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初中物理新課程教學
郭建平
一、 把握好物理新課程標準和教材的變化是順利實施課改的關鍵
1. 新課程標準的變化與特點
新課程標準符合時代的要求,也符合江澤民提出的“培養有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人才要求”。新課程標準分四大部分,與以前的九年全日制初級中學物理大綱相比,更加完善,更體現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精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 新課程標準注重知識與技能,更強調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并增強了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
② 新課程標準的內容化繁為簡,化細為粗,為教師教學提供更廣闊的自由度和發揮空間。如“摩擦力”這節,舊大綱要求的知識點有:知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知道滾動摩擦,知道摩擦在實際生活中的意義。而新課程標準對這節課的要求是通過日常事例或實驗,了解摩擦力。
③ 教法改變,以往教學主要采取教師講授式學習, 學習的內容由教材或教師以定論的方式呈現,學生被動接受和記憶,新課程標準要求課堂教學要充分發動學生的主動性,強調在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中實施自主、探究、合作式學習。
④ 新課程標準注重全體學生的發展,改變學科本位的觀念,學科之間整合性加強。比如在“聲音的產生與傳播”一節可以與音樂知識相結合。
⑤ 新課程標準實用性增強,社會實踐活動增多,有利于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2. 新教材的變化與特點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與廣東教育出版社聯合出版的新教材具有以下特點:
① 淡化知識結構的系統性,突出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特征,對于還沒系統學到但又必須用的知識以“加油站”的方式提出,讓學生作為工具使用。
② 圖文并茂,彩圖多,符合8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興趣,學生喜歡閱讀,如第一章《走進物理世界》共有33幅圖片。
③ 教材充分體現課程標準培養學生自主性、探究性學習的精神,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及創新精神,各章節需要探究的物理實驗和物理規律只給出實驗方法,不給出實驗的結論。如阿基米德原理這樣重要的內容,都由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己總結得出。
④ 新教材突出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充分體現STS(科學、技術、社會)教育,眾多的事例、圖片來源于生活,如:摩擦力這節中溜冰鞋、磁懸浮列車;浮力一節中的人在死海中漂浮的圖片都來源于生活,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⑤ 新教材比較重視學生的交流與合作,培養學生團體協作精神。較多的章節都有交流與討論。
⑥ 新教材中眾多的猜想與假設,留給學生質疑空間,為課后的自主性學習打下好的基礎。
⑦ 新教材沒有章末習題,節后練習也大大減少,特別涉及計算方面的習題大大減少,卻增強了實踐活動和小論文寫作。
二、 教師應加快步伐轉變觀念,轉變教學方式適應新課程需要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師要審時度勢轉變教育觀念,利用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他們探究的精神。在教學方式上要改變以往那種應試教育的思想和“從一而終”的教法。努力創新,充分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教師在課堂上應起引導者、組織者、參與者的作用,教師的教學行為都要為了學生的發展,并一切應服務于學生的發展。
我在上摩擦力這一節課時采取以下方法體現課改精神。
創設情景:根據現有條件盡可能將現代技術、信息技術滲透于物理教學之中,使課堂教學能生動活潑。這節課我先采用多媒體創設情景,播放人和馬駒在冰面上滑倒的flash動畫;然后在擰緊的瓶蓋上涂上潤滑油,讓班上力氣較大的學生擰開(學生不容易擰開);再用細線拴住重物,讓學生不打繩結,而將重物掛在木棍上。學生從這些實踐活動中發現問題,然后提出問題,為什么人在冰面上易滑倒?為什么涂上潤滑油的瓶蓋不容易打開?為什么拴有重物的繩子在木棍上繞幾圈就能掛住,激發出學生的學習激情。
突出重點:重點放在科學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讓學生大膽猜想,摩擦力可能跟什么因素有關,學生有的說與速度有關,有的說與面積有關,有的說與重力有關,有的說與質量有關,有的說與運動方式有關,有的說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在課堂上根據8年級學生特點讓學生研究其中兩個猜想:壓力大小和接觸面積粗糙程度因素與滑動摩擦力大小的關系。教師給出實驗器材,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出實驗方案,選幾組在全班交流,修正實驗方案,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究自己得出結論,培養他們自主探究問問題的能力。
強調應用:學生得出結論后,提出問題,你們認為有摩擦力好?還是沒有摩擦力好?根據學生回答,將學生分為正反兩方(正方:有摩擦力好,反方:沒有摩擦力好),進行辯論,舉例說明自己觀點,讓學生在辯論中明白要以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一分為二分析問題,摩擦力既有利,又有弊。學生通過討論就會明白增大、減小摩擦力的方法,再通過播放有關的多媒體素材,學生就能很輕松說出怎樣增大、減小摩擦力。
重視實踐活動:根據《今日說法》的一條消息給學生這樣一個課題,京沈高速公路長城八達嶺段有坡度且轉彎,常出車禍,假若你是一名建筑工程師,請用你學過的物理知識提出解決方案。學生非常感興趣,紛紛舉手發表意見,有的學生說建一個警示牌,有的學生說把路修直,有的學生說在水泥路上刻上一道道橫線增大粗糙程度,只要言之有理教師都給予充分肯定。對有能力的同學可提供工程師們己提出的解決方案,并指導他們撰寫科技小論文。
三、 教師以鼓勵式的教學評價語言促進學生主動參與以前課堂上回答問題,老師對學生的評價往往是較直接的肯定與否定,如“回答得好”“不錯”“不對”等。而新課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要求老師評價語言多樣化,能激發學生探索的熱情。現在教師在評價時多用“你的想法有新意”“你的見解有獨到之處”“你還有什么新設想”。即使學生回答錯了也要給予鼓勵:“你考慮到這方面因素,你再想想有無另外的因素影響呢”,不傷學生自尊心,他們容易接受。
學生也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漸能發表自己的看法,他們常常這樣說:“我覺得”、“我認為”、“我看”、“我想要”、“我發現”。課改實施一段時間以來,學生普遍反映較好,他們喜歡這樣的授課方式。
四、 新教材實施中應注意的問題是,由于學生學習基礎肯定存在一定差異,教師在問題設計時要分層次,讓不同能力的學生都能廣泛參與,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新教材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式學習,但有些學生特別是我們農村學生家中幾乎沒有什么書籍、雜志,惟一的信息來源就是電視機,找資料難且又無目的性,這就要求教師在現有條件下加大備課量,多找一些與實際聯系緊密相關的材料,才能在探究性教學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目前我市絕大部分農村中學都開通了現代遠程衛星接收站,互聯網寬帶服務己普及到了鄉鎮,收集有關課程的素材己不是難事。
物理課要特別注重學生質疑能力和用科學方法探究事物能力的培養。物理還需要一定數學模型,深入探究物理問題往往都需要數學作幫手,我認為不能過分淡化數學在物理中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