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物理成績下降的原因及對策
蔣忠明
在多年的教學中,發現一些學生總感覺高中物理難學,對物理不感興趣,這樣就導致了物理考試成績較差,表現較為明顯的是高一學生。當然有部分學生經過努力,調整心態,改進學習方法,逐漸適應了高中物理教學,成績逐漸上升,而大多數學生成績很難提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經過仔細觀察,具體表現如下:
一、物理成績下降的原因
一是沒有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
這些學生還在回憶初中生活或體味成功的喜悅,沒有很快融入新集體,進入高中的學習狀態。他們在初中,尤其是初三時,已經把學習的弓拉得很滿,現在有一種疲倦的感覺,他們正在愣神,思想松懈。等到其中考試成績出來了,才意識到自己落后了,需要趕緊努力,可是,要把成績趕上去,還需要一段時間。有些同學把初中的那一套思想移植到了高中來。他們認為自己在初一、初二時并沒有用功學習,只是在初三臨考時才發奮了一兩個月就輕而易舉地考上了高中,而且有的可能還是重點中學里的重點班,因而認為讀高中也不過如此,高一、高二根本就用不著那么用功,只要等到高三臨考時再發奮一兩個月,也一樣會考上理想的大學的。因此,往往表現為第一學期的學習成績不理想。
二是學習方式不適應。
初中學生絕大多數都是被動學習,而高中學生則需要主動學習,需要自主學習。許多初中生,沒有養成自覺主動的學習習慣,尤其是沒有學會自主式學習,學習習慣因依賴心理而滯后。初中生在學習上的依賴心理是很明顯的。就物理而言,由于初中物理內容少,問題簡單,課堂上規律概念含義講述少,講解例題和練習多,課后學生只要“背背概念、背背公式,考試就OK了”,養成了“教師講什么,學生聽什么;考試考什么,學生練什么;學生緊跟教師轉”的學習習慣。課前不預習,課后不復習,不會讀書思考,只能死記硬背。
而高中物理內容多,難度大,課堂密度高,各部分知識相關聯,有的學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對待高中的物理學習,結果是“學了一大堆公式,雖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來,就不知從何下手”,還有學生說“因為沒有養成預習的習慣,所以每次上物理課,都覺得聽不大明白,這道題還沒懂,老師又開始講下道題”,“由于每堂課容量很大,知識很多,而又沒預習,因此上課時只是光記筆記,不能跟著老師的思路走,不能及時地理解老師講的內容”,使學生感到物理深奧難懂,從心理上造成了對物理的恐懼。
三是學生數學知識和數學解題能力不適應高中物理教學要求。
高中物理對學生運用數學分析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在教學內容上更多地涉及到數學知識:
1.物理規律的數學表達式明顯加多加深。如:勻加速直線運動公式常用的就有10個,每個公式涉及到四個物理量,其中三個為矢量,并且各公式有不同的適用范圍,學生在解題時常常感到無所適從。
2.用圖像表達物理規律、描述物理過程。
3.矢量進入物理規律的表達式。這是學生進入高中首先遇到的三大難點之一。從標量到矢量是學生對自然界量的認識在質上的一次大飛躍。對于已接觸了十幾年標量的學生,這個跨度非常大,l+l=2,1-1=0,- 2<1,“天經地義”,現在突然變了,兩個大小為1的矢量和可能等于0,而兩個大小為1的矢量差反而可能等于2,-2m/s的速度比lm/s大……學生難以接受。并且在應用數學工具解決問題的教學要求上對高中學生也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要能根據具體物理問題列出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式,進行推導和求解,并根據結果作出物理結論;要求學會運用幾何圖形和函數圖像表述、分析、處理問題。
初中學生升入高一時,無論在掌握的數學知識量上還是對已學數學知識應用的熟練程度上都達不到高中物理所需。例如:在運動學中用v-t圖像的斜率求加速度,而此時學生還沒有學過斜率概念;在運動和力的合成與分解中要用到三角函數知識,而學生卻只學過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函數定義,一般三角函數定義和最簡單的三角公式都還沒有學,學科知識之間的不銜接也增大了高一物理學習的難度。
四是心理上、感覺上的因素在起作用。
一所高中的學生來自多所初中,原來的尖子,現在不可能都是尖子,就像參加運動會一樣,在省里第一,到國家可能沒有取上名次,到世界就更別提了。因此,某些學生成績的相對下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從初中到高中,學習的難度系數不一樣了,在小學可以得雙百,在初中得雙百就難了,到高中就更難。從初中到高中,環境變化也導致個別學生不適應。有些學生整體素質不是很高,尤其是處理師生關系、同學關系,能力還不夠強,心理上的自我調適能力較差,到了新的環境,經常因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而焦慮,造成精力流失,這些學生需要過一段時間才能適應這個新環境。也有個別學生因為一點點挫折而喪失了對未來的信心。
針對學生的這些現象,如何提高學生的成績?我認為首先要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學的銜接,然后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如下措施:
二、物理成績下降的對策
1.高一物理教師要重視教材與教法研究
根據教育心理學理論:“當新知識與原有知識存在著較大度或是形成拐點時,當學生對知識的接受需要增加思維加工的梯度時,就會形成教學難點。所以要求教師對教材理解深刻,對學生的原有知識和思維水平了解清楚,在會形成教學難點之處,把信息傳遞過程延長,中間要增設驛站,使學生分步達到目標;并在中途經過思維加工,使部分新知識先與原有知識結合,變為再接受另一部分新知識的舊知識,從而使難點得以緩解。”所以,高一物理教師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學方法和教材結構,知道初中學生學過哪些知識、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獲取這些知識的途徑,在此基礎上根據高中物理教材和學生狀況分析、研究高一教學難點,設置合理的教學層次,實施適當的教學方法,降低“臺階”,保護學生物理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樹立起學好物理的信心。
2.教學中要堅持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的原則
正如高中物理教學大綱所指出的,教學中“應注意循序漸進,知識要逐步擴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一教學應以初中知識為教學的“生長點”逐步擴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現要難易適當,要根據學生知識的逐漸積累和能力的不斷提高,讓教學內容在不同階段重復出現,逐漸擴大范圍、加深深度。例如,“受力分析”是學生進入高一后,物理學習中遇到的第一個難點。在初中,為了適應初中學生思維特點(主要是形象思維),使學生易于接受,是從日常生活實例引出力的概念,從力的作用效果進行物體受力分析的,不涉及力的產生原因。根據學生的認知基礎,高一在講過三種基本力的性質后,講授受力分析方法時,只講隔離法和根據力的產生條件分析簡單問題中單個物體所受力;在講完牛頓第二定律后,作為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再講根據物體運動狀態和牛頓第二定律分析單個物體所受力;在講連接體問題時,介紹以整體為研究對象進行受力分析的思路。這樣從較低的層次開始,經過三次重復,逐步提高,使學生較好地掌握了物體的受力分析思路與分析方法。
3.講清講透物理概念和規律,使學生掌握完整的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的物理思維能力
培養能力是物理教學的落腳點。能力是在獲得和運用知識的過程中逐步培養起來的。在銜接教學中,首先要加強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的教學。要重視概念和規律的建立過程,使學生知道它們的由來,對每一個概念要弄清其內涵和外延、來龍去脈。講授物理規律要使學生掌握物理規律的表達形式,明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義和單位、規律的適用條件及注意事項。要了解概念、規律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如運動學中速度的變化量和變化率,力與速度、加速度的關系等,通過聯系、對比,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通過概念的形成、規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科學的語言表達能力。 4.要重視物理思想的建立與物理方法的訓練
物理思想的建立與物理方法訓練的重要途徑是講解物理習題。講解習題要注意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的指導,有計劃地逐步提高學生分析、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講解習題時,要把重點放在物理過程的分析,并把物理過程圖景化,讓學生建立正確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過程。物理習題做示意圖是將抽象變形象、抽象變具體,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從高一一開始就應訓練學生作示意圖的能力,如運動學習題要求學生畫運動過程示意圖、動力學習題要求學生畫物體受力與運動過程示意圖等等,并且要求學生審題時一邊讀題一邊畫圖,養成習慣。
5.要加強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指出:“教育的本旨原來如此,養成能力,養成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也是培養學生能力、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保證。
(1)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首先是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與能力。
獨立思考是學好知識的前提。學習物理要重在理解,只是教師講解,而學生沒有經過獨立思考,就不可能很好地消化所學知識,不可能真正想清其中的道理并掌握它,獨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識的必要條件。在高一階段首先要求學生獨立完成作業,獨立鉆研教材,課堂教學中要盡量多地給予學生自己思考、討論、分析的時間與機會,使他們逐步學會思考。
(2)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其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
閱讀是提高自學能力的重要途徑,在高一階段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應從指導閱讀教材入手,使他們學會抓住課文中心,能提出問題并設法解決。閱讀物理教材不能一掃而過,而應潛心研讀,邊讀邊思考,挖掘提煉,對重要內容反復推敲,對重要概念和規律要在理解的基礎上熟練記憶,養成遇到問題能夠獨立思考以及閱讀教材、查閱有關書籍和資料的習慣。
(3)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
(4)強調科學記憶,反對死記硬背。
解決物理問題就是運用記憶的物理知識去分析、綜合、推理的過程,“解決問題的能力取決于個人所獲得的知識的多少及其性質和組織結構”。現在學生不重視知識的記憶,或是什么都不記,或是死記硬背,許多學生到了高三才發現高一、高二時學的知識沒有記憶造成的困難。所以,從高一開始就要要求學生重視記憶,尤其是對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的記憶,要引導學生科學的記憶。準確的記憶是正確應用的基礎,理解是物理記憶的關鍵,對比聯系是記憶的有效方法,將所學知識與該知識應用的條件結合起來,形成條件化記憶,才能有效地用來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要指導學生深入理解概念和規律的物理意義,明確其本質,在此基礎上,將易混的概念和規律放在一起加以比較,找出區別和聯系,再行記憶。當掌握了一定量的知識后,要進行整理,把零散的孤立的知識聯系起來,形成一定的知識結構,形成一定的物理思維過程。“只有組織有序的知識才能在需要應用時成功地提取和檢索。”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要不斷總結、不斷創新,學生的成績是會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