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新時期高校統計教育創新的幾點思考
朱宇兵
論文關鍵詞:高校;統計教育;創新
論文摘要:統計教育創新是高校教育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形勢下高校統計教育如何改革創新,以適應社會主義統計事業發展的目標要求已成為高校教育創新的一大熱點。文章以此為出發點,分析高校統計教育的現狀,結合統計學科的專業特性,從統計教育觀念的創新、統計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統計教師素質提升的創新以及統計教育評價的創新等方面對這一問題作了初步探討。
統計教育創新和統計實踐創新一直是統計工作的兩個主旋律,毫無置疑,前者是后者順利推進的先決條件。我們知道,創新的基礎源于教育,那么,在市場經濟和知識經濟的雙重背景下,怎樣科學認識統計教育的瓶頸,以達到統計教育創新的目的,已成為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高校作為創新的主陣地,如何根據復雜多變的客觀情況,并對現代統計教育的新要求做出有效回應,也勢必成為高校教育創新的一大挑戰。因此,從高校視角對統計教育創新的命題進行系統、深入的思考理應是題中應有之義。新時期的高校統計教育創新至少應涵蓋以下幾條路徑。
一、統計教育觀念的創新
統計教育觀念標志著對統計教育的認識程度。長期以來,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高校的統計教育大多停留在或主要關注統計理論的探究,然而,單一的統計教育觀念很難與應用統計有效結合,所培養的統計人才常常難以適應社會的統計需求。要深化對統計教育的認識,就需要不斷轉變、創新統計教育觀念。
樹立市場意識和具備國際視野的統一。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始終伴隨著市場這個主元素,高校培養人才的目標必定要以社會及市場需求為導向。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以“大統計”教育觀念來培養學生,不僅要設置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教學計劃和內容,還應該使學生在學期間逐步掌握經濟統計工作的基本技能。此外,正由于知識經濟和信息社會對統計人才不斷提出新要求,尤其是統計人才的國際化標準越來越凸顯,這給高校統計教育目標與培養計劃又帶來了新的挑戰。所以,現代高校統計教育的目標,必須是要以市場化意識為基礎,以國際化標準為指引,培養精通統計、學科博識,理論與實踐兼備的高素質統計人才。
張揚學生個性發展和實踐能力的統一。高校統計教育的對象和主體是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及其個性發展,不僅符合教育的共性目的,也是統計教育可能創新的前提和基礎,因為具備個性是推動創新的必然要素。從這點看來,就需要我們在統計教育過程中注重承認學生差異,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并不斷把統計文化內化成學生的專業素養。當然,學生統計素養的形成始終離不開實踐的錘煉,這不但是基于統計學社會性及實踐性很強的特點,更是由于客觀因素瞬息萬變的動態發展規律所致。因此,一方面要讓學生深入社會、了解市場,提高分析和解決統計問題的能力;其次要樹立動態變化的理念,從而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和方法,以變應變,從培養學生個性發展的實踐過程中激發其統計精神,提升其統計素質。
二、統計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從重要性上看,統計人才培養模式是高校統計教育的核心已毫無疑問。如前所述,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不斷對統計人才培養與統計人才素質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然而,現行的高校統計教育模式已很難適應新經濟發展的需要,[1]如統計學科專業定位不清,統計教材內容、統計方法及手段滯后,統計教學過程單一等。對此,高校統計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及創新勢在必行。
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為統計教育目標。統計教育目標是統計人才培養模式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從現狀來看,我們培養的統計人才質量離現代化統計事業的目標要求還有較大的差距,其中,統計教育目標是否清晰完善具有很大影響。那么,怎樣較為全面地理解或詮釋統計教育目標?如果從宏觀層面來說,統計教育發展的總目標是把統計干部隊伍打造成一支具有高度政治覺悟、合理文化結構、掌握現代科學知識、法律知識和業務技能的復合型人才群體。[2]從微觀層面來說,就是要培養學生的統計專業素養。一方面是要培養學生的統計職業道德觀,提高統計服務意識;另一方面是使學生掌握扎實的統計知識和技能,并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的統計實踐能力和統計創新能力。
統計教材的創新。統計教材的創新事關統計創新人才培養的質量,其對發展我國統計教育事業及提高統計水平有著重要的意義。新時期高校的統計教材創新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普適性,統計教材要適合學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使學生獲取統計基本知識的同時,形成良好的統計思維和統計意識;時代性,統計教材的體系、內容及架構應不斷創新,特別要注意體現時代性和前沿性;網絡性,信息時代需要重視網上教材的建設,這本身是統計教材創新的基本點,編寫教材時應與計算機應用有機結合,如引入CAI軟件等。
統計課程設置的創新。目前高校的統計專業課程設置存在較多弊端:培養專業單一、獨立,各門課程自成體系,適應性較差;統計應用課程嚴重缺乏。基于這樣的現狀,應努力破除課程的界限與框架,促使學科間的融通,實現跨學科的創新課程體系。如在教授學生統計專業基本知識的同時,開設經濟學、管理學、貨幣銀行學、貿易學、計算機等經濟理論課程和概率統計、抽樣技術、多變量分析預測等統計應用課程,不斷拓寬統計理論的知識面;增大統計實踐課程的比例,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真正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統計教育手段和方法的創新。如果說上述幾點是統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客觀要素的話,那么統計教育手段及方法的創新應是其構成的主觀因素。這個問題主要涉及到怎樣激發學生學習統計學的興趣與如何取得較好的統計教學效果,二者在內涵上是有機統一的。對此可以從幾個角度予以思考:以啟發互動開啟學生思維。在啟發式教學和互動式教學中開拓學生發散思維,培養其獨立思考和創造性的思維能力;以案例教學提升興趣。通過搜集較好的統計案例,使老師教授與學生自我分析相結合,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閱讀、思考和辨析;以多元教育體系確保質量。發揮課堂、網絡、社會等各類資源的優勢,進行整合、優化,努力構建多維立體式的教育教學體系。
三、統計教師素質提升的創新
有了明確的統計教育目標和完善的統計人才培養模式,統計教師的素質就成了關鍵。統計教師的素質主要有兩點:首先,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關系。從以上闡述得知,統計學的理論知識不僅涉及到多學科的內在聯系,而且還存在多種統計方法的融通與應用,這就要求我們的統計教師必須是“一專多能”。既需要有扎實深厚的統計理論基礎知識,提高對經濟統計現象的分析能力,同時又要具備多學科的理論視野,使學生隨時能夠對統計知識“各取所需”。值得一提的是,正因為統計的時效性很強,教師更應該跳出統計教材去看統計,尤其是在復雜多變的現實情況下,統計教師更需關注國內外大事,學習新的統計知識,參與統計實踐,不斷補充統計“營養”,以知識全能型的形象來架設師生良好溝通的橋梁。其次,是“潛移默化”。統計教師的自身素質及言行舉止對學生統計意識的煥發和統計技能的培養至關重要。統計教師如何通過自身的魅力去影響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統計課程是一種精神享受,并達到一種自覺、主動地學習效果,這就涉及到統計教師的教學藝術與道德情操。統計教師不但要擴大統計知識面,更需要樹立統計職業道德觀,以良好的統計職業素養去感化學生。因此,按照統計教師素質的要求,需要制定有針對性的學習培訓規劃,注重分類培訓、點面結合,引進與培養并重,不斷拓展統計實習、實踐基地,努力打造結構合理、綜合素質優良的統計師資隊伍。
四、統計教育評價的創新
統計教育評價是對統計教育效果作出的反饋或回應,反言之,科學、合理的統計教育評價又能促進統計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與普通教育評價一樣,統計教育評價的創新也主要體現在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方面。教師的教學一般被認為是主導,上述對傳統教法的弊端已作出探討,此外,考慮到統計學應用性極強的特點,如果把對教師教學的評價僅停留在按綱循矩的理念上,恐怕很難發揮學生學習的效果及展現統計學科的精髓。所以,對統計教師的評價主要看其是否遵循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思路,是否能夠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是否通過各種措施來引導怎樣培養學生的統計分析思維上。而學生的學習一般被認為是主體,對其評價主要表現在考核方式上。傳統的統計教學考試大多是封閉式的,考試模式單一,考試內容單調,考試目標泛化且很少體現統計學科特色。對此,有的學者也提出了一些可資借鑒的理念,[3]比如將考試標準主要定格在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上;評價的內容要體現知識、能力和素質三個方面;考核方式靈活多樣,閉卷與開卷的結合,口試與筆試的結合,卷面考試與撰寫論文的結合等等。也就是說,對學生統計學習情況應采用多元的評價方式,尤其是要重視理論應用于實踐的能力,注重學生對整合學科的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與創新的能力。
[1]鄭聰玲.關于我國高等統計教育改革的思考[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4):65-66.
[2]鐘立燦.深化統計教學改革促進基礎素質教育[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1):111-113.
[3]黨瑋.對統計教學創新的思考[J].統計教育,2006,(4):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