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在物理教學中滲透德育
林家胡
摘要 傳統的政治課、德育課,很多學生感到乏味,以至于德育收效不顯著。 事實證明,將德育融于其他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 物理教學 滲透 德育
傳統的政治課、德育課,很多學生感到乏味、枯燥,以至于德育收效不顯著。
事實證明,將德育融于其他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本人將結合教學實踐,就德育在物理教學中的滲透,談談自己的一些拙見。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內容
物理知識中本身隱含著重要的德育內容,其中包括愛國主義教育、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教育,以及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德育品質等方面的教育。教師要精心研究教材,將它們挖掘出來,并與物理知識的學習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以便寓德育于智育之中,這就要求我們首先要有教書育人的新觀念,在備課的過程中將德育內容和物理知識融會貫通,并且在授課中要自然貼切,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決不能生搬硬套,牽強附會。
二、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是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情感,這種情感產生的凝聚力可把全體人民團結起來,使之對祖國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無限關注,對黨和人民的事業無限忠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謳歌新中國成立后,物理學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激起學生熱愛祖國的真情。比如在“人造地球衛星”的教學中,介紹我國的“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發射及偉大意義,以及我國目前處于先進行列的火箭技術,中國人自己研究的人造地球衛星和實驗通訊衛星發射成功讓世人矚目。在“裂變各聚變”的教學中,介紹中國的“導彈之父”錢學森,為了祖國的科技發展,毅然放棄國外優越的生活條件回國工作。“兩彈元勛”鄧稼先在建國初期,也毅然放棄了美國優越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懷著滿腔的愛國熱情和報國志向回國投身建設,參加和組織我國的核武器研究,為了祖國的強大,鄧稼先數十年努力奮斗,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中國人自己研制的原子彈、氫彈爆炸成功,讓世人震驚。又如在“超重和失重”的教學時,教師可例舉美籍華人王贛俊博士的事例,并介紹他的書《你能我也能》給學生做課外讀物,使學生愛國主義思想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以此類實例,使學生了解我國現代科技飛速發展的狀況,不斷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看到祖國在飛速前進,立志為祖國騰飛而努力學習。這樣既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
三、聯系學生思想實際,加強思想品德教育脫離學生實際的教學是沒有成效的,在多元化社會中成長的學生,在思想上不可避免會有這樣或那樣的一些誤區,比如趕時髦、自私自利等不好的思想傾向,丟棄了艱苦樸素、助人為樂的優良品德。在物理教學中,我注意結合教材內容對學生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如在牛頓第三定律“一對相互作用力”時,我引用陶行之的一段話“你打我,我打你,借別人的人打自己;你罵我,我罵你,借別人的嘴罵自己”來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教育,教育學生不打人,,不罵人,學會與人相處、互相幫助。同時還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思想實際自談,教師實時引導。通過這種方式,既挖掘了課文的主旨,又利于學生思想水平的提高。在“噪聲”的教學活動中教育學生“一個有修養的現代人應時刻警惕自己會成為令人厭惡的噪聲來源”。又如在“音調、響度和音色”的教學中利用課文中內容:同一個人的音色會隨年齡的增長,以及飲食、起居、健康、訓練等因素而變化,介紹我國許多著名歌唱家,數十年如一日,每天堅持練嗓子,雖年過花甲卻還能保持年輕時那樣優美動聽的音色,意在勉勵學生每做一件事都要持之以恒,要不畏嚴寒酷暑、刻苦學習。
人類的科學史是一部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奮斗史,每一重大的科學發現,都浸透著科學家辛勤的汗水,顯示著科學家一絲不茍、嚴謹求實、百折不撓、敢干創新的優良品質。教師可適當利用這些素材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例如在教學“電磁感應”后,老師可深有感觸地說:法拉第研究“電磁感應現象”整整用了十年時間,而跟他同時期開始研究的許多著名的科學家,由于種種原因中途放棄了,都沒有取得成功,只有法拉第孜孜不倦的執著地追求,終于在一個看似偶然的機會完成了這重大的科學發現,實現了他多年的夢想,正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但機會只會賜給那些有準備的頭腦,成功永遠屬于勤奮的人。法拉第對社會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人民給予他崇高的地位和榮譽,但他并不看重這些,他出身貧寒,成名后仍然熱愛貧苦人民,還發起專門向青少年普及科學的知識講座,自己堅持講了19年。勉勵學生發揚這種崇高的優良品質,鼓勵學生發奮學習,敢于質疑,大膽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