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課堂研究教學
魯勝強
新課標闡明了科學探究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又是重要的教學方法之一。探究教學是把科學探究引入到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向導,通過模擬親歷科學家那樣的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既學到科學知識,又培養科學探究能力,同時增加對科學學習的理解。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初中物理探究教學的體會。
一、誘發探究興趣
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灌輸,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科學始于問題,問題源于發現,發現源于情境。學生的思維活動和求知欲望經常是從“問題”開始的。教師要充分利用課本插圖、社會、學生身邊的生活、文字說明,用幽默的語言藝術,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領略自然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教師還可通過創設教學問題情境,如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生產實際,講述與課題有關的自然、生活中的一些奇、新的現象,通過一個小故事、出示一張圖片、演示一個實驗、放一段錄像等方法生動地再現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物理現象。組織引導學生從多角度觀察、發現問題,并提出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問題,使學生處于一種“心求通而未達,欲言而未能”的狀態,學生不能單純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習慣方法去解決,形成學生認知沖突,造成憤悱的心理狀態,從而使學生產生強烈的興趣與學習動機去探究,尋求問題的答案。
二、引導探究學習
課堂探究教學是以問題為導向,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運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實踐活動,學生處于主體地位,教師起引導作用。學生帶著興趣需要直接與周圍事物和現象對話,直接與教師對話,提問是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的最直接的手段。問題的設置是一項創造性的勞動,同一問題有不同的問法,不同問題、不同的問法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教師引導探究學習的問題應與教學目標、重點緊密相連;問題明確、集中、有層次、有啟發性,能引起學生有效思考;問題間有密切聯系;難易適中,讓學生“跳著能摘到果子”。
如 “浮力”教學,來自生活中的經驗往往成為學生思維的障礙,學生常誤認為浮力跟物體的質量、體積、密度有關,跟物體浸入液體中的深度,跟物體的運動狀態、空實心以及物體形狀有關,跟液體的密度有關等等。為了使學生建立正確的概念,首先通過多媒體引入海底世界的精彩片段,提出問題,為什么有時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萬噸巨掄,而有時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鐵片?一艘船從海里駛向河里,浮力什么變化?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關?演示實驗時用彈簧秤分別掛起同體積的鐵塊和鋁塊浸入水中,大家觀察彈簧秤示數,并提問說明什么?要想說明物體的體積跟浮力無關應該設計什么實驗?要想說明上述提出的其他觀點又應該設計哪些實驗?正是這樣一層一層的循序漸進,學生在實驗的問題設計中得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在實驗的設計中提高了探究能力,從而使物理的實驗教學得到了升華。 三、指導探究方法
科學的方法是行動的指南。教師不能僅僅停留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層次上,更應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指導,引導學生了解物理知識形成的過程,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教師要以問題為紐帶,及時引導和指導學生從直觀現象加問號的問題轉化為要探究的科學問題;適時引導學生回憶與問題有關的現象,把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要探索的內容聯系在一起,區分有關因素和無關因素,對問題提出初步的猜想與假設;通過討論,選擇設計出最佳實驗方法(對比、控制變量、實驗等方法);指導學生進行,并且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及時準確地收集實驗數據;學生在探究實驗的過程中會出現各種現象及數據,對數據進行分析、比較、概括后得出結論,并驗證自己的猜想和假設;指導學生反思自己的探究過程、思路、方法、步驟、結果處理等,檢查是否有錯誤和疏漏,從而對探究活動的可靠性進行評估。科學探究包括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合作與交流等七個要素。探究的教與學是通過內容的操作來體現的,探究活動的組織形式是根據內容來確定,根據不同的內容,采用不同的探究方式,探究過程可包含幾個或全部要素。
四、在強調探究式教學的同時,要注意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
事實上,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每種教學方式各有長處和短處,運用得好都會發揮其他教學方法不能代替的特殊功效,運用不好也都會產生這樣那樣的問題。如教師擅長講授,講述得好,也可以生動地向學生傳達大量的有用信息;運用不好的話,授課會很沉悶,讓人昏昏欲睡。探究式教學能啟發和鍛煉學生的思維,但運用不好,也可能使課堂討論變得雜亂無章,離題萬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探究式教學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如果所有的內容都用探究的教學方法,不僅教學時間不允許,也不符合教育的經濟性原則。總體說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應該彼此取長補短,互相促進,不可偏廢。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當前的重要任務是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傳授知識、激發興趣和提高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課程改革的關鍵是充分調動主體——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愛學、樂學、會學。作為主導的教師,在整個物理教學過程中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導學生的學法有機統一起來,同步進行,實現教學的優化,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