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統計學》教學對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魏敏
【摘要】 教育部根據《醫學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在我國試點結果提出:提高醫學教育質量,促進我國醫學教育與國際接軌,應加強醫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醫學統計學是醫學規律的科學認識方法,是醫學批判性思維的知識基礎,培養醫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和素養必須切實加強醫學統計學教學,注重教學內容和方法改革。
【關鍵詞】 醫學教育 批判性思維 醫學統計學 教學改革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ir experiments,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refered to strengthen educa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for aiming to meet the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 level.Medical statistics is the scientific methods to know medical regularity,also is the base knowledge of critical thinking in medical science.Cultivating medical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has to improve medical statistics teaching,and to emphasize to reform 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methods.
Key words:medical education;critical thinking;medical statistics;teaching reform
1 加強醫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的意義
教育部就國際醫學教育研究所(IIME)2002年2月公布的本科《醫學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簡稱GMER),在北京大學醫學部、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等八所高等醫學院校開展了改革試點研究。 IIME 將“最基本要求”歸納為七個領域和具體的60條,從目前我國試點的情況來看,我國臨床醫學本科生,在醫學基礎知識與臨床技能等方面與國際水平接近,但在交流技能、職業倫理和批判思維上存在明顯不足,要實現我國醫學教育與國際接軌,必須加強醫學生這三方面的能力培養。比較而言,培養大學生 “具有批判性思維、有效交流和解決問題能力”,國內在這一領域的研究起步較晚,在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都顯得十分薄弱[1]。我國大學教育一直注重培養學生掌握一定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即“三基”),學生批判思維的培養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普遍較低,主要表現為:一是不具備對各種良莠不齊的知識進行辨別與區分的能力;二是缺乏批判和反駁的意識,缺乏質疑提問、尋找漏洞、轉換視角等這些從事創造性工作所必須的思維方式,盲目信從書本和權威;三是缺乏有效交流,從而限制了思維發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在日新月異的當代信息社會里是非常不適應的,培養大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無論是對于大學生能力、個性的全面發展,還是大學教育改革都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1991年美國的《國家教育目標報告》指出:“應培養大量的具有較高批判性思維能力、能有效交流、會解決問題的大學生”,“培養學生對學術領域問題和現實生活問題的批判思考能力不僅是教育的重要目標,這對于當前復雜多變的世界,培養會思考的公民和有能力的勞動者,進而維護民主社會都意義深遠。”[2]可見批判性思維是創新能力基礎,是優秀人才的基本素質之一,是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重要內容。
2 批判性思維與醫學統計學的聯系
目前我國對批判性思維在認識上存在宏觀性、模糊性、不明確性,忽視思維的認知能力訓練等。國際上也沒有公認的統一的定義。從被稱為現代批判性思維之父的美國哲學家、心理學家、教育家約翰·杜威在百年前提出“反思”的定義到現在[3],不同學者對批判性思維的定義表述各不相同,但它們有共同之處,這些共同點應該是批判性思維的核心:批判性思維能力是科學認識客觀事物的能力,具體包括認知和情感表達兩方面的能力,認知能力包括:①發現問題、收集信息、分析數據、評估證據的能力;②鑒別事實、個人主張、邏輯判斷之間差異的能力;③得出普遍規律,評定其邏輯強度的能力;④正確、清晰陳述推論,并有效解釋結論的能力;⑤不使自己原有的信仰、認識阻礙判斷,并保持開放態度的能力。情感表達能力包括:①不草率、不盲從,對問題深思熟慮;②保持好奇和質疑的態度,在收集大量信息的基礎上做出正確的判斷;③意識到自己的偏見、歧視,不使這些偏見影響判斷;④能以一種開放的態度理性地看待各種觀點,理解他人;⑤正確分析、評估他人及自己的信息、觀點,愿意重新建構和修正自己的觀點[4]。
由此可見,批判性思維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這種能力應怎樣去培養呢?根據以上表述,應該從兩方面去構建,一是培養學生理性的人格、開放的態度和良好的情感表達能力,這些主要依靠人文知識和日常養成;二是培養學生科學認知能力,學生應掌握具體的認知技能,比如正確收集、分析數據的方法,判斷和解釋問題的邏輯方法,行業內的有效交流技能,這些是培養批判性思維離不開的知識基礎。雖然,知識不等于能力,掌握的知識越多,思維能力不一定越強;掌握的邏輯知識越多,邏輯思維能力不一定越強,但是不可否認知識是思維能力的必不可少的基礎。因此,設計專門課程、在課程中培養科學素養,將批判性思維結合到課程中是素質教育不斷發展的動力,是培養大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5]。然而,哪些課程,什么樣的課程體系能更好地培養醫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目前還少有研究。醫學統計學是一門認識方法學,是探索數據內在的數量規律性,以達到科學認識醫學規律的工具學,是醫學邏輯專門知識和邏輯思維能力。上個世紀40年代末,《英國醫學雜志(BMJ)》發表了用隨機化實驗方法所進行臨床試驗報告,此后,醫學統計學在醫學科研中的應用逐漸得到普及,成為醫學科研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工具,極大地促進了醫學科學的發展。現在,幾乎所有的醫學期刊都要求對醫學論著中報告的實驗或觀察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以保證醫學科研工作的科學性和嚴謹性。《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社的一位主編更是將統計學比喻為“現代醫學大廈的一個重要支柱”。在醫學教育上,醫學統計學的知識和技能已經成為國內外公認的臨床醫學畢業生必備的基本素質。醫學統計學教學的主要內容是設計、收集、整理和分析數據,并結合專業知識科學分析結果以做出相應推論。設計工作要求學生在收集、整理和分析前對全過程予以全面的考慮,可以開闊學生思維;隨機抽樣、假設檢驗等教會學生具體認知方法;對有概率的推斷結果的理解可以教導學生不輕易肯定或否定事物,武斷結論;結合專業知識解釋數據結果可以訓練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比較同一課題不同的研究結果,可以養成學生理性地看待他人和自已的能力……應該認為,醫學統計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是批判性能力形成的知識基礎,因而醫學統計學也是培養醫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核心課程,要培養學生對醫學專業知識的批判能力和素養,必須切實加強醫學統計學的教學。
3 如何在醫學統計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
3.1 切實加強醫學統計學的教學,為提高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奠定知識基礎
學生對醫學統計學基本理論和方法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學生的認知能力,為提高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奠定良好的知識基礎,應切實加強醫學統計學的教學。然而一直以來,醫學統計學又是一門“難學難教”的課程,學生普遍反映該學科難以理解,在解決實際問題時不能靈活應用、正確應用。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掌握統計學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克服“難教難學”的特點,必須注重教學內容和方法改革。
在教學內容上,首先,教學內容盡量與學生專業相結合,才能更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統計學是幫助人們揭示事物內在規律的學科,以解決專業內的問題為誘導,揭示專業領域內的規律,更能吸引學生。另外學生對自己專業的內容要較熟悉,以專業結合緊密更便于學生理解,還有重要的是必須通過專業基礎知識與統計學結合,才能正確解釋結果,分析統計關聯是因果聯系、間接聯系還是虛假關聯,確定事物的本質聯系和實際意義。其次,強調統計分析方法的選擇。統計分析是統計教學的核心內容。學生感到難的往往是統計推斷中方法的選擇,也常常將各方法誤用[6],如將配對t檢驗誤用為成組t檢驗;確切計算概率法誤用為四格表檢驗等。為此在首次講假設檢驗時,一定要強調方法的選擇是根據資料的類型、設計的類型、推斷的目的及樣本量等共同確定的,并且在每講一個例題時先提問式分析資料的以上各方面特點,以養成學生分析和辨別的習慣。另外,對統計工作的每一個步驟加以強調。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主要以統計描述和統計推斷為主,而對前期的設計、整理、收集工作介紹得少,尤其是具有整體性的例題、習題集較少,學生學后即使各章節均掌握得較好,但一遇見實際問題往往不知從何下手,對設計的方法、原則,數據收集的準確及時完整,觀察指標的選擇,如何控制各種偏倚等手足無措,達不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因此相關的內容均應加強教學,當然,這需要更多的學時。
在教學方法上,適當運用PBL教學法。比如,關于一些公開發表的文章中的“醫學統計應用錯誤”,應以學生討論、教師引導為主,鼓勵通過寬松的爭論去發現悖論和錯誤,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靈活運用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研討激發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聽取別人意見,重視個性和差異性,培養學生溝通能力和開放態度,進而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改革教學方法還應該加強上機教學,隨著現代醫學研究的發展,信息數據更加復雜化、多元化和大數量化,能應用相關的統計軟件處理醫學科研數據已成為必備的能力。在做統計學習題時,大量的復雜的數學計算使學生感到很吃力,學生成了計算工具,有時陷入計算中浪費很多時間,甚至因此而失去統計思維和推理的樂趣。故應加強多媒體教學和統計軟件的上機操作,使課堂教學和練習擺脫大量的繁瑣演算的束縛,并且為了隨時更加方便地應用,應加強Excel的統計功能的教學。另外,不可忽視的是考試方法的改革,考試的方法對學生學習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改革考試方法是教學改革重要的一環。醫學統計學的結業應從單一的書面考試轉向多形式的考試方法,著重考核醫學統計學綜合分析能力以及正確應用統計方法和糾正錯誤能力。不考死記硬背、公式和定理。
總之,要實現臨床專業的國際接軌和扎實學生批判技能,必須要改變目前臨床醫學專業醫學統計學狀態,加強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
3.2 在醫學統計的實際教學中注重培養開闊的和正確的思維
批判性思維需要思維開闊,能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7],并且分析各方法的繁簡及優缺,這在各課程教學中均應注意平時養成。統計也不例外,比如在講到資料的描述時,告訴學生可以用不同方法去描述,可以用文字描述,也可以用統計表描述,還可以用統計圖描述,也可以綜合運用各方法,并且通過實例分析討論各方法的優缺點;再如關于總體的某一命題是否成立,可以用假設檢驗去推斷,也可以用可信區間去解決。讓學生嘗試用不同角度看待問題,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開闊思維。
另外,注意在教學中養成學生正確的思維方式,寬闊的胸襟和質疑的態度,比如讓學生思考:P>0.05好還是P<0.05好?怎樣去看待和解決不同學者對同一專題的研究結果不一致? 教材有沒有錯?教師講解的有沒有誤?理性地評判學術觀點,謙虛、謹慎地看待自己和他人,既不自卑也不自大,保持好奇和質疑的態度,敢于挑戰權威,真正掌握獲取知識明辨真偽的方法,從而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
純粹的批判是沒有意義的,批判的目的是為了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從而更好地解決問題。因此,從醫學工作實際需要出發,加強統計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掌握科學認識規律的方法,同時養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對提高醫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創新型人才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江麗,朱新秤.論大學生批判性思維及其培養[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7,27(8):101-103. [2]HUNT E.Will We Be Smart Enough?[M].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95:23. [3]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Pane1.The 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Report[M].Washington,DC: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91. [4]繆四平.美國批判性思維運動對大學素質教育的啟發[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7,28(3):99-105. [5]何童麗,吳立寶.概率統計教學中批判性思維品質的訓練[J].海南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17(2):190-193. [6]原建慧.非預防醫學專業醫學統計學教學改革[J].山西醫學教育,2006(1): 35-36. [7]武宏志.批判性思維與邏輯教育教學[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