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醫學生與外科手術病人的溝通能力
佚名
作者:王槐志,張朝斌,唐藝宸,翟軍
【關鍵詞】 臨床教學;溝通技巧;手術病人
醫患溝通是對醫學理解的一種信息傳遞過程,是為患者的健康需要而進行的,使醫患雙方能充分、有效地表達對醫療活動的理解、意愿和要求。醫生不僅要有精湛的醫療技術,還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有效地傳遞醫療信息,達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外科醫生在病人進行手術、有創檢查、輸血、特殊治療方案的實施等都需要與患者或者家屬溝通,看似簡單,一旦疏忽就可能造成醫療缺陷。所以增強醫生的溝通能力,應當從在校醫學生抓起。
1加強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的意義
我國醫學生培養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專業訓練為核心,極少醫學院校向臨床專業的學生傳授他們在未來執業生涯中必備的另一項能力,即與病人溝通的能力。而在臨床教學中長期以來帶教老師更多地考慮如何解決疾病的診治,而忽視了潛在的法律問題,對一些可能引起的糾紛認識不足。醫學生不僅應學習研究病人生物體病變,進行臨床診斷、操作、治療的實踐學習,而且更應注重研究病人的心理情感、社會因素對疾病的影響,進行醫患關系溝通方面的訓練。增強溝通意識和溝通技巧,提高溝通能力,做好與患者的交流溝通工作,是醫生良好職業素質的體現。在美國,醫患溝通是醫生必備的臨床技能之一,也是醫學生的必修課程。因此,為更好地改善醫患關系,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加強醫學生溝通能力培養是非常必要的[1]。
2與外科手術病人溝通的重要性
醫患溝通有利于維護患者的權利。患者可以在對疾病認知、了解的基礎上對診療措施做出同意與否的選擇決定。術前家屬和患者緊張,醫務人員在掌握各種病情首選治療方案的原則下告知患者及家屬可供選擇的其他方案,患者有權知情并選擇不同的手術方案和接受不同的手術效果及不同的手術方案需要的大概費用。由于人體結構及病理變化的復雜性,任何醫生判斷病因、估計醫療效果都有一定的不確定性。若醫患之間信息交流不暢,常易使患者造成誤解,引起猜疑或不滿,為日后不和諧、磨擦及糾紛帶來隱患[2]。例如術中如果出現特殊情況應根據手術中發現的情況提供可選擇的方案,征得同意并簽字后方可繼續,避免擅自選擇方案導致難以控制的糾紛。而術后的溝通更能讓患者及家屬度過緊張和焦慮的時期。
3教會學生與外科手術病人溝通時的技巧
溝通時要講究語言藝術,不同的語言會形成不同的溝通效果。在與患者溝通時,作者認為醫務人員應把握以下幾項原則,簡稱“一、二、三、四、五”原則。一個根本 :誠信、尊重、同情、耐心;兩個技巧:傾聽,就是多聽患者或患者家屬說幾句話;介紹,就是多對患者或家屬說幾句話;三個掌握:掌握患者的病情、治療情況和檢查結果;掌握患者醫療費用的使用情況;掌握患者及家屬的社會心理狀況;四個留意:留意對方的情緒狀態;留意受教育程度及對溝通的感受;留意對方對病情的認知程度和對交流的期望值;留意自身的情緒反應,學會自我控制。五個避免:避免強求對方及時接受事實;避免使用易剌激對方情緒的詞語和語氣;避免過多使用對方不易聽懂的專業詞匯;避免刻意改變對方的觀點;避免壓抑對方的情緒。確切地說,每個醫生都有與患者溝通交往的風格,技巧出自經驗。例如醫務人員對患者提出的意見要養成文字記錄的習慣;要善于尋找并強調雙方的共同點;要學會創造機會接近患者,縮短心理距離;溝通中常用“我們”一詞,可加強雙方的同伴意識;醫務人員要學會幫助對方克服細微缺陷,以表示關心;溝通中要善于利用目光語言[3]。
溝通無處不在,沒有一成不變的溝通方式,需要我們在臨床工作中不厭其煩,反復交流,不斷總結,讓患者了解疾病發展的不確定因素,理解診療過程。人體疾患千變萬化,在豐富的臨床經驗指導下,靈活掌握和運用行之有效的溝通技巧來避免不必要的投訴和糾紛是醫務人員必備的一課。傾聽能使我們更多地了解對方,更多地了解病人的病情與有關情況。一個好醫生不但會看病,而且會看病人,這就需要語言的藝術和溝通技巧。醫生的人文素養會拉近醫患之間的距離, 有利于病人身心的健康。因此,醫患溝通能力培養對醫學生來說也是不可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