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近二十年中國文學中的醫患關系審視與倫理建構
鄧寒梅
摘 要:20世紀80年代以后我國的醫患關系逐漸惡化,許多作家敏銳捕捉到這一社會痛點,通過作品揭示了在疾病的治療過程中醫患關系的道德缺失: 醫患雙方權利與義務不對等、雙方關系物化和彼此缺乏理解信任等。要改善緊張的醫患關系,醫患雙方應該進行換位思考,相互理解,遵循以人為本、平等尊重的倫理原則,醫護人員更要以德為主,德術兼備。
關鍵詞:中國文學;醫患關系;道德缺失;倫理建構
醫患關系是因健康需求而形成的一種特定的社會關系,是由以醫者為主體的人群與以患者為主體的人群構成的一種特定的社會關系。①早在20世紀初,西方國家的醫患矛盾就已突顯出來。一些國家隨即出現了保護病人權益的運動和法案,描述醫患關系的世界文學作品也應運而生。20世紀80年代以后我國的醫患關系逐漸惡化,許多作家也敏銳捕捉到這一社會痛點,并通過作品對此進行了思索與反映,如陸星兒的《精神科醫生》,徐世立的《兒科醫生》,畢淑敏的《術者》等系列小說,江灝的《夏天的太陽》、六六的《心術》等作品真實描述了疾病對人身心的戕害,再現了在疾病的治療過程中醫生與病患之間錯綜復雜的情感糾葛和倫理關系。
一 目前醫患關系中的道德缺失
醫患關系是醫療過程中醫生和病患之間最基本的關系,應該是一種相互信賴、親密合作的關系。但在現實生活中,醫患關系卻因多種原因變得相互對立、劍拔弩張。醫患關系中的道德缺失主要體現為醫患雙方權利與義務不對等、雙方關系物化和彼此缺乏理解信任。
1.醫患雙方權利泛化而義務弱化
和諧醫患關系的實質是醫患雙方權利與義務的對立統一。由于醫生與患者在醫學知識和技能上的差距,一些醫生往往憑借自己在醫療中的主導地位,忽視病患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畢淑敏在《術者》中對醫生的這一職業弊病進行了詰問。某醫院的外科主任要求手術中的主刀醫生把病人套疊的腸子用溫鹽水熱敷半個小時,腸子如果依然是暗淡的顏色,才能進行切除。主任退場后,其中一個醫生因要參加一場籃球賽而準備不觀察就直接切除腸子。這樣做不僅傷害了病人的身體健康,更是對病人權利的剝奪。“大多數醫生的那種法權、那種話語權和那種對病人的慣有模式,使病人喪失了對醫院的信任,變成了諱疾忌醫的鴕鳥” ②。
與此同時,少數病人不遵守就醫道德,在發生醫療差錯或醫療事故后,部分患者或家屬采用恐嚇、打罵醫護人員等過激方式維權。六六的日記體小說《心術》中的腦外科經常上演全武行,“我”的女朋友小蕾因為患者鬧事被打得鼻青臉腫,眼角縫了三針,嘴巴腫得像桃子,腿上軟組織挫傷,小蕾在上級衛生局通知醫院應以大局為重、強調和諧后憤然辭職。“患者道德義務履行的下落,強化了醫生對患者的不信任。這樣的結果是醫患雙方誠信關系的流失,造成了患者不得不追求更具外在強制性的法律權利,而醫生出于風險逃避,越來越滿足限于法律義務的履行”③。
2.醫患之間關系物化與情感淡化
第一,醫療目標日趨利益化。改革開放以來,醫藥衛生行業不可避免地被商業化的經濟意識浸染了。陸星兒的長篇小說《精神科醫生》、徐世立的長篇小說《兒科醫生》 集中刻畫了經濟利益對醫德的傾軋和腐蝕。《精神科醫生》中的院長把經濟效益放在第一位,為此他對病人的病情不管不顧,因為病人呆在精神病院里就能為醫院贏利。《兒科醫生》中的副院長李大元不懂醫術但給醫院帶來了好的經濟效益而當選為院長,淡泊名利、德高望重的兒科主任白人初卻落選了。在一切向錢看的利益話語里,一些醫療機構救死扶傷的宗旨已完全讓位于經濟利益,醫學人道主義患上了“失語癥”。
第二,診療手段高度科技化。20世紀90年代以來,許多高新醫學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臨床診治,但有些醫生過分依賴這些先進的儀器設備,只憑收集到的病情報告結果而不是依據自己的診斷開處方。這種以機代人的診斷方式,淡化了醫患之間的思想情感交流,使得醫患關系進一步物化。畢淑敏意識到唯科學主義的膨脹,使醫學越來越依賴于層出不窮的冰冷的器械,醉心于攻克各種醫學難題而不擇手段,而忽略了高科技同時也給生命帶來了無法言說的傷痛。她的《血玲瓏》集中揭示了生命與醫學、人本倫理與科技進步之間的矛盾糾葛。
第三,患者被逐步機器化。當今的醫療界是以醫療為中心而不是以病人為中心,病人進入醫院后就被稱為某床某號,被視為一架零件出錯的生物機器,而醫生自己則是流水線上的操作員,每個醫生只治療他負責的那部分零件。六六在《心術》中記錄了某醫院在收治一個臉部受傷的患者后,護士找來三個醫生進行縫合,眉毛以上歸腦科,以下歸眼科,臉頰屬于口腔科。畢淑敏《紅處方》中的簡方寧是一個獻身于戒毒事業的好醫生,但在人性化地處理醫患關系上她卻存在著致命的盲區。她對患者莊羽有意無意表現出的冷淡和拒絕,不僅使莊羽重新開始了吸毒,也讓自己走進了莊羽設置的陷阱染上了毒癮并最終自盡。這是醫生對病人的冷漠釀成的一劑致命毒藥。
3.醫患之間信任不足而防范有余
當今社會中醫生和患者之間失去了應有的信任。患者認為醫生金錢至上、草菅人命,將醫生定義為“紅包加工機”甚至“有執照的殺人犯”。醫生把病人視為毀壞自己職業聲譽、威脅自己身家性命的“醫鬧”,因而彼此都心存戒備,如履薄冰。
首先是患者不信任醫生。一些患者或家屬在手術前要求進行醫療公證,有的甚至拿著錄音機或攝像機來求醫。網上曾經流傳著一首《病人寫給醫院的詩》:“他身著白衣的時候我不信/他拿手術刀的時候我不得不信/他翻開賬單的時候我睜大眼睛我不信/他讓我付錢的時候我口喊冤枉不得不信/這個世界真的很奇怪/你不知相信誰卻還是相信了他/你什么都不相信卻又不得不相信/你相信他了卻不相信自己了。”這首詩生動刻畫了患者對醫生和醫院的信任危機。
更可怕的是醫生對病人的防范。醫生的任務本是治病救人,但為了應對可能出現的醫療糾紛,現在他們的首要任務變為努力保存證據:“我們花大量時間不是在研究如何提高醫學技術上,而是撰寫病例上,每一份病例放在你面前你都要考慮它未來如果作為呈堂證供,會不會給你帶來不利。”④醫生對病人的防范還體現在對其定位和診治上。所有患者都被醫生視為潛在的“醫鬧”:“我們也知道90%以上的患者都是善良的通情達理的,但我們判斷不出誰是會制造事端的10%,為保護自己,防患于未來,所有的人統統被假定為鬧事患者。”⑤在診治方面,很多醫生表示,過去病人有1%的生還希望,我們就盡100%的努力;現在沒有100%的把握我們就不敢輕舉妄動。有些醫生為避免誤診或漏診,采取小病“大檢查”,或不認定其他醫院的檢查結果等。這樣又增加了患者的醫療開支,使原本緊張的醫患雙方始終在信任缺失的狀態里痛苦循環。作家晉櫓的長篇小說《醫鬧》反映了“醫鬧”的種種現象,揭示了我國當前的醫患信任危機。
二 構建和諧醫患倫理關系的有效途徑
醫患倫理關系是醫患關系最基本、最普遍的內涵,是一種雙向關系,要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需要醫患雙方在醫療實踐中開誠布公、共同努力。
1.換位思考,相互理解
醫患交往中醫者的道德規范至關重要。醫護人員首先應站在患者的角度,來感受病患者在肉體、精神以及物質上的痛苦和艱難。六六《心術》中的顧曉梅醫生之前對患者不夠熱情,被大家稱為“孤美人”,病人對她的投訴最多。在患了甲狀腺癌后,她經歷了從醫生到病人的角色轉換,因而對患者的境遇和醫生職業乃至生命的意義都有了截然不同的理解:“你不到絕處逢生,你不能了解生命的意義。在我健康的時候,我體會不到健康的價值,也體會不到病人的痛苦。”“選擇醫生職業,是我一生比選擇丈夫還英明的決定。”⑥畢淑敏在科幻小說《教授的戒指》中讓醫學泰斗陶教授擁有了一枚神奇的戒指。醫生戴上這枚戒指,就可以真切體驗到病人真實的病痛感受,從而做到藥到病除。醫生對患者的痛苦感同身受,才能給患者及時有效的救治,還其健康和應有的尊重。 與此同時,患者必須遵循就醫道德,理解、信任和尊重醫護人員。徐萌的《醫者仁心》是國內第一部全景式反映醫生職業生活的醫療劇,該劇以醫生的視角切入,正面直擊衛生醫療行業的生存狀態及困境。《心術》以上海某知名醫院腦外科醫生鄭艾平的第一人稱視角講述了三個年輕人都想做好醫生,但病人的不信任、醫鬧的胡攪蠻纏、醫療糾紛的敗訴等殘酷現實不斷沖擊著他們的生活和理想:“我”的女友因遭到患者毆打而“我”不能保護她與“我”分手;大師兄很討患者喜歡,但自己的孩子卻因為腎衰竭每天徘徊在死亡邊緣;二師兄精心手術的一個重癥病人成功下了手術臺,卻最終未度過危險期。對于身處生存需要和恪守醫德兩難境地的醫護人員,我們只能要求他們弱化經濟利益而強化人文關懷。
其次,公眾也應該給予醫護人員更多的理解和信任,尤其是掌握話語權的新聞媒體必須客觀公正地報道醫患糾紛。一些不良媒體在收視率的驅動下,肆意扭曲或夸大事實,長此以往,不僅會打擊絕大多數好醫院和好醫生的積極性,更為嚴重的會使不明真相的公眾喪失對醫院和醫生的信任。因為絕大多數醫生就如同畢淑敏所寫的那樣:“醫生好像也不需要人們的理解,經歷的生生死死太多,有些話就不必說了。因為淤積的苦痛太多,醫生便冷漠。因為對死亡無能為力,醫生便凄涼。因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醫生便悲壯。因為經年累月地用處方同疾病交談,醫生有時就恍恍惚惚地覺得自己也成了人世間的一張處方……那雪白的箋紙上寫著‘愛人’。”⑦
2.以人為本,平等尊重
理想的醫患關系是建立在醫生對患者絕對負責、患者對醫生絕對信任的基石之上的,我國傳統醫德歷來強調“醫乃仁術”,行醫應當以人為本。六六說:“這世界有三樣東西對人類是最重要的,FAITH(信)、HOPE(望)、LOVE(愛)。我認為,我能看到的對這三個字最好的詮釋,就是醫院。”⑧醫護人員要保持對生命的敬畏感,要把病人當做一個需要幫助的人而不是可以隨意處置的物品。畢淑敏的《拯救乳房》中,雋永生物公司老總呂克閘為乳腺癌治療小組免費提供了鳶尾素,目的是想憑借與程遠青組長的私人交情勸說這個特殊的群體為鳶尾素作廣告,將其由食品升級為藥品。出于對廣大患者負責和對藥品市場的維護,程組長和她的小組成員嚴正拒絕了這個商業陰謀。作者借此事件表現了作為醫生的良知,對病人作為人的尊嚴和人格的尊重。
患者不能以偏概全地因個別醫生醫德醫術不好而否定、責難全體醫護人員。六六在上海數家知名醫院體驗了半年時間后說:“99.99%的醫生,骨子里都是善良、正直、負責、優秀的。他們有自己的良心系統行事,但肯定不是你們的標準。”⑨她曾在手術室里看見一位醫生為一個家境貧困的患者一針一針縫腦膜,這是一門費時費力、幾近失傳的手藝,大多數醫生都使用人工腦膜,但這位醫生用自己的時間和手藝替患者省了800多元。江灝的《夏天的太陽》是中國文壇第一部以醫患關系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其中洋溢著強烈的終級關懷理念和濃濃的平民情懷。
3.以德為主,德術兼備
唐代名醫孫思邈提出:“為醫者,首當仁慈盡責,名醫無他,精于醫術,誠于醫德而已。”⑩也就是說,醫護工作者要同時具備精湛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六六將《心術》釋題為“仁心仁術”,認為醫患之間彼此的信任、醫生的仁心加仁術,才有可能改變對立緊張的醫患關系現狀。
醫護人員首先要力求掌握精湛的醫術,即“仁術”。“醫乃仁術”作為一條古訓,強調了醫學本身的人文關懷,也張揚了醫患關系的人本屬性。醫術精湛是衡量醫德水平的重要尺度,醫者應做到“無一病不窮究其因,無一方不洞悉其理,無一藥不精通其性”。只有具備了治病救人的真才實學,才能救人于危難,實現救死扶傷的目標。但醫德比醫術更重要。有技術沒道德,永遠不是合格醫生。因此“仁心”對醫護人員來說更重要。“仁心”包括愛心、責任心。醫生首先要熱愛自己的工作,因為沒人能夠一天到晚與自己深惡痛絕的事情和平相處。在《心術》中,鄭艾平醫生對令常人恐懼、惡心的腫瘤發出了由衷的贊美:“在我看到生平第一個活生生的腫瘤的時候,我竟然愛上它了!它太美了!鵝黃色的腫瘤外表包著透明的水膜,輕輕一戳,晶瑩如露珠一樣的水滴汩汩而出……而腫瘤,就是這樣美麗的東西,讓你目眩神迷。”B11這種贊美源于醫生對自己所從事職業的熱愛和癡迷,也預示著他對于病人的關愛和尊重。
醫學人道主義還需要責任作為支點,仁愛的醫生還要有強烈的責任心。《心術》中的腦外科主任教導其他醫生:“醫生和法官和警察一樣,從穿上制服那天起,你就不代表你自己。你是拯救的化身。你不能以自己的好惡選擇病人,你不能以個人的得失衡量生命。”B12畢淑敏對于病人滿懷著愛心與責任心:“我會始終如一地以目光溫和地注視著我的病人,我會全神貫注地傾聽他或她生理和心理上的痛楚。我會運用我所有的智慧和經驗,幫助他們與病魔和死亡抗爭。我會在生命無可挽回地逝去的時刻,守候在他們的身邊。”B13她希望所有醫生都能如此,《最后一支西地蘭》中的醫生焦如海在“文革”時期遭受了許多非人待遇,但為了搶救為醫學試驗作出“貢獻“的小狗阿隨,他獻出了能夠在心臟病發作時自救用的最后一支西地蘭,后死于心臟病突發。《鮮花手術》中的醫生黃鶯兒為了搶救病危的5歲男孩,忍受一天三次的插胃管和腸管的“刑罰”,將自己新鮮的胃腸液和營養物質混合注入患者體內,終于救回了一條小生命。德術兼備才有可能使醫生到達從醫者的最高境界,即治病救人—人文關懷—病人的精神支柱。
為改善日趨惡化的醫患關系,許多作家責無旁貸地承擔起了自己的使命。徐世立站在患者家屬的角度,描述了兒科的醫護人員對生命的尊重,特別是對弱小生命的關愛。畢淑敏以醫生的身份對醫護人員的職業道德寄予了厚望。六六在親身體驗了醫生和患者的酸甜苦辣后,站在醫生的角度再現了當代中國的醫患關系,但她沒有片面強調醫生生存的不容易,而是表達了對醫生和所有人的理解,并希望通過她的努力在醫生和患者之間架一座橋,讓兩者從相互懷疑敵對轉為理解信任。因為只有在誠信的基礎上理解醫生、關愛患者,通過醫患雙方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重建醫患關系的倫理道德,才能改變醫患關系緊張的現狀,找回醫患世界久違的人道主義溫情。
注釋:
①Karen G .Bioethics:《A language for communication》,Trustee,1993年第12期。
②畢淑敏:《拯救乳房》,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93頁。
③方燕君:《醫患誠信問題探討》,《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6年第7期。
④⑤⑥⑧⑨B11B12六六:《心術》,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56 頁,第67 頁,第227 頁,第28 頁,第59 頁,第15 頁,第95 頁。
⑦畢淑敏:《醫生提筆》,《傾訴》,群眾出版社1996年版,第65頁。
⑩孫思邈:《大醫精誠論》,《備急千金要方》第1卷,中醫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頁。
B13畢淑敏:《千年一愿》,《農業發展與金融》200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