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設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探究
王淑貞
生活化情境,就是教師利用生活中的真實現象,應用多種技術創設能激發學生問題意識和探究欲望的教學環境。物理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的物理情境……”既然物理來源于生活,那么我們的物理教學就應該將課堂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提高學生應用物理知識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使學生感到物理就在生活中,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增強學生學習的內動力,促使學生圍繞自己身邊的問題展開探究,提高學生應用物理知識的能力。
1 用新理念創設生活化情境問題
新的物理課程標準和物理新教材竭力尋找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實例,讓物理從生活中走來,有目的地將物理問題提煉出來,再將物理知識回歸生活,既能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物理,增強學生生活中的物理意識,又有利于發掘每個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在新課改的背景下用新的理念去創設新穎有趣的生活化情景,更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
例如學習了熱學知識后,提出這樣的問題(1)燒水的鋁壺壺底有凸凹不平的同心圓,這些同心圓圈起什么作用?(2)油炸食品時,油鍋中滴入水滴會發生爆裂,并把熱油濺起;沸水中滴入油滴卻沒有類似的現象。這是為什么?(3)夏天,自來水管上常有水珠,這是為什么?(4)為什么許多電冰箱的后背都涂成黑色?
2 用“趣.疑”手段引發學生的求知欲
教師要善于尋找生活中的物理因素,創設有"趣"的生活化情境造成良好的心理態勢和思維環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趣味十足地積極開動腦筋去思索,去探究。另外"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創設有"疑"的生活化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讓學生把生活體驗同物理知識結合起來,并且上升為理性認識。
例如,在對“大氣的壓強”的教學中,除了做一些演示實驗之外,我們,還應引導學生到生活中去找原型,說出證明大氣壓存在的有關生活事例學生們經過回憶可以列舉出大量事例中僅與“吸盤”有關的常見事例就有:(1)帶有塑料吸盤的玻璃茶幾,能把桌架和桌面緊緊吸附在一起,甚至只抬桌面就能把桌架帶起來。(2)疏通下水道用的橡皮吸盤,擠壓出空氣后,需要用很大力氣才能向上提起。(3)把帶有掛鉤的塑料吸盤按在玻璃上,能掛很重的衣服而不掉下來。又如在演示水是熱的不良導體的實驗中,在原來裝水的試管底部放一條小魚,然后用酒精燈對試管的上部的水加熱,當上部水已沸騰了,下部水中的小魚卻安然無恙。這些事例既配合補充了教材上的內容,又調動了學習探究的欲望。
3 用開放性的課堂討論去解決生活問題
把物理知識與生活、學習、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收集資料,動手操作。合作討論等活動,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從而提高他們利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在研究杠桿平衡條件中讓學生親自用實際的秤,用兩個不同的秤砣去稱同一個物理的質量,結果是秤砣小的稱出的質量大。生活中的小販就是用這種方法來牟取黑心錢的。這樣使學生始終處于主動的學習情景中,并能有效的指導學生的合作探究學習,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再如學習熱學有關內容及大氣壓后,提出問題:有人想買一個腌菜的壇子,要求密閉性良好, 怎樣才能快速選出一個不漏氣的壇子? 有位同學講了他的最佳選擇辦法:先在壇子口的水槽中加上水,然后將一張點燃的紙丟進壇中,稍等一會兒蓋上壇子蓋,若槽中的水能被吸進壇子里面,說明壇子不漏氣,否則壇子漏氣,并談了他的選擇原理。 全班學生看了他的演示都懂得了其中的原理。
總之,在我們的物理教學中要落實新課標,體現物理教學的課改理念——“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培養學生見物思理的學習意識,教師就必須把課堂放開,讓學生動起來,在課堂上要選取生活中常見的實例和器材,真正體現 “物理就在我身邊"。把物理教學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相聯系,把物理問題與生活情境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