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老年手術患者的心理護理
王晶
【摘要】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人口年齡結構發生變化,人口老齡正在增加,我國也正在成為老齡化國家,目前65歲以上的人口已占20%,隨之而來的老年老年患者比例也在逐年增加[1]。手術是治療外科疾患的重要手段,同時對老年患者又是一個創傷的過程,它作為一種強烈的應激,常常使老年患者產生許多不良的心理應激反應,這樣可引起人體的各系統功能失調,從而影響了手術的順利進行,再加上老年人機體反應差,又常伴發高血壓、冠心病、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糖尿病等,使手術耐受性明顯下降,無論施行擇期或急癥手術,其危險性和死亡率都明顯高于年輕人。隨著現代醫學從生物醫學模式向心理-社會-生物醫學模式轉變,護理模式也由功能制護理轉為整體護理模式,因此在護理老年手術患者過程中,護士要做好心理護理,以科學理論為指導,以良好的人際關系為最佳作用。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能,積極地影響老年患者的心理活動,幫助老年患者在其自身條件下獲得最適宜身心的狀態,使老年患者有利于在認知、感覺、情緒、態度和行為等方面產生主觀能動性,具備應對各種情況的能力,以一種良好的心態面對應激源,為手術治療外科疾患作準備,從而可以減少術中、術后并發癥的發生,促使老年患者早日康復出院,對提高手術治療成功率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
1 老年患者的生理特征
精神活動能力減弱 由于大腦功能衰退導致病人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注意范圍縮小,聯想緩慢,對事物的反應減弱,記憶力下降。感知覺減退 視覺、聽覺、皮膚感覺退化,病人表現為耳聾、眼花、視力下降,對冷熱刺激不敏感。
2 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
2.1 焦慮、恐懼 病人患病后,往往有一種肉體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不安,而且手術對病人來講常是萬不得已的,以致手術前患者產生極大的精神壓力,就會特別害怕,出現焦慮、恐懼心理。
2.2 憂慮、孤獨 緊張 往往某些病人在來醫院就診時,就不免產生緊張心理,特別是在明確診斷為需要手術治療時,有的老年病人還會有嚴重的心理失衡,情緒低落,沉默寡言、固執、易怒,不易合作,同時又害怕孤獨,希望有人探視,有人真正關心他們,為他們解除寂寞。
2.3 猜疑、擔憂 由于老年病人的視力、聽力因生理因素下降,有時聽不清別人說什么,便猜疑自己得了不治之癥或擔心手術是否安全等,以至加重心理負擔。
2.4 自尊 有的老年人平常就性格固執,患病后更是堅持己見,常常會拒絕配合治療或護理,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主觀意識,表現有自憐、抑郁等。
2.5 絕望 由于疾病的原因,手術可能造成的并發癥或帶來生活上的改變,而造成精神打擊,悲觀失望;另一種則由于經濟拮據,子女不能陪伴在床邊而表現得憂傷、絕望。
2.6自卑 在許多老年患者中,一旦得知疾病需要手術治療,就認為自己在世不長。另外,在農村更會因為自己的年齡已大,心有余而力不足,手術將造成親人的負擔,而產生不安內疚感和自卑心理[2]。
3 老年患者的心理需求
老年患者都希望在就診的醫院里由名望較高的醫生為自己做手術,不希望讓實習醫生在自己身上“練刀子”,都希望在術中能避免或減輕疼痛,并且希望親屬能給予同情理解、關心和支持,醫護人員能盡心盡力的精心照顧和給予幫助。由于知識層次,經濟能力的不同,病人的需求也不同。如經濟能力差的病人僅需基本的醫療條件,他們往往除疼痛外最關心的是住院和手術費用問題。而經濟能力強的病人則不僅要求用最好的藥品,還要求住條件好的單間病房。知識層次高的老年病人除要求有好的治療條件外,對各方面的條件也要求較高。他們首先要求對自己的治療和手術有較高的透明度,其次是患病后不愿與他人來往,要求住安靜的單人間。 4 老年患者的心理護理
4.1由于老年人社會交往降低,心理障礙增加,甚至失去家庭的幫助,會經常感到不被尊重的威脅,因而老年人對尊重的需要更為迫切。為幫助老人術后盡快恢復,從術前起就要多與其交流,細心聽取意見,恰當地稱呼老人,言行禮貌,耐心傾聽老人的主訴,切不可表現厭煩,對老人的健忘、嘮叨要諒解,能辦到的事盡量按他的要求去辦,對高度緊張的病人,應多使用解釋、鼓勵性語言。另外,護理人員還應重視非語言性溝通技巧:如說話的語調、表情、姿勢、動作、態度等。訪視病人時,護士微笑的面容、樂觀開朗的情緒、整潔美觀的儀表、穩重大方的姿態以及合適而親昵的稱謂,都能增強病人對護士的信任,并且能感染病人,可邀請同病房做過同類手術的病人談手術感受,并介紹他們在治療、護理全過程中的配合經驗和體會,用現身說法穩定病人情緒,使其消除不必要的顧慮、恐懼和緊張,產生安全感、信賴感,以最佳的心理狀態接受手術。
4.2術前要了解患者的家庭、職業、文化程度,通過語言來啟發安慰老人,并用通俗、樸實、恰當的語言回答病人提出的問題,講明手術治療的必要性,結合病人的病情,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講解和介紹疾病治療的有關知識,并詳細闡明手術在治療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麻醉的效果,以及術后可能留置的多種引流管、導尿管、胃腸減壓管等的目的和重要意義。并告訴病人術后出現傷口疼痛是術后的必然現象,且疼痛持續時間短,如果經濟條件允許,術后可使用鎮痛泵以減輕疼痛等,均應給病人作介紹和解釋。在介紹病情時,醫護人員的談話內容應保持一致,以免因內容不一致引起老人的猜疑,加重老人的心理負擔[3]。引導病人從心理上自我調節,擺脫恐懼心理,建立良好的心理狀態。整個手術前期心理護理應根據病人的反應逐步展開,讓其有一個適應和調整的過程,在理解的基礎上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激發他們的積極情緒,喚起病人對手術的信心,增強其安全感。術后更應主動去接近老人,以滿足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一開始幫助他翻身-坐起-下床-散步,幫助他漱口-洗臉-更衣-如廁,在護理中給予其心理上的安慰,使病人得到溫暖,告訴他每一點恢復的起色、跡象,幫助他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5 結論
要取得良好的心理護理效果,還應從護理上對老年患者做好基礎護理及生活照料,術前做好健康宣教,術前飲食、腸道等準備 術后由于老年人抵抗力下降,尤其要注意基礎護理,以期從全方位讓老人得到溫馨的護理服務,良好的精神慰籍。全面掌握每一位老年病人的心理狀態和心理需要,對每位老年手術病人做好心理護理,言行上尊重,情感上支持,生理上關心,要以心理上的疏導和調適作為主導,讓他們感到自身存在的價值,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態,對手術的順利完成和病人身體的康復起到重要的作用。
參 考 文 獻
[1]彭南海,杜益平.圍手術期護理現念、內涵和進展.實用護理雜志,2002,18(1):
[2]李敏、王鋒、閆艷平,等.護理干預減輕手術室環境對患者的影響.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03,17(6):534.
[3]劉學云.術前病人的心理觀察和心理護理.實用護理雜志,2001,17(5):32.