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高中物理教學實踐之我見
宋艷軍
長期以來,農村高中教育圍著高考試卷轉,“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為追求高考成績和升學率不惜加班加點,課堂教學基本上是單向灌輸式的教學,嚴重阻礙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及學生素質的提高。近年來,高考命題立意改革,轉變和提升了人才的培養模式、教師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模式、學校的管理模式,以及對學校、教師、學生三者評價模式的全方位變革。
課程改革對物理課程和教學改革提出了新課題,如何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實現低負擔、高效益?特別是在農村高中,物理教學如何既能減輕學生負擔,又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需要廣大物理教學工作者從觀念、內容、方法、手段、形式等多方位、多層次進行實踐與研究。本文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三點體會:
一、樹立教育新理念,調整培養目標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教育理念的變革是課程改革全面推進和發展的先導,教師只有學習和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才可能貫徹和實施新的課程。根據以人為本的教育內涵,可發現利用物理課堂和物理教學去培養創新性人才已刻不容緩,這就要求對傳統物理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積極設計新穎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創造師生互教互學的良好學習氛圍,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在教學中結合課程的選擇性、教學內容的時代性,建立寬容的課堂氣氛,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保護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更新教學理念,加強教材與生活實際的聯系,用新的科學知識充實教學內容、改進教學,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提高思考能力;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使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科學素質,以利于提高全體公民的科學素質。
怎樣使學生從解題的“熟練技工”轉變為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這是每一位高中物理教師都必須面對、必須思考、必須解決的問題。在物理教學改革發展過程中,要讓學生理解基本的物理概念,并應用其去解釋自然現象,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物理探究技能,并應用其解決實際問題,以便和社會生產及生活實踐接軌;培養學生良好的物理學習興趣,發掘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自身的發展,增強其繼續學習的信心,逐步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品質,實現終身教育。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人文情感培養,促進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充分發展,以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人格,使學生真正成為社會的棟梁。
二、革新教學新理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靈活駕馭教材,創造性開發教材資源,使教學方式多樣化,為學生提供寬松的、愉快的學習環境,是進行課程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和難點。 在農村高中,物理教學如何在設計上實現以人為本,發揮學生個性特長,培養不同方面的技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值得每一位物理教師去探究。在教學實踐中,根據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對學生認知背景的了解,聯系所教班級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社會生活實際,利用本地本校本班資源,把課程標準中的目標、理念和要求與教科書中的內容、教學方法轉化成符合自己特點的教學設計,綜合考慮和確立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培養目標,關注總的課程目標和新課標內容與每節課的課程目標之間的聯系,同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設置新穎教學情景,巧妙切入課堂,精選典型的、有創造性的示例,點撥解題思路,傳授解決問題的方法技巧,既要注重知識技能等的傳授,又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模擬過程、體會科學經驗的獲得,在確定教學目標的過程中,要注重對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確立。
課程改革要求教師積極探索和實踐不同的教學方式。理論聯系實際,是真正學好物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最有效途徑。設計一些值得思考、探究的問題,誘導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釋物理現象、分析和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展示物理概念和規律及其中的科學思想和方法,注重學生的探究活動,加強對學生理性探究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訓練學生的學習科學方法及科學思維,培養質疑精神和提出科學問題的能力,使學生了解科學問題是如何提出的,它的自然原型和理想模型是什么,問題是如何解決的,相應的概念和定律是如何萌生、提煉和發展的,從而達到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對科學方法的體會,更好地理解物理規律的本質和內涵,樹立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培養學生審美觀。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而在于喚醒、激勵和鼓舞。”
三、更新課堂新理念,凸顯人本內涵
教學是一個極具創造性的過程。在班級授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學既要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又要承認學生的個別差異,靈活采用多種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因材施教。在總的教學要求前提下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把握適合自己學生的教學難度和深度,根據學生學習的能力傾向和學習興趣,創設一個和諧的學習環境,注意基礎性,兼顧差異性,以人為本,讓各類學生都學有所得,讓不同能力的學生走在不同的臺階上自己去完成知識的內化,踐行“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核心理念。靈活使用教材教,以鮮活的知識、生動的史料、圖文并茂的圖片不斷給學生以新鮮感,增強學生與教材的親切感,保持對科學、自然界的探索興趣,從而展現物理知識的豐富內涵和魅力,積極促使學生體驗物理概念的建立過程和科學家探究物理規律的過程,促使學生思維多層次的展開,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感,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更大幅度的發展;同時關注物理知識的教育價值和育人功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展學生的個性,在學生可接受的條件下體會科學的人文內涵和文化內涵,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人格的完美化。
總之,通過教學改革實踐,可以深深體會到:教育理念變革影響著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教師只有不斷地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才能真正地實現以人為本的創新教學。實踐表明:在多種教學方式的教學環境下,學生可以獲得不同的認知方式和學習體驗,培養不同方面的技能;形成濃厚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形成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學習態度與行為;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在教學中摒棄題海戰術、死記硬背的教育方法,可以引導學生從被動的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從而最大限度提高教學效率,滿足教學要求,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發展,以培養適應時代要求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