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激發和培養初中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金麗萍
學習是舟,興趣是帆.讓我們揚帆遨游在浩瀚的數學海洋中一起來探討如何激發和培養初中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科特點及面臨的現實
數學是研究客觀世界中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它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邏輯性都很強,因此學生要透徹理解和掌握數學的概念法則,定理等,必須經過一系列復雜的思維過程,從而進行符合邏輯的判斷,推理,計算.因此,學習數學要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 ,邏輯思維能力,記憶力等能力也是學習數學所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學習數學也要有利于這些能力的發展,故人們把數學稱為“智力的體操”.鑒于以上數學學科的特點,數學稱為人類眾多文化學科中最難的學科之一,要學好數學是有一定困難的.然而,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布魯姆經過多年地調查和論證指出:除了百分之一二的弱智兒童以外的所有兒童,對別人能學會的東西,他們也都能學會,這就是說,被許多人認為是很難的數學,其實是不難學好的.
由于實施義務教育后,小學畢業生全部免試進入初中,出現了初中新生學習水平差異很大的狀況,特別是鄉村中學,大多數新生來自經濟、文化、交通都很落后的山區,基礎薄弱,能力低,不具備應有的知識水平,不能很快適應中學數學的學習,如果教師引導不當,就必然出現兩極分化,一大批學生將逐漸喪失信心,進而掉隊,甚至不少人會產生逆反心理,放棄學習數學,嚴重影響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影響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要重視興趣的激發和培養
面對數學的學科特點和學生數學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筆者認為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初中數學教學至關重要的一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其順利完成學習任務的前提,而學習積極性是學習動機性是學習動機伴隨興趣形成的,興趣是調動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心理因素.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郭老也曾說:“興趣出勤奮,勤奮出天才.”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使各種感官大腦處于最活躍的狀態,能夠最佳地接收教學信息;濃厚的學習興趣,能有效的誘發學習動機,促使學生自覺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貫注地投入學習;濃厚的學習興趣,能使學生在繁重的刻苦學習過程中,抑制疲勞,產生愉快的情緒.故興趣或求知欲強烈的人常常會廢寢忘食,津津津有味地去學習,并得到很大的滿足,是推動學習最實際最有效的內部動力,滿足求知欲,能使興趣更豐富和更深化,產生與更高的知識水平相適應的新的興趣,從而在學習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然而,興趣并非天生,而是在后天的實踐活動中逐漸激發和培養才形成的,故國外有人提出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負的責任是:以點燃學生心中知識好奇心之火…….為了大面積提高數學教學質量,讓“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作為數學教師應重視興趣的激發和培養.
如何激發和培養學習興趣
為了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首先教師要經常不斷地對他們進行理想教育,讓興趣之花深深扎根于人生理想的土壤之中,要使學生認識到大千世界,天上人間,無處不有數學的貢獻,認識到數學知識對于新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意義和對自己前途的意義,從而產生學習的需要.我國古代著名數學家華羅庚、陳景潤等的拼搏精神和巨大的貢獻,都是理想教育的好材料,這些事例介紹都能有效的激發學生樹立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遠大理想,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根據數學知識應用的廣泛性,教師可根據教學實際,依據教材內容,揉合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引導學生認識從尖端科學技術,工農業生產,日常生活,甚至文學藝術領域都離不開數學,即無時不用數學,無處不用數學的道理,從而使他們產生濃厚、持久的學習興趣.
實施義務教育后,小學畢業生免試進入初中后,出現了初中新生學習水平差異很大的狀況,這是客觀存在的現實.前蘇聯教育家已班斯基曾提出過可接受性原則:“要求教學的安排符合學生的實際,符合學習的認可能力,使他們在智力、體力、精神上都不會感到負擔過重.”這個原則的實質是強調必須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如何對待后進生?這是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分水嶺,必須正視應試教育的弊端,面向全體學生,不搞一刀切,優生,后進生一起抓,使其素質得到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課程實施教材為我們創造了這個條件,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彈性功能.對學有余力的優等生要引導“讀一讀、想一想”和做“B組題、“C組題”.拓寬知識面,開拓思維能力,豐富教學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對中等生及后進生主要利用圖文并茂,生動活潑,富可讀性,啟發性,趣味性的特點,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指導他們的改進方法,幫助他們克服困難,努力達到教材規定的最低要求,只要能闖過初始階段的難關,他們的興趣就會逐漸穩定.總之,教師要把握好尺度,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分類指導,提優補差,使全體學生都愿學、樂學、會學,達到異步同綱,學有所得. 學生學習書數學的動機受處在因素和內在因素的制約,而起決定作用的是內在因素,即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而興趣又來自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來自看到自己的進步和獲得成功的喜悅,蘇霍姆林斯基說:“請記住.成功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對后進生沒有給予應有的關懷和幫助,反而批評指責過多,必然使這部分學生對數學教師敬而遠之,當然就談不上對數學的興趣,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對學習數學產生消極厭煩情緒,以致放棄學習數學.因此,必須重視“情感性”原則,教師的言行和態度,指導學生的耐心程度,都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要熱愛每一個學生,堅持正面引導.教師可利用批改作業寫批語的時機與學生進行充分的交流,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別注意不斷給后進生以鼓勵和支持,對他們的進步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讓成功的喜悅去重樹他們的自信心,從而培養他們的興趣,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親其師而信其道.
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這種“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已沒有多少市場,而目前的另一種傾向是在應試教育思潮的影響下,在經濟利益的誘惑下,各種復習輔導資料鋪天蓋地,學生的書包越來越重,學生們都陷入了沒完沒了的題海戰術中,大多數學生苦不堪言,更無從體驗到樂趣.針對這種狀況,筆者認為教師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以增強學生的興趣.當前,數學教學方法的探討是比較活躍的,有傳統的教授模式,自學輔導模式,研究、討論模式,發現模式,EEPO模式等等.各種方法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應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和教材內容,結合班級學生實際,不斷改進方法,力爭做到在教學全過程都使學生感到有興趣,從而達到最佳效果.
另外,結合教學內容介紹一些數學發展史和數學故事,介紹一些趣題、名題,介紹一些最新科研成果.如元的值已求得可印成一本200頁地書等等都能極大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作業布置也可極大地提高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比如作業是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是檢驗學生是否掌握新知識的主要形式,因此布置作業絕不能靈機一動、信手拈來,而應是一次充滿創造性、藝術性、科學性的行為.因此,布置作業是非常關鍵的,為此我們設計了以下各種形式的作業:1、快餐型作業,就是像快餐店里的套餐一樣,把作業設計成ABC三種.A套餐多為比較簡單的鞏固性作業;B套餐的題型則較高一層次;C套餐的題型靈活多樣,偏重于理解、想象、運用.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能力不同和自己的需要,選擇做哪以套餐的題目.2、跨學科作業,它體現了新課改中的整合精神,就是把幾個學科相關的內容,綜合在一起布置作業.我們讓學生編輯的《班級周報》也成為這種整合的一個陣地,在周報上學生很動腦筋,把數學、外語、語文、美術、書法等學科都整合在一起了.3、學生自編測試型作業,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編試卷交換檢測.4、合作型作業,就是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布置一些合作性的作業.例如讓學生用英語進行對話表演,小組為單位制作數學課件等.5、實踐性作業,它的宗旨是:沖破封閉的圈子,向課外延伸,使作業和生活接軌,例如,上學期就有兩個代表性實踐性作業,一是請同學們設計迎二十周年校慶的花壇;二是《我們是小記者》活動,要求去采訪一位數學老師.6、創造性作業,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教授說得好:“優秀的學生不在于優秀的成績,而在于優秀的思維方式.”因此,教師設計的作業應由“重現式”轉向“發現式”,注意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通過作業布置的改革實驗,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實踐表明學生成績確有明顯提高.組織興趣小組,進行隨堂競賽,課堂提問設計要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數學試題的情感包裝等等都可激發學生的興趣.
總之,數學是一門理性色彩及濃的學科,知識結構嚴謹,概念是非分明.如果把數學學習比作一棵成長著的大樹,那么.霸氣和靈氣是它的根;恒心,搶先心,信心算作枝葉;而成績應為果實了.只有把勁使在根部,施肥,澆水,讓根盡量長得粗壯,再配以對枝葉的整修,才會換得枝葉繁茂,碩果累累.
只要堅持數學學習的方法,久而久之就會使我們視野大大開闊,能力得到顯著提高,這就像千萬條溪流匯于同一條主渠,最終匯成江河.數學有其豐富的內涵,巧妙的方法,悠久的歷史,廣泛的應用,為培養學生的興趣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只要我們重視這個問題,就一定能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興趣.
“天下英雄誰敵手,且看華山論劍時.”只要能最大化的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興趣,就能讓每位學生都獲得對自己有用的數學.希望各位造化到都能摘取數學皇冠上明珠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