不可能在較大范圍內合理利用自然,也無力戰勝各種自然災害。特別是在地主階級的壓迫下,在土地兼并浪潮的沖擊下,小農經濟經常陷于貧困破產的困境。我國歷史上相當一部分農民破產失去土地之后,被迫上山開荒,采取一種落后的“畬種”方式,即放火燒荒,種上三兩年后即行拋棄,另外覓地燒荒。這種不得已的謀生方式對自然植被造成了破壞。但其根本原因不在小農經濟本身,而在于反動的封建生產關系。從整個歷史長河看,它不是我國傳統農業的主流。
二
現代化社會主義大農業的經營思想應該建立在什么基點上呢?要建設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大農業,對于我國傳統的農業和資本主義的現代農業,都不能采取一概肯定或一概否定的態度?,F在有一種傾向,認為我國的傳統農業沒有什么可以值得繼承的,而對資本主義的現代農業卻全盤肯定,這是一種形而上學的思想。事實上,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的我國傳統農業,其中也有不少合理的、科學的成份,這已如上述;而資本主義的現代農業也并非一切皆好,我們要學習和借鑒的,是資本主義現代農業中先進的科學技術、物質技術裝備和合理的經營管理方法。即使是學習其中先進的東西,如不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也會適得其反。例如美國的農業,實現了高度的機械化,勞動生產率很高,但單產并不很高,物資、能源的耗費十分巨大,對自然資源的利用不夠合理,水土流失、環境污染的問題也沒有得到很好解決。馬克思曾經指出:“歷史的教訓是(這個教訓也可以從另一角度考察農業時得出):資本主義制度同合理的農業相矛盾,或者說,合理的農業同資本主義制度不相容(雖然資本主義制度促進農業技術的發展),合理的農業所需要的,要么是自食其力的小農的手,要么是聯合起來的生產者的控制。”(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第139頁)可見,對資本主義國家的農業不加分析、全盤肯定也是不正確的??傊?,我們認為,必須從我國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和歷史傳統的實際出發,吸收我國歷史上和外國一切好的東西,拋棄一切不適合我國現實需要的東西,建立具有我國特點的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大農業。根據這個原則,我們認為我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大農業的經營思想,從組織生產力的角度來說,應該包括下列幾個基本點:
第一、要有一個符合客觀實際的發展農業生產的總體規劃。
小農經濟雖然能在一定范圍內巧妙地利用各種自然物互相之間促進的關系,但不能在較大規模上有計劃地合理利用自然。資本主義農業由于生產資料私有制和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也不可能完全做到這一點。只有社會主義制度,才為我們自覺地認識自然,有計劃地、合理地利用和改造自然,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但可能并不等于現實。三十年來,我們在制定農業生產的規劃上,既缺乏對自然資源、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作全面深入的調查,也缺乏從農業的各個部門之間、農業再生產各個環節之間的聯系上作出總體的安排。因而,我們指導社會主義大農業,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還是盲目的。許多地方的森林、草原遭到破壞,湖泊被淤填,水土流失嚴重,合理的生態平衡受到破壞,這固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極左路線和極左思想影響產生的瞎指揮所造成的惡果,但是,因缺乏符合客觀實際的總體規劃而形成的指導農業生產的盲目性,也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原因。歷史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指導社會主義的大農業,沒有一個總體規劃,或者這個總體規劃不是建立在客觀需要和實際可能的基礎上,缺乏對農業生產的各個部門和各個方面作出通盤安排,我們的農業生產就只能始終是打亂仗,自行其是。為此,必須把當前正在進行的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業經濟調查工作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上,并進而制定出農業的自然區劃和經濟區劃。只有這樣,才能把農業生產規劃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使我們能真正按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辦事。
農業發展的總體規劃要包括農業生產和建設的各個方面,但社會主義大農業的這種全面發展同小農經濟的“小而全”是有本質區別的。不但其內容和規模為小農經濟所無法比擬,而且它不是搞“萬事不求人”的封閉式的經濟體系。我們要逐步實行生產的區域化和專業化。但又不能照搬美國那種“玉米帶”、“小麥帶”的布局。美國在幾個州的范圍專門種植某一種作物,這樣雖有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但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卻不盡合理,對交通運輸條件的要求高,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也較低。我們不應采取這種單打一的方式,而是要在全面發展中突出重點,在全面發展的前提下,貫徹因地制宜、適當集中的方針。
制定農業發展的總體規劃,必須以建立合理的農業生態系統為其重要目標。但是這種生態系統是改造自然與保護自然的結合。我們反對恣意開發和濫用自然資源,然而這并非說我們應該保存原始的自然狀態。離開對自然的改造,就沒有農業生產的發展。有人估計,在消極利用自然的原始的采集和狩獵時代,全球的自然資源僅能養活一千萬人左右。如果象一些同志認為的那樣,“自然生態平衡”觸動不得,我們至今也只好仍然和禽獸共同棲息。事實上,原始農業的產生,就是從破壞舊的生態平衡開始的。一部農業發展史,就是舊的生態平衡不斷破壞,新的生態平衡不斷建立的歷史。在很長時間內,由于人們沒有真正掌握自然規律,人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往往引起自然界的報復,這些經驗教訓要認真記取。但就歷史的發展看,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說,這種情況的產生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必須大力發展農村商品經濟。
社會主義大農業不可能建立在目給自足經濟的基礎上。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不能滿足社會主義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對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不能為農業本身的擴大再生產和現代化積累必要的資金。只有大力發展農村商品生產,才能打破小生產式的自我封閉狀態,溝通地區之間、生產單位之間的經濟聯系,使農村經濟真正活躍起來,使社隊和農民富裕起來。農業合作化以后,我國農村商品經濟本應有一個大發展,但是,在人民公社化初期,陳伯達之流否定價值規律,鼓吹取消商品生產和貨幣交換;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幫”又把商品生產和貨幣交換同資本主義等同起來,大張撻伐,使我國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受到嚴重挫折。這種極左的流毒影響至今還未肅清,使得我們一些同志不敢理直氣壯地去發展農村商品經濟。目前,我國農產品的商品率很低,農業生產仍然處于自給、半自給狀態;地區之間、社隊之間的交換關系很不發達,這是我國農業和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個突出問題。積極發展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已成為使農村經濟變活的關鍵。
現在的狀況是限制農村商品生產的條條框框還是太多,而促進農村商品生產的具體措施又嫌太少,許多問題的存在都涉及到現行體制和有關政策。如不下決心解決,農村商品經濟要有一個大發展很難。我們認為,為了促進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在計劃管理上,國家不應統得太死、管得太細。應讓社隊有一定的靈活性,使農民能放開手腳,廣開生產門路,廣辟生財之道,不但能在國家計劃的指導下,努力提高出售給國家的農產品的商品率,而且可以根據國內外市場的需要,積極發展計劃以外的農副產品。在經營體制上,應當允許社隊集體經濟能夠加工和銷售自己生產的農副產品,農村人民公社不但可以有自己的加工廠,而且可以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商業機構,使產供銷結合、農工商綜合發展。同時,在保證集體經濟占優勢和社員以集體生產勞動為主的前提下,要鼓勵和扶持社員經營好自留地和家庭副業,積極發展商品性生產。還要利用集市貿易和其它渠道,促進地區之間、社隊之間的經濟往來,互通有無,打破彼此隔絕的狀態,使整個農村經濟活躍起來。在價格政策上,應當按照價值規律的要求,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逐步制訂出一套合理的農副產品的價格體系,縮小工農業產品價格的“剪刀差”。在收購工作中堅持等價交換的原則,防止壓級壓價,使農民出售自己生產的農副產品不但可以補償自己的勞動耗費,而且真正有利可得。此外,國家也要進行必要的扶持,財貿、工交等部門也要適應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
第三、要注重提高農業集約化的程度。
從世界農業發展的趨勢看,集約經營是各國農業發展的共同方向。我國傳統農業的主流也是集約農業,其特點是大量投放活勞動,在農藝上是精耕細作。這種精耕細作的傳統,雖然是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產生的,它卻是我國勞動農民智慧和經驗的結晶,不但許多技術經驗足資今天借鑒,而且就通過精細管理提高單產這一發展方向而言,也仍然符合我國今天人口多、耕地少的國情,決不能簡單地貶之為“老路”。我國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應當繼承和發揚,但我國傳統農業建立在手工勞動、部分使用畜力和直觀經驗基礎上,勞動生產率極低的落后狀況也一定要根本改變。馬克思曾指出:“一個不容置疑并早已為人所共知的事實是,農業本身的進步,總是表現在不變資本部分對可變資本部分的相對的增加上?!保R克思:《資本論》第3卷第857頁)從我國的具體情況看,農業集約化程度的提高,雖然在一個相當的時期內,還需要更多地投入活勞動。但是,八億農民搞飯吃的狀況必須改變,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將越來越廣泛地應用,現代化農業生產資料將越來越多地追加,因此,我們決不能因為我國農村勞動力充足,而放松了對農業的技術改造。從國外和國內一些先進農業單位的經驗看,當前,特別應當重視農業科技知識的普及和農業科學技術的研究推廣工作,這是發展社會主義大農業的一項投資少、見效快、收效大的重要措施。
由于我國經濟基礎薄弱,自然條件和耕作制度復雜,搞農業機械化比歐美一些國家要困難得多,只能分階段地有步驟地進行。有的同志提出,首先可把農業現代化的重點放在生物技術措施的現代化上,同時進行有選擇的機械化,然后實行全盤機械化。我們認為,這個意見是可取的。在我國農業機械化中,必須解決的一個課題是,如何把農業機械化與精耕細作的傳統結合起來。農業機械化必須有利于精耕細作和促進單產的提高,否則,就將在中國的土地上失去生命力。當然,這并非說要農業機械單方面地去適應農業技術和耕作制度,而是要使農機和農藝相互適應。主要是在手工勞動條件下形成的我國的傳統農業生產技術和耕作制度,不應該也不可能一成不變。
我們建立的是現代化社會主義的大農業?,F代化社會主義大農業的建立過程,也即是小農經濟落后的經營方式和思想意識逐步得到克服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吸收我國傳統農業的合理因素,拋棄它的不合理部分,并學習外國現代農業的長處,在中央兩個農業文件精神的指引下,我國農業必將以嶄新的面貌出現,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