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機能亢進改良手術方法的綜合療效評價
佚名
作者:李寶成,趙立臣,左向東
【關鍵詞】 甲狀腺機能亢進癥;甲狀腺切除術;改良手術方法;療效評價
0引言甲狀腺機能亢進多發生于青年女性,隨著手術技能的提高以及方法的改進,傳統的甲狀腺次全切除術手術并發癥逐漸減少,但仍有一定的發生率[1-2]. 為解決對正常組織損傷小、并發癥少、外觀好等問題,我們引入微創理念,對甲狀腺機能亢進手術方法進行了改良,綜合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對象和方法選擇200703/200803在本院實施甲狀腺機能亢進手術患者141(男43,女98)例,年齡(39.2±15.6)歲. 病程3 mo~7 a. 其中甲狀腺Ⅰ度腫大7例,Ⅱ度腫大99例,Ⅲ度腫大35例;左右葉對稱性腫大119例. 術前輕度甲亢16例,中度甲亢64例,重度甲亢41例. 術前完成血、尿、便常規,心電圖、氣管正側位片及凝血機制檢查. 連續3 d檢測基礎代謝率,以了解甲狀腺功能情況,必要時進行T3,T4檢查. 將患者隨機分為改良手術組(n=65)和對照組(n=76).
改良手術組患者采用雙側甲狀腺次全切除術[2]. 采用局部麻醉或頸叢麻醉,取胸骨切跡上1.5~2.5 cm處,作長4~6 cm橫弧形切口,盡量在頸淺筋膜下疏松組織內游離皮瓣上至甲狀軟骨切跡平面,下方不游離縫,切開頸白線,不切斷頸前肌群,于氣管前筋膜上方斷開甲狀腺峽部,向左右側牽開,用食指伸入腺體后外側將腺葉稍頂起,控制腺體出血, 提起甲狀腺下極在真假包膜間緊貼腺體鉗夾、切斷、結扎甲狀腺下極血管各分支及甲狀腺中靜脈,以便能充分顯露甲狀腺中下極,探查甲狀腺上極,于欲切除線處切除甲狀腺中下極,使保留的上極腺體組織約1 cm×1 cm×1 cm大小[3]. 處理后甲狀腺窩用“T”字形膠管引流,另于切口下戳口引出. 對照組采用常規甲狀腺次全切手術.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0.0統計軟件包,數據以x±s表示,采用非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 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方面差異不顯著. 手術時間和術中失血:改良手術組為(90.0±10.1) min,(150.0±17.2) mL;對照組為(102.0±12.5) min,(210.0±21.5) mL. 術后并發癥及患者滿意度:改良手術組患者術后并發喉返神經損傷1例,考慮為麻醉所致,2 wk后恢復,傷口全部Ⅰ期愈合,術后7~9(平均8) d出院,患者滿意度95%;對照組患者術后聲音嘶啞2例,甲狀腺危象1例,經治療均緩解,傷口全部Ⅰ期愈合,術后10~12(平均10) d出院,患者滿意度88%. 兩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愈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甲狀腺機能亢進癥傳統術式存在手術切口大,術后美觀性差,術中及術后并發癥相對較多等問題[4-5]. 我們將改良的甲狀腺次全切除術與傳統術式相比較,具有以下優點:① 手術操作簡化,不切斷頸前肌群,減少操作;② 術中皮下分離在疏松組織內進行,切口愈合快,愈后瘢痕不明顯;③ 術中保留上極血管,且處理下極血管緊貼腺體,使殘留的腺體及旁腺血供良好,亦避免了喉返神經及甲狀旁腺的損傷;④ 保留約1 cm×1 cm×1 cm大小上極腺體組織,可根據年齡適當增減,這樣可以很好掌握切除范圍,避免了術后甲減或甲亢的復發;⑤ 甲狀腺術后另口引流,從切口下方胸骨切跡上引出,減少感染機會;⑥ 住院時間縮短,患者滿意度增加,減少了患者的痛苦和經濟負擔. 綜上所述,本改良術式綜合效果滿意高,值得推廣.
[1] 吳文生,鄭德全,張翼. 甲狀腺手術改進技術的臨床應用分析[J]. 醫學信息(手術學分冊), 2007, 20(10):943-944.
[2] 余濟春. 甲狀腺手術技巧[J]. 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07,14(6):338-340.
[3] 唐平章. 重視甲狀腺手術并發癥及其預防[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2007,14(6):321-324.
[4] 閆朝岐,范鷹,張濱,等. 地方性甲狀腺腫外科手術技術的改進[J]. 中國地方病學雜志, 2006, 25(2):196-197.
[5] 劉軍榮,羅峰,龍谷仔. 甲狀腺手術放置引流管的改進[J] . 實用醫學雜志, 2007, 23(10):1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