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愛心 一切將如愿以償——學困生高中數學教學芻議
陸海祥
【摘 要】對學困生的轉化,首先應對其學習的狀態、表現、形成這種學習狀態、表現的背景及轉化途徑進行研究;突破重分數不重素質的錯誤觀念;把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提到一個新的高度。在轉化過程中,應讓其在不同階段、不同層面和情境,針對不同的重點,發揮不同的作用,最終達到全面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學困生;建構主義;數學教學觀
這里談到的學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但在正常的學習環境中,學科水平較低,達不到國家頒布的教學大綱要求的學生。對這些學生進行轉化,是我們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要有效地轉化這些學困生,必須研究其成為學困生的背景及其學習動態,然后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方法、策略去矯正、轉化他們。
一、促使學困生產生的主要因素有:
1.學生本身的認知結構:這些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因其知識的殘缺、能力的薄弱、方法的呆板和學科水平偏低,造成了接受新知識的困難。
2.學生自身的一些非智力因素:學習動機、學習興趣與信念、意志等直接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影響他們對舊知識的鞏固及對新知識的掌握。
3.任課教師的教學觀及對學生的態度也是產生學困生的一個重要因素。
4.家庭環境的影響和家長督導力度。尤其這些年來,有不少的學生家長由于生活所迫,到外地打工,使其子女成為留守學生,沒有得到父母的有效監督,導致這些學生對自己的人生沒能做出正確的規劃,學習動力不足等。
二、學困生的學習狀態主要表現有:
1.學習主動性不強。如上課時,或木然呆滯,或趴在桌上睡覺、不聽課、不思考、不練習;自習時,或出神呆坐,或東張西望,不看書,不做作業,甚至連抄別人的作業也懶得動手。
2.自信心不足:認為自己非常的笨,平時作業不與別人對照結果不放心,只要結果與別人的不一樣,就認為自己的錯了;對有爭議的問題無主見,不敢堅持自己的意見和見解。
3.缺乏承受力:上課聽不懂, 作業做不出,計算出現錯誤,證明遇到阻力,或考試成績不良,就表現焦躁、不耐煩。特別缺乏對模糊的承受力,對短時難以得出結果或結果不明確,對不能一下子就看到希望和成功的問題和事情,缺乏等待耐心,更不想靜下心來冷靜分析,繼續探索。
4.無上進精神:整天在考慮研究吃、穿、玩等一些享樂問題,只停留在生理、心理需要的層次之中,從不考慮如何充實自己的頭腦,使自己變成知識上的富人。
三、數學教師在轉化學困生方面應做的工作:
1.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
孔子說:“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其意思是在學習活動中,對學生要進行開導,進而啟發,不要牽著走,同時,要看到學生的長處,不要壓抑。這說明我國古代早就強調學習的主動性。
在教學活動中,重視學生的作用,促使學生主動參與,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實踐表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能使學生興趣盎然,并有利于培養學生數學能力,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發展新問題的欲望。具體教學途徑有:
(1)組織數學活動:事實上,數學家發現數學結論,常常先直覺,作出各種猜想;然后加以論證,這一過程是一種艱難而又生動有趣的活動,而這種有趣的活動在教材中無法體現。因此,一名優秀教師對課本素材進行設計加工時,除了挖掘教材中的知識體系外,還應挖掘問題產生過程和結論的探索過程,力求把數學結論的發現過程予從還原或模擬,使學生通過自己思維再現知識發生過程的各個方面,從而在教學方法上創設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
(2)重視情感交流:課堂教學要充滿民主的氣氛,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其一是師生關系,其二是生生關系,特別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充分相信每一位學生,了解每一位學生,關愛每一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每時每刻,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表情,每一句話都存在著壓抑學生思維還是激發學生思維的可能性,兩者必居其一,我們需要的是后者。假如教師板著臉,動輒嚴厲呵斥,在嚴肅緊張的氣氛中,學生不可能表現出他的主動性,只能亦步亦趨。因此良好的師生關系,對提高學困生的學習成績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2.通過教學活動,讓學困生的自信心不斷得到加強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的《基本理念》5指出:“……,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莎士比亞也曾說:“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確實,學生的自信一旦被喚醒,就會產生驅使積極行動的內動力。學生的激情、生命的能量就會在這樣的催喚中爆發、釋放,驚喜和奇跡就會在這樣的催喚中孕育、誕生。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注意培植學生強壯的自信之根。
3.通過教學,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
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這就是說,在開展數學活動中,要重視興趣、情感的激發。在設計教學方法時,注意教學情緒場的構造,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有疑問,有困惑,有驚訝,有焦慮,有歡樂,而以愉快為基調。
激發學困生學習數學興趣有多種途徑:
(1)在教育中創設“憤”和“悱”的情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創設“憤”和“悱”非常重要,“憤”表示不滿足,想前進,“悱”表示想說可是不能恰當地說出來。這樣可使后進生的思維一直處于積極的狀態。
(2)引發學習中的懸念。
設置懸念是一種引起學困生積極思維的有效方法。在數學教學活動中,設置懸念多數都在一節課的開頭,有利于激起學困生對新課內容的追求。
(3)引起認知沖突。
認知沖突是一個人的已有知識和經驗與當前面臨的情境之間的矛盾或差別。在數學教學中,揭露學困生原有認識上的片面性或不完整性,呈現給學困生的問題有幾種可能性的答案,呈現相互矛盾的結果都能引起他們的認知沖突。
在數學教學中可采取多種具體的教學方法,并鼓勵學困生獲得成功也是引發他們學習數學興趣的有效途徑。
4.加強學法指導,培養學困生的學習習慣。
制定計劃能明確學習目的,合理安排時間,讓學困生主動學習和磨煉學習意志;課前自學是上好新課的基礎,能提高對學習新課的興趣;專心聽課是理解和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關鍵環節;及時復習是高效率學習的重要一環,要求對概念、知識體系的理解和記憶、新舊知識的聯系,對所學新知識由“懂”到“會”;獨立作業,是學生自己獨立思考、靈活分析,解決問題,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新技能的掌握,對所學知識由“會”到“熟”;解決凝難是學習過程中暴露出來的知識理解的錯誤,通過點拔使思路暢通,對所學知識由“熟”到“活”;系統小結是通過分析、綜合、類比、概括,揭示知識、問題的內在聯系,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對所學知識由“活”到“悟”。
5.課前及時引導學困生復習與新知識相關聯的已學知識
學困生認知結構中的數學知識往往是支離破碎的,因而其認知結構便是“斷鏈破網”式的。這樣,教師在每節課前就應該及時引導他們復習與新知識有關聯的已學知識,使新知識容易與已有知識建立關系,在心理上獲得新知識的意義;在講課過程中,也應該適時、適當地復習與新知識有關聯的已學知識,使之起好新知識與原認知識結構的中介和搭橋作用,通過納入新知識,構建起新的認知結構。復習舊知識應該注意精當,做到既能幫助學困生建立思維聯系,又不浪費尖子生的時間。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采取個別化教學。
6.數學教師除了采用以上方法來轉化學困生以外,平時還要加強對他們的自我管理方面的監督。因為大部分學困生的抗誘惑的能力比較差,教師可以多找他們談心,溝通師生感情,或者開展“一幫一”活動,把影響學生發展的消極因素消滅在萌芽狀態。
“帶著愛心,一切將如愿以償”,學困生欣然接受你對他們投去師愛之桃,他們就會對你報之以友愛之李,使你育人之美好初衷變為現實。所以,作為教師要尊重每一位學生,心里裝著每一位學生,給之以寬容,使之學會寬容,給之以公正,使之學會公正。讓我們用愛搭起溝通的橋梁,從今日做起,今日含苞待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開絢麗的花朵。
[1] 杜玉祥,趙繼超,馬曉燕。數學差生的性格特征研究《數學教育學報》。2001.2 P11-12。
[2] 程亞煥。數學教學觀與數學差生《數學教育學報》。2001.1 P31。
[3] 沈云霞。《中學數學教學理論與實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 P12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