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學其它論文
小切口改良甲狀腺切除術與傳統手術對比分析
摘要:目的:探討頸部小切口改良甲狀腺切除術在甲狀腺手術中的可行性。方法:回顧性分析甲狀腺切除術89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分小切口改良手術組和傳統手術組,將兩組術中、術后資料進行對比。結果:小切口改良手術組在切口長度、手術時問、失血量、住院時間均明顯少于傳統手術組,術后并發癥也明顯低于傳統手術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小切口改良甲狀腺切除術能簡化手術過程,縮短手術時間,有效減少術中出血及術后并發癥,是治療甲狀腺疾病的理想方式。關鍵詞:甲狀腺切除術;小切口;傳統手術 甲狀腺切除術傳統方法是采用甲狀腺大部切除術,易造成血管、神經的損傷,導致術中術后窒息、大出血、聲音嘶啞和飲水嗆咳等嚴重并發癥[1]。并且切口往往較大,會在頸前留下明顯的手術瘢痕,嚴重影響美觀。為了確保手術的安全及良好的預后,同時滿足越來越多患者的美觀要求,近年來,武漢市商業職工醫院堤角分院開展了頸部小切口改良甲狀腺切除術,并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2005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行甲狀腺手術患者89例。其中,小切口改良手術組45例,患者
甲狀腺癌手術前后的護理體會
摘要:目的 總結并探討甲狀腺癌手術前后的護理措施。方法 回顧17例甲狀腺癌患者從心理、術前準備、術后病情觀察等方面的護理方法和效果。結果 通過全方面的護理幫助患者渡過危險期,1例患者并發乳糜漏,后均治愈出院。結論 對患者進行手術前后的綜合護理,能有效減輕病情,促進疾病的恢復。關鍵詞:甲狀腺癌,護理 甲狀腺癌是頸部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由于手術范圍大,術后病情變化快,并發癥發生率高,嚴重影響患者的順利康復[1],因此加強手術前后的護理尤為重要。我科從2011.7-2011.12對17例甲狀腺癌患者從生理、心理、病情觀察等方面進行護理,加強手術前后的護理,療效滿意,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17例患者均為甲狀腺癌患者,均經術后病理證實,年齡在26-66歲,其中男性5例,女性12例,術后病理均為甲狀腺乳頭狀癌,其中3例合并結節性甲狀腺腫,2例合并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 1.2 治療及轉歸 本組患者7例行雙側甲狀腺全切除術,11例行甲狀腺癌標準根治術,8例行頸淋巴結清掃術,1例并發乳糜漏,住院期間均給予整體護理治療,從生理、心理,完善術前準備,
關于腔鏡手術治療甲狀腺良性病變的手術配合
【摘要】 目的 探討腔鏡手術治療甲狀腺良性病變的手術配合要點。 方法 對107例患者行腔鏡下甲狀腺良性病變切除術的護理配合進行回顧性的分析。結果 107例手術全部順利進行,無一例因光源亮度不夠、成像不清晰、超聲刀無輸出、氣源不充足、器械不能正常使用而導致手術無法進行。結論 成功的內鏡手術對內鏡技術的支持系統要求特別嚴格,護士嫻熟的配合及對設備、器械的正確操作與管理是保證手術順利實施的前提。 【關鍵詞】 腔鏡手術 甲狀腺良性病變 手術配合 甲狀腺良性病變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包括甲狀腺腺瘤、結節性甲狀腺腫、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好發于女性,大部分均需要手術治療。經典的開放式甲狀腺手術會在頸部留下6~8cm手術瘢痕,影響美觀,給患者造成心理壓力[1]。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手術后的美觀效果要求越來越高。腔鏡甲狀腺手術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手術方法,其以創傷小、恢復快、頸部無瘢痕等優點已被臨床廣泛應用,受到眾多患者歡迎,尤其受到青年女性患者的青睞[2]。我科于2009年元月至今開展乳暈入路腔鏡下甲狀腺良性病變切除術107例,無一例因光源亮度不夠、成像不清晰、超聲刀無輸出、氣源不充足
關于喉罩全麻與頸叢神經阻滯在甲狀腺手術中的應用比較
【摘要】 目的 觀察喉罩插管全身麻醉和頸叢神經阻滯在甲狀腺手術中的應用。方法 對60例甲狀腺手術分為兩組:喉罩組(A組)及頸叢神經阻滯組(B組)。A組,常規誘導,喉罩插管,保留自主呼吸,采用喉罩插管全身麻醉;B組,擺好體位行病變側深淺頸叢神經阻滯+對側頸淺叢神經阻滯。觀察兩組患者麻醉開始至手術開始時間、一次性操作成功率、術中不適發生率、麻醉相關并發癥發生率。 結果 A組麻醉開始至手術開始時間明顯短于B組(P<0.05),術中不適發生率、一次性操作成功率、麻醉相關并發癥發生率低于B組(P<0.05)。結論 喉罩插管全身麻醉方便、有效、安全,在甲狀腺手術中是值得推薦的麻醉方式。【關鍵詞】 喉罩全麻;頸叢神經阻滯;甲狀腺手術甲狀腺疾病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甲狀腺功能增強、衰減,合成和分泌甲狀腺激素過多或過少所導致的內分泌疾病,是外科常見的多發病之一。甲狀腺手術的麻醉選擇一直是臨床麻醉工作的難點之一,爭議頗多。喉罩是維持氣道的一種方法,具有操作簡單、插管反應輕微、并發癥少等優點,在臨床上應用越來越廣泛。對甲狀腺手術,喉罩全麻可行、安全有效,病人舒適,現將體會報告如
關于甲狀腺手術傳統皮片引流的優點(附98例報告)
【摘要】 目的探討甲狀腺手術傳統皮片引流的優點。方法2009年1—12月共施行甲狀腺手術病例98例,除行頸清及未放置引流者,隨機分為兩組, A組(35例)行皮片引流,B組(53例)行乳膠管引流,觀察引流時間等情況。結果全組無死亡病例,未出現呼吸困難,未出現切口感染,A組引流時間明顯低于B組。結論甲狀腺手術皮片引流是安全的,可以明顯縮短引流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保持了術后美觀,可以減少醫療費用。【關鍵詞】 甲狀腺;手術;引流[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profit of traditional draining in thyroid surgery.MethodsDuring 2009,ninety-eight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thyroid surgery,group A(35 cases) were offered free skin graft,group B (53 cases)were offered latex tubing. Draining time were
關于甲狀腺手術中應用力蒙欣和咪唑安定30例
: 【關鍵詞】 甲狀腺手術【關鍵詞】 力蒙欣;咪唑安定;甲狀腺手術1臨床資料擇期甲狀腺次全切除術30例,ASAⅠ~Ⅱ級,男9例,女21例,年齡20~56歲,體質量40~65 kg;頸叢阻滯30例,年齡18~60歲. 術前im苯巴比妥鈉0.1 mg及東莨菪堿0.3 mg;入室后開放靜脈,經鼻導管吸氧3 L/min,持續監測血壓、心率、呼吸、血氧飽和度. 頸叢阻滯前3 min靜脈咪唑安定0.04 mg/kg. 行雙側頸深、淺叢阻滯,注入2.5 g/L布比卡因加1 g/L利多卡因共30 mL. 消毒時開始微泵(Grasebey3500)注入力蒙欣0.4 mg/kg,隨后1 mg/(kg?h)輸注,根據鎮靜深度調節,維持鎮靜/警醒評分(alertness/sedation ScaleOAA/S)2~3分至手術結束. 剝離腺體時加用氯胺酮0.2 mg/kg, iv,微泵維持0.2~0.3 mg/(kg?h). 力蒙欣泵入速度0.5~3 mg/(kg?h),總量(145.8±52.2) mg,使用時間(80±16.5) min,氯胺酮用量(16.25
關于氟比洛芬酯復合氟哌利多和哌替啶對頸叢神經阻滯下甲狀腺手術患者應激反應的影響
【摘要】 目的: 研究氟比洛芬酯復合氟哌利多和哌替啶對頸叢神經阻滯下甲狀腺手術患者應激反應的影響. 方法: ASAⅠ或Ⅱ級在頸叢阻滯下行甲狀腺腫物切除術60 例患者,分為3組(每組20例):氟比洛芬酯復合氟哌利多和哌替啶組(Ⅰ組),氟哌利多和哌替啶組(Ⅱ組),氟比洛芬酯組(Ⅲ組). 采用3.75 g/L羅哌卡因,10.0 g/L利多卡因行頸叢神經阻滯成功后,Ⅰ組患者靜脈注射氟比洛芬酯1 mg/kg,肌注氟哌利多0.1 mg/kg和哌替啶1 mg/kg;Ⅱ組患者肌注氟哌利多0.1 mg/kg和哌替啶1 mg/kg;Ⅲ組患者靜脈注射氟比洛芬酯1 mg/kg. 觀察麻醉效果及并發癥發生情況,記錄麻醉前,切皮后30,60和90 min的血壓、心率和氧飽和度,檢測麻醉前、切皮后30,60和90 min的血清皮質醇、胰島素和血糖水平. 結果: 三組患者麻醉前的血壓、心率、血清皮質醇、胰島素以及血糖濃度組間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 Ⅱ組和Ⅲ組患者的血壓、心率、血清皮質醇以及血糖濃度在切皮后30,60和90 min與麻醉前比較均增高 (P<0.05). 切皮后30,60和90 min,
頸叢阻滯復合針刺麻醉應用于甲狀腺手術的效果淺析
【關鍵詞】 甲狀腺;,頸叢阻滯;,針刺;,麻醉 【關鍵詞】 甲狀腺; 頸叢阻滯; 針刺; 麻醉 0引言 甲狀腺手術以往常選用針刺麻醉,鎮痛效果較為確切,當前主要選用頸叢神經阻滯麻醉. 我們將針刺與頸叢阻滯復合應用于甲狀腺手術,觀察其麻醉效果、術中心血管反應及術中術后惡心嘔吐發生率,并與單純頸叢阻滯麻醉相比較,報道如下.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選擇甲狀腺手術患者90例,ASAⅠ~Ⅲ級,其中男15例,女75例,年齡20~65歲,體質量55~80 kg. 手術包括甲狀腺腺瘤摘除,雙側甲狀腺次全切除. 1.2方法①麻醉前用藥:苯巴比妥鈉0.1 g和東莨菪堿0.3 mg,術前30 min肌注. ②局麻藥配制10 g/L利多卡因+2.5 g/L布比卡因+0.05 mg芬太尼. ③雙側頸淺叢阻滯:患者平臥,在胸鎖乳突肌后緣與頸外靜脈交叉點外側垂直皮膚進針,有膜突破感后即注入局麻藥11 mL,按壓使之彌散. ④針刺麻醉:行雙側內關穴針刺,捻轉直至患者有酸麻、沉重感后,連接G8605型電針麻儀(脈沖波),調節刺激參數(2~8 Hz,遞增刺激強度,直至患者能耐受的最大量). ⑤分組:90例患者隨機
分化型甲狀腺癌近期再手術臨床淺析
【關鍵詞】 甲狀腺癌 再次手術 分化型甲狀腺癌分化型甲狀腺癌屬于低度惡性腫瘤,早期無特異性表現,影像學檢查亦很難診斷,臨床上誤診、誤治時有發生,以致需要再次手術治療。1993年8月—2001年8月,我們對30例分化型甲狀腺癌行近期再次手術,占同期甲狀腺癌手術的10.1%(30/296),現分析報告如下。1 臨床資料1.1 研究對象 本組男12例,女18例,年齡19~64歲,平均35.6歲。于外院行首次手術者25例,其中16例術前診斷為甲狀腺瘤而行患側甲狀腺葉腫瘤局部切除術;9例術前行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診斷為甲狀腺癌,6例行患側甲狀腺葉次全切除,3例行患側甲狀腺葉加峽部切除術。于我院行首次手術者5例,經手術中冰凍切片檢查,4例報告為甲狀腺瘤而行患側甲狀腺葉腫瘤局部切除術,1例報告為結節性甲狀腺腫而行患側甲狀腺葉次全切除術。首次手術后病理報告:甲狀腺乳頭狀腺癌20例,濾泡狀腺癌7例,腺瘤惡變2例,結節性甲狀腺腫并乳頭狀腺癌1例。再次入院時體檢患側頸淋巴結腫大3例,B超檢查發現患側頸淋巴結腫大8例。1.2 治療1.2
關于引流對甲狀腺手術切口粘連的影響
作者:侯俊嶺 叢超 扈文濤 鮑廣建 黃勇【關鍵詞】 甲狀腺手術;引流;切口粘連甲狀腺切口粘連癥狀較重,影響吞咽及頸部活動。臨床觀察發現,傳統方法橫斷頸前肌肉,其切口粘連發生率較高且程度較重,各種改良方法,如白線入路保護頸前肌、改變引流物放置途徑或種類[1]或不放置引流[2]、保護甲狀腺被膜等,不同程度地起到減少粘連或減輕粘連程度的作用。甲狀腺手術不置引流,是對傳統手術的極大挑戰,實踐證明是可行的。放置引流與否在甲狀腺切口粘連中的作用的相關研究未見報道,作者對360例甲狀腺手術病人進行對照分析研究,報告如下。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 自2002年12月—2007年4月同一治療組收治的甲狀腺手術病人中,符合入組標準的360例,按手術方式隨機均分成兩組,A組不引流,B組放置引流。A組男23例,女157例;年齡31~68歲;甲狀(腺囊)腺瘤137例,甲亢11例,甲狀腺癌(分化型)14例,結節性甲狀腺腫18例。B組男35例,女145例;年齡32~76歲;甲狀(腺囊)腺瘤119例,甲亢14例,甲狀腺癌(分化型)29例,結節性甲狀
關于甲狀腺手術前用長托寧的臨床評價
【摘要】目的評價長托寧在甲狀腺手術麻醉前用藥的臨床效果 方法選擇ASAⅠ~Ⅱ級頸叢阻滯患者40例,男12例、女28例,年齡18~59歲無循環,呼吸及內分泌系統疾病,病種包括結節性甲狀腺腫18例,甲狀腺腺瘤16例,甲狀腺癌6例,將病人隨機分為長托寧組和生理鹽水組,每組20例,兩組病人性別、年齡、體重、麻醉和手術時間,術前基礎和心率等方面差異無顯著意義。結果生理鹽水組病人在頸叢阻滯后5、10、15、20min,心率、血壓及RPP均明顯高于基礎值。與長托寧組同期比較有顯著意義 (P<0.05 )而長托寧組麻醉后血液動力學無明顯變化。(見表1)【關鍵詞】 長托寧神經阻滯術前用藥心血管【Abstract】Objetive: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enehyelidine hydrochloride as preanesthesla medication of thyroid operation.Method Forty patients , 12 men and 28 women , without disease
關于氣管狹窄甲狀腺手術的麻醉處理
【關鍵詞】巨大甲狀腺腫瘤氣管狹窄麻醉處理 體會巨大甲狀腺腫瘤壓迫氣管,使氣管變異,造成呼吸困難,患者在手術期間有發生呼吸道梗阻甚至窒息死亡的危險,在麻醉處理中有其的特殊性。因此,對于如何選擇麻醉方法以及如何保持呼吸道通暢是保障手術成功的關鍵。我院2010年共做甲狀腺手術678例次,有16例病人氣管狹窄(5~9mm),16例甲狀腺壓迫氣管手術的麻醉中,采取經口氣管內插管靜脈復合全麻或經口氣管內插管靜脈復合全麻十頸叢神經阻滯麻醉,過程較順利,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1資料與方法1.1本組巨大甲狀腺引起氣管狹窄病人16例,男性5例,女性11例,年齡17~78歲,平均47.5歲,病程6個月~26年。全部病例術前均無呼吸困難征,氣管最窄內徑:5~9mm。1.2所有病例術前均行頸部X線檢查,以了解氣管受壓及移位情況,常規做支纖鏡檢查,了解氣管內在的情況與受壓的長度及能通過多少號氣管導管等。麻醉前到病房查閱病歷與訪視病人,了解病人的情況及病人的張口度,術前用東莨菪堿0.3mg、苯巴比妥鈉0.1g肌注。全組病例有5例采用經口氣管內插管
多發性甲狀腺結節小切口手術治療的80例臨床淺析
: 【摘要】目的 分析多發性甲狀腺結節通過采用小切口切除術治療的臨床特點。方法 對80例采用小切口切除術治療甲狀腺結節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結果 80例患者手術均療效顯著,獲得成功,術后只有2例患者出現飲水嗆咳現象,1例出現抽搐病癥,平均通過14.5d的治療已逐漸恢復。并對所有患者進行術后回訪,未見病情復發。結論 在小切口切除術其創傷小,無并發癥,無需特殊器械的輔助,可在臨床得到廣泛的應用值得推薦。【關鍵詞】多發性甲狀腺結節 小切口手術 臨床分析【Abstract】 Objective Tuberous strumous through small incision resection of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reatment.Methods Fifty patients with thyroid nodule of small incision procedure for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
關于甲狀腺表面小切口手術137例效果觀察
: 作者:張振銘 王懷兵 于祥峰【摘要】目的 探討采用甲狀腺表面小切口行單側甲狀腺手術的臨床經驗和手術注意事項。方法 經術前檢查發現的單側甲狀腺結節或腫物,取患側甲狀腺表面小切口,行單側腺葉大部切除術。結果 本組共137例手術,切口長2.5~4cm,手術時間35~120min(平均45min,包括等待病理時間),術中出血量極少。所有患者均無聲音嘶啞、繼發性出血或血腫等并發癥,切口一期愈合,無不良反應。住院時間5~9天。結論 采用小切口行微創單側甲狀腺大部切除術具有切口小、出血少等優點,安全可靠,值得在臨床上推廣。【關鍵詞】甲狀腺 小切口手術甲狀腺腫物是外科的常見病,目前臨床多采取手術治療,由于甲狀腺下動脈與喉返神經毗鄰緊密,因此在甲狀腺腫瘤手術中最常見的并發癥就是喉返神經損傷。為了防止手術中喉返神經、氣管和頸部大血管的損傷,故傳統的甲狀腺切除術往往采取較大切口,致使術后的切口疤痕影響了患者的頸部美容。針對單側甲狀腺結節及瘤腫,采用甲狀腺表面小切口行單側甲狀腺葉大部切除,獲得了較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1 臨床資料<p
關于腔鏡輔助小切口甲狀腺手術的配合
作者:李文蕙 勞秀紅 曹韶艷 于小青【摘要】目的 確保腔鏡下手術的順利實施,探索與此項新技術相適應的手術護理配合要點,總結腔鏡甲狀腺切除手術的護理配合經驗。方法 通過對260例甲狀腺患者腔鏡下甲狀腺手術的護理配合,總結手術護理配合要點。結果 手術均獲得圓滿成功,醫生滿意,術后患者恢復良好。結論 充分的術前準備,熟練的手術護理配合是腔鏡甲狀腺手術取得成功的保證。【關鍵詞】甲狀腺手術 腔鏡 超聲刀 手術護理配合我院自2008年起至今開展高頻超聲刀小切口內鏡下甲狀腺切除術260例,該手術具有創傷小,切口美觀,操作安全,并發癥少等優點,越來越受到廣大患者的青睞。現將術中配合及體會總結如下。1臨床資料2008年8月—2011年8月,共為260例初診為良性甲狀腺瘤病患者實施了這種內鏡手術,除6例因術中冰凍報告為癌而轉為開放手術,實際完成260例內鏡手術,其中男性59例,女性201例,年齡16~76歲,結節性甲狀腺腫203例,甲狀腺瘤51例,其余病例采用剝出或連帶少量組織的腺葉部分切除。在本組病例中,術中平均出血量為5~1
關于單純性甲狀腺腫的手術治療
【關鍵詞】單純性甲狀腺腫治療單純性甲狀腺腫又稱非毒性甲狀腺腫,是由于甲狀腺非炎癥性或腫瘤性原因阻礙甲狀腺激素合成而導致的甲狀腺代償性腫大,通常情況下,病人既無甲亢又無甲減表現。甲狀腺呈彌漫性或多結節性腫大,女性多見。可呈地方性分布,常為缺碘所致,稱為地方性甲狀腺腫;亦可散發分布,主要是因先天性甲狀腺激素合成障礙或致甲狀腺腫物質等所致,稱為散發性甲狀腺腫,多發生于青春期、妊娠期、哺乳期和絕經期。我國缺碘區人口超過3.7億,占世界缺碘地區總人口的37.4%,約有3 500萬人口患地方性甲狀腺腫。1臨床資料1.1 一般資料收集我院住院患者60例,女性44例,男性16例,年齡在26~64歲。其中首發結節性甲狀腺腫46例,復發結節性甲狀腺腫14例;雙側甲狀腺腫43例,單側結節性甲狀腺腫17例。1.2 臨床表現單純性甲狀腺腫的臨床表現主要為甲狀腺腫大所致,最常見的是頸部壓迫感和影響美容。早期無明顯不適。隨著腺體增大,可出現對周圍組織的壓迫癥狀:①氣管受壓:腫大的甲狀腺壓迫氣管,出現堵塞感、憋氣及呼吸不暢;當氣管直徑縮小到正常的1/3時,
關于1例腔鏡下甲狀腺手術的護理配合
【關鍵詞】腔鏡 甲狀腺 手術 護理隨著微創手術廣泛而深入的開展,腔鏡技術被引入到頸部外科手術中,腔鏡下甲狀腺手術其優點在于頸部無切口,且創傷較小,術后恢復快,因此深得廣大患者尤其是年輕女性的認可。我院自2005年11月開展微創腔鏡手術以來,為26例患者實施了腔鏡下甲狀腺手術,均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將其中一例手術護理配合體會報告如下:1 臨床資料患者女,27歲,住院號227636,因發現頸部腫塊20余天,于2009年6月16日步行入院,見左頸部有一2×1cm大小腫塊,質軟無壓痛,可隨吞咽上下移動,與周圍組織分界較清,入院診斷為甲狀腺腺瘤,遂收住微創外科手術治療。于2009年6月18日在全身麻醉下行腔鏡下左側甲狀腺瘤切除術。手術過程順利,患者術后恢復良好,住院7天,于6月23日痊愈出院。2 手術護理配合2.1 術前訪視術前一日去病房訪視患者,通過閱讀病歷和與患者的床邊交流,了解患者的病史及相關病情。由于該手術是近期新開展的內鏡微創手術,患者對此缺乏了解,表現出懷疑、焦慮等不安因素,針對病人的這種心理特點
關于242甲狀腺手術中顯露喉返神經的意義
【摘要】 目的:探討甲狀腺手術中顯露喉返神經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將甲狀腺手術患者286例隨機分為顯露喉返神經組與非顯露喉返神經組,對兩組手術中及手術后喉返神經損傷情況進行對照研究。結果:顯露組喉返神經損傷2例,未顯露組損傷11例,顯露組發生喉返神經損傷率顯著低于未顯露組(P<0.05)。結論:甲狀腺手術中顯露喉返神經可以有效保護喉返神經并預防喉返神經損傷。 【關鍵詞】 喉返神經;甲狀腺手術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clinical value of exposure,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in thyroidectomy.Methods:Consecutive 286 patients requiring thyroidectomy were enrolled in this clinical random ized control trial. They were randomly clivided into two groups exposure recurrent taryngeal nerve grou
甲狀腺功能亢進手術并發癥研討
【摘要】目的 探討甲狀腺功能亢進手術的圍手術期處理及并發癥預防。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院外科2005年3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64例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患者行甲狀腺次全切除術的臨床資料,對其術前準備、術中處理及術后情況進行分析。結果 64例患者術前均行3個月以上的他巴唑治療,碘劑進行術前準備,所以患者均行甲狀腺次全切除術;術后12個月內對所有患者進行隨訪,其中2例患者術后5天內出現手足麻木、其中1例同時伴有間斷四肢抽搐;2例在術后半年內出現甲減癥狀,1例出現輕度聲音嘶啞;均未出現甲狀腺危象、永久性喉返神經、喉上神經、甲狀旁腺損傷;61例治愈,占95.3%,3例復發,占4.7%。結論 術前充分做好準備,術中細致操作,并配合術后積極正規治療,可以提高甲亢患者手術治療的治愈率,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關鍵詞】甲狀腺功能 甲狀腺次全切除術 并發癥甲狀腺功能亢進(甲亢)癥是內分泌科較常見疾病,多數患者經規范的內科治療可以得到改善或治愈,但少數患者需外科手術治療。甲狀腺次全切除術是目前較為常用的手術方式,本文對我院2005-2011年行甲狀腺次全切除術的64例甲亢患者的臨
關于應用超聲刀經胸骨切跡下低位切口行甲狀腺手術的圍手術期護理
作者:潘銀珍 梁智強 曾偉紅 林慕貞 劉煥興【摘要】目的 評價應用超聲刀經胸骨切跡下方低位切口行甲狀腺手術護理效果。方法設用經胸骨切跡下方低位切口應用超聲刀行甲狀腺切除術20例為治療組,傳統經頸部切口甲狀腺手術20例為對照組,均由同一手術組醫生手術,同一組護理組進行護理。分別比較兩組的切口長度、總手術時間、切除甲狀腺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及手術并發癥。結果 在相同術式中,治療組的切口長度、總手術時間、切除甲狀腺時間、術中出血量和術后引流量均少于對照組(P< 0.01);兩組手術并發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所有患者術后均恢復良好,未發現聲音嘶啞、飲水嗆咳和術后低血鈣性抽搐或胸骨前瘢痕組織增生和腫瘤復發,無明顯皮瓣粘連、水腫及頸部緊縮感。結論應用超聲刀經胸骨切跡下方低位切口安全可行,可以滿足甲狀腺手術所需要的切口暴露,不影響手術的效果,手術并發癥少,同時更能滿足患者美容的要求,正確的護理是該手術順利開展的必要支持和重要保證。【關鍵詞】甲狀腺切除術 甲狀腺腫瘤 經胸骨切跡下方低位切口 超聲刀 護理甲狀腺手術是治療甲狀腺
探析行甲狀腺手術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
【摘要】 目的 探討腹腔鏡微創技術在甲狀腺手術中的護理。方法 回顧性分析2007—2009年腹腔鏡甲狀腺手術患者的護理臨床資料。結果 術前教育、心理護理、完善術前檢查、體位訓練是保證手術順利進行的基礎;術后嚴密觀察病情變化,正確飲食和活動指導,及時處理并發癥是病人康復的關鍵。結論 良好的圍手術期護理,是保證腹腔鏡甲狀腺手術成功的關鍵。 【關鍵詞】 腹腔鏡 甲狀腺手術 圍手術期護理 甲狀腺疾病的主要治療措施是外科手術治療,傳統的手術頸部留有明顯的手術疤痕,影響美容。為此,學者們對腹腔鏡甲狀腺手術進行了探討。腹腔鏡甲狀腺手術首先由Huscher于1997年介紹,在最近幾年得到快速發展,其好處在于充分發揮了腔鏡手術遠距離操作的特點,將手術切口微小化并隱藏起來,從而達到手術疤痕不外露的最佳美容效果,頸部無切口,胸部疤痕微小,部位隱藏,可被內衣掩蓋,符合現代著裝的審美觀。我科自2007—2009年起開展腹腔鏡甲狀腺手術共33例,現將圍手術期護理要點總結如下。 1 一般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年齡24~55歲,平均年齡39歲,男6例,女27例,其中甲狀腺濾泡性腺瘤3例,結節性甲狀腺腫2
關于甲狀腺手術中喉上、喉返神經損傷的預防
【摘要】 目的 探討甲狀腺手術中喉上、喉返神經損傷的預防措施。方法 對88例甲狀腺手術治療的病例資料進行分析和總結。結果 無喉上神經損傷病例發生,喉返神經暫時性功能損傷1例(1.14%)。術后3周恢復正常。結論 熟悉喉上、喉返神經的解剖,精細的手術技巧,可有效防止甲狀腺手術中喉上神經和喉返神經的損傷。【關鍵詞】 甲狀腺;喉上神經;喉返神經;損傷由于甲狀腺有豐富的血液供應,且喉上神經和喉返神經分別與甲狀腺上、下動脈關系密切,若術中不慎損傷神經,將影響病的發音。200001~200901我們共進行甲狀腺手術88例,在熟悉解剖學的基礎上,對手術方法進行改進,取得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 本組88例中男35例,女53例,年齡28~72歲。巨大甲狀腺腺瘤,患側腺葉全切28例。甲狀腺乳頭狀腺癌,患側腺葉全切、中央區淋巴結清掃、對側腺葉大部切除24例,其中10例為再次手術。結節性甲狀腺腫,一側腺葉全切、對側腺葉大部切除18例。原發甲狀腺功能亢進,雙側腺葉大部切除18例。1.2 甲狀腺的顯露
關于全身麻醉加頸叢阻滯在甲狀腺手術的應用
【摘要】目的 應用全身麻醉加頸叢阻滯觀察全身麻醉加頸叢阻滯與單純全麻,單純頸叢阻滯在甲狀腺手術的優缺點。方法 選擇ASAⅠ—Ⅱ級甲狀腺手術病人分三組以全麻加頸叢阻滯、單純全麻、單純頸叢阻滯實施手術。結果 Ⅰ組異丙酚-七氟醚用量較Ⅱ組明顯減少(p<0.01),氣管撥管時間明顯提前(p<0.01)。Ⅲ組病人多數需增加輔助用藥。結論 全身麻醉加頸叢阻滯兩者互補,減少全麻的用藥量,可以維持呼吸道通暢,消除手術牽拉不適,增加手術麻醉安全性。【關鍵詞】全身麻醉 頸叢阻滯 甲狀腺手術甲狀腺是機體重要的內分泌腺之一,主要分泌甲狀腺激素,影響全身組織的氧化代謝和生長發育。許多甲狀腺疾病可以通過手術治療,甲狀腺手術的麻醉方法很多,每種麻醉都各有利弊,結合甲狀腺手術的麻醉特點,我們在2009年1月—2009年6月,對巨大甲狀腺腫瘤、雙側或單側多發甲狀腺腫瘤、甲亢病人,需范圍廣時間長的甲狀腺手術,采用全身麻醉加頸叢阻滯并觀察全身麻醉加頸叢阻滯與單純全麻、單純頸叢阻滯在甲狀腺手術的優缺點。1 一般資料與方法選擇ASAⅠ—Ⅱ級甲狀腺手術病人42例,男9
關于甲狀腺乳頭狀癌的二次手術
【關鍵詞】 甲狀腺乳頭狀癌 二次手術甲狀腺癌首次診治時常因誤診,而致首次手術不當,多需二期頸清掃術。我院對86例甲狀腺乳頭狀癌行二期頸清掃術,占同期甲狀癌根治術的39.8%(86/216),現統計分析報告如下。1 臨床資料1.1一般資料 本組男11例,女75例。年齡13-64歲,兩次手術時間隔<15天24例;15-30天24例;1-3個月5例;6-12個月29例;>1年4例。病理類型:全組病例均為乳頭狀腺癌;合并甲狀腺良性病共13例,其中橋本氏病6例、甲亢1例、結節性甲狀腺腫6例。以Stata7.0做X2檢驗和生存分析。1.2手術方式1.2.1第一次手術方式:甲狀腺腫塊切除74例,甲狀腺次全切除6例;患側腺葉切除6例。1.2.2二期手術方式:經典頸清掃術44例;功能性清掃術42例;頸部復發腫物摘除術4例(頸淋巴結清掃術后3例、甲狀腺腫物切除術后1例)。術后服用甲狀腺素片。1.3隨診與統計216例中失隨15例,失隨者按死亡計算。生存率按直接法計算。組間對比作X2檢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