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引流對甲狀腺手術切口粘連的影響
佚名
作者:侯俊嶺 叢超 扈文濤 鮑廣建 黃勇
【關鍵詞】 甲狀腺手術;引流;切口粘連
甲狀腺切口粘連癥狀較重,影響吞咽及頸部活動。臨床觀察發現,傳統方法橫斷頸前肌肉,其切口粘連發生率較高且程度較重,各種改良方法,如白線入路保護頸前肌、改變引流物放置途徑或種類[1]或不放置引流[2]、保護甲狀腺被膜等,不同程度地起到減少粘連或減輕粘連程度的作用。甲狀腺手術不置引流,是對傳統手術的極大挑戰,實踐證明是可行的。放置引流與否在甲狀腺切口粘連中的作用的相關研究未見報道,作者對360例甲狀腺手術病人進行對照分析研究,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自2002年12月—2007年4月同一治療組收治的甲狀腺手術病人中,符合入組標準的360例,按手術方式隨機均分成兩組,A組不引流,B組放置引流。A組男23例,女157例;年齡31~68歲;甲狀(腺囊)腺瘤137例,甲亢11例,甲狀腺癌(分化型)14例,結節性甲狀腺腫18例。B組男35例,女145例;年齡32~76歲;甲狀(腺囊)腺瘤119例,甲亢14例,甲狀腺癌(分化型)29例,結節性甲狀腺腫18例。A組實行單側甲狀腺次全切61例,雙側甲狀腺次全切93例,一側全切+對側次全切20例,一側全切6例;B組實行單側甲狀腺次全切47例,雙側甲狀腺次全切108例,一側全切+對側次全切23例,一側全切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所有病例均做頸部低領狀切口,在頸闊肌與頸前肌群之間分離皮瓣,沿頸白線切開頸前肌與甲狀腺外科被膜,切口上端到甲狀軟骨,下端到胸骨柄,用食指分別伸入肌層下分離、分開頸前肌群與甲狀腺組織之間的粘連,再用甲狀腺拉鉤向兩側牽開頸前肌群,即可顯露雙側甲狀腺組織。完成甲狀腺切除后,結(縫)扎腺體切面各出血點,以細絲線對攏或內翻縫合甲狀腺被膜,包裹粗糙腺體切面,創腔沖洗并徹底止血后灌滿生理鹽水,觀察無活動性出血,以單股合成可吸收線依次縫合頸白線、頸闊肌及皮膚。A組不放引流,保留甲狀腺與肌肉間殘腔內生理鹽水不吸除;B組于胸骨上窩皮膚戳窗經頸白線切口下端放置橡膠管于甲狀腺兩側(劈成“Y”型),于術后24~48 h拔除引流管。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2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所有病例均甲級愈合。其中A組2例住院期間因頸部腫脹感明顯穿刺抽液(<10 ml)。手術后3個月~1年來院復查,做甲狀腺彩超檢查,觀察吞咽時氣管和腺體與舌骨下肌群之間的相對移動情況。A組(不引流組)不同步移動176例,同步移動4例,切口粘連發生率2.2%;B組(引流組)分別為155例、25例、13.8%。經統計學處理,χ2=6.87,P<0.05,說明放置引流條能引起甲狀腺術后切口粘連。 3 討論
甲狀腺手術中舌骨下肌群切斷,分離牽拉導致肌纖維毀損,甲狀腺被膜關閉不良腺體粗糙面暴露,切口血塊機化,引流管刺激等等,是導致切口粘連的主要原因。由于肌肉組織與甲狀腺粘連成為一體,吞咽時氣管活動牽拉肌肉,產生阻噎感或牽拉感;同樣頸部活動時受到深部組織地固定,感到活動范圍縮小。B超檢查呈現出肌肉與甲狀腺同步移動,其相對運動減弱或消失。如果能有效避免上述致粘連因素,就能最大限度的減少粘連,減輕粘連程度。隨著甲狀腺手術方法的不斷完善,切口并發癥日趨減少。改良的措施主要包括:經頸白線入路保護頸前肌及甲狀腺外科被膜完好無損,囊內楔形切除法恢復甲狀腺被膜光滑完整,不放置引流物等。甲狀腺手術放置引流物的作用主要是去除滲血滲液,防止切口感染和窒息。但是,作為一種異物,也同樣增加了切口粘連的幾率和程度。隨著外科無創技術的進步,術后滲血量顯著減少,不放引流的安全性已得到多年臨床實踐證實。本組有6例甲狀腺癌病人分別于首次甲狀腺次全切除(未置引流)后7~14 d,二期手術中探查未發現切口積液,甲狀腺與肌肉間粘連疏松,也印證了上述結論的可靠性。通過觀察發現,隨著不置引流手術例數的增加,切口粘連的發生率也因此顯著降低[2,3]。是否放置引流,要根據術中情況綜合判斷,對于創腔大、粘連重、分離面滲血及凝血功能異常等,切不可勉強為之。我們的經驗是,關閉切口前,徹底沖洗創面,然后灌滿生理鹽水,清醒的病人囑其咳嗽,觀察創面無滲血后分層縫合切口,拭去外溢之鹽水。
通過對照研究證實,甲狀腺手術不置引流,切口粘連的程度較輕,發生粘連比率較低,對比放置引流者有顯著性差異。
【
[1]張輝民,黃文濤,馬日新,等.甲狀腺手術引流方法與切口皮膚疤痕粘連的關系[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4,18:6769.
[2] 趙宇柱,高平,林軍.甲狀腺手術不置引流的探討[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4,(13)5:393394.
[3] 劉軍榮,羅峰,龍谷仔.甲狀腺手術放置引流管的改進[J].實用醫學雜志,2007,23(10):1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